元宵节水平最高的一首情词,却非描写爱情,你还敢用来描写爱情吗

诗愿侃天地 2024-02-22 20:31:56

元宵夜的天空,云飞雾尽,皓月高悬,如飞镜重磨;元宵夜的人间,锣鼓喧天,灯火齐明,如白昼复来。

在这最热闹的夜晚,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内心激动,难以掩饰过元宵佳节的愉悦心情。

如此良宵美景,激发了诗人们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首首都记录下最美元宵盛景,首首都是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一笔。

在这些诗词中,辛弃疾的一首《青玉案》独占鳌头,历来被人们誉为是描写元宵节的巅峰诗词。

那一年元宵夜的辛弃疾,暂时没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彷徨;暂时没有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有的只是“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的无限欢欣,有的只是新春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万千柔情。

因此,辛弃疾在元宵夜写下这首《青玉案》后,千百年来被人赞美为描写元宵节最好的诗词。

而著名的国学大师更是无限推崇。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那既然世人对辛弃疾的这首词评价这么高,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写了什么?那一夜的辛弃疾,又经历了什么?词中的“那人”到底是谁?

《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宋朝元宵节热闹狂欢的盛景。

元宵的花灯如春花怒放,开得千树万树。那冲向天空的烟花,乘着夜风,飘洒得纷纷扬扬,如数不清的流星坠落。

正热闹时,那些达官贵人骑着雕鞍宝马,驾着香车,携带着美人家眷,来看元宵的繁华盛景。

他们的队伍,塞满了街头的道路。此时更有凤舞箫声,玉壶光转,鱼龙翻舞,热闹非凡。

词的下阕,虽然还在描写元宵夜的变化情况,却重在抒情:

那些惹眼的妙龄女子们,身着一年中最漂亮的衣服,佩戴着一直珍藏着的最精美的首饰。

她们欢声笑语,人都走了好远,却依然留下缕缕暗香。

在这迷醉人双眼的人群中,我在寻找那位心仪已久的人,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她的身影。

我大失所望,正要退出拥挤的人群,猛一回头的刹那,却偶然间发现她就立在灯火阑珊的地方。

乍一看,这首朦胧美妙的词是在写辛弃疾元宵夜与人相约的场景,写的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

可事实是,我们这样理解的话,就与辛弃疾所要表达的意思相距了十万八千里,但是,相信很多人都从这个方向理解了。

那么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到底是写给谁的呢?在那繁华尽显的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辛弃疾感受如此之深,写下这么经典的词。

其实我们只要联系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联系他的身世和他一生的志向,便会发现我们真的是会错了他的意。

宋朝建立了以后,赵匡胤还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便匆匆离世。他的后继者们,更无一个统一了他留下的破碎的河山。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辽、夏、金也相继崛起,袭扰着宋朝,威胁着宋朝的统治,蚕食着宋朝的土地。

“靖康之变”后,北宋结束,南宋开始,而南宋的统治者们,同样只能偏安东南一隅,他们不但不能收回被侵犯的河山,而且还不断丧失了大片土地。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了。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土地,他从小就看到了宋朝遗民在金人的铁蹄下生活,他从小就看到宋朝遗民被金人无休止的盘剥和欺压。

所以辛弃疾从小就跟着爷爷辛赞习文练武,以图将来报效国家。公元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再也不堪欺凌的汉人奋起反抗。

刚刚21岁的辛弃疾也火速召集了2000人的队伍,扛起起义的大旗,反抗金人的统治,历尽了无数风波,他终于回到了南宋的怀抱。

然而,回到南宋,看到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他顿时生出了与文天祥同样的感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但是辛弃疾并没有失望,而是从此以后,他便以恢复万里江山为己任,完成国家的统一为志向。

因此,辛弃疾屡次上书,谈论当下时局,进献抗敌之策,呈述自己的满腔的报国之志。但是遗憾的是,辛弃疾慷慨激昂的一腔报国之情,南宋的统治者充耳不闻。

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写下这首经典的《青玉案》,暗讽南宋朝廷偏安东南一隅,现状羸弱不堪。

另一方面,辛弃疾回想起自己浮沉的身世以及处于水火中的遗民,他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矢志不移的报国之志。

因此,在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中,我们看到的表象虽然是对风花雪月和儿女情长的描写。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却发现此词写的是辛弃疾那壮志难酬的心理,以及繁华盛景背后那灯火阑珊处的孤寂。

所以元宵夜之时,满城烟火,遍地银花,狂欢不断。辛弃疾看到了那沉醉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

他们醉生梦死却是南宋的当政者,而辛弃疾三十多岁,正当壮年,踌躇满志,却是被闲置的落寞者。

而在这满城烟火,遍地银花,狂欢不断的繁华背后,掩盖着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空虚,使得羸弱不堪的南宋,恰如天空中美丽的烟花,美丽燃尽了过后,必定会随着晚风坠落,消亡……

因此,烟花虽美,却是烟花易冷,踏着元夜烟花绽放后败落的灰烬,辛弃疾和三五好友走在满目琳琅的街头。

但他却无心看风景,更无心融入这元宵的繁华盛景。因为他心里装着大宋,装着还没有统一的江山,装着等着他收拾的万里乾坤。

那么多的妙龄女子从他身边走过,他仿佛没有看见一般,那么多的暗香浮动,他也闻不到。

而那些达官贵人骑着宝马良驹横行在道路上,辛弃疾却看到了。他关心的不是那些只会贪图安逸与只会享受的达官贵人,他关心的是他们胯下的宝马。

因为那些宝马良驹,本应该在战场上奋力地奔跑,纵横驰骋,但是在这繁华盛景的元宵,它们却成为别人的胯下奴仆。

拉着香车美人,任人驱使,极不情愿地在街道上为人卖命。辛弃疾仿佛听到那些骏马不甘驱使的嘶鸣,和那些大宋勇士欲上战场的怒吼。

可现实是,无数烟花飞天而起的呼啸声,把辛弃疾拉回了元宵夜的现场,他于是亲眼目睹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场景。

在这奢华的气氛中,没有人会在意辛弃疾在想什么,更没有想起辛弃疾曾经是那万军中取敌上将的英雄。

他们都被这盛世一般的繁华蒙蔽了双眼,被歌咏盛世太平的丝竹声掩盖了真实的心灵。

曼妙的女子不断地从辛弃疾的身旁款款而过,而节日热闹的气氛却更加地浓厚了,然而越是热闹,辛弃疾的心中越觉得孤独与落寞。

他想不通,他历尽千难万险,扛起反金的大旗回归南宋,满怀希望地以为会有所作为,完成河山的统一。

可这世间为何就没有一个能读懂他心灵的人?为何这世间就没有一个像他一样心忧天下存亡的人?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知音,只得默默退出了拥挤的人群。

退出了拥挤的人群,脱离了喧嚣繁华的街头,辛弃疾来到了一个地僻人稀的去处,慢慢地喝起了闷酒。

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想起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国家大义,更想起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境况。

他猛喝了几口酒,慢慢地品味南宋的偏安一隅,慢慢地品味自己的孤独落寞。

辛弃疾喝得大醉,不知不觉中竟做起了美梦,他梦见了灯火阑珊处,有一个美丽的红粉佳人向他走来……

他梦见了大宋破碎的江山,梦见了自己全身披挂、全副武装地走上统一河山的战场……

辛弃疾的朋友们在一家偏僻的小酒馆找到了他,他却还在一直做着不同的残梦,当他尴尬地醒来时,却发现热闹非凡的元宵夜只剩下几个残存的星星,和几盏残灯。

而拥挤的人群,也已经无影无踪。蓦然回首,辛弃疾发现只有他一个人,醉倒在无人的小巷,唯有一盏昏暗的孤灯陪伴着他。

看着来找自己的朋友,辛弃疾真的有些不好意思,但他仿佛还没有全醒,他似乎还在做着美妙的残梦。

他仿佛看到了梦里的红粉佳人,他仿佛看到了在战场奋勇冲杀的自己,他仿佛看到了大宋统一的河山……

等到第二天彻底酒醒,辛弃疾想起了昨夜的星辰,想起昨夜的繁华盛景,想起了昨夜灯火阑珊处做过的残梦,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无奈的感慨。

同时,他忧愤地饱蘸笔墨,写下了这首留名千古的元宵词,其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不朽的千古名句。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这首词既不是写给某一位自己爱慕已久的女子,更不是描写蓦然回首时发现的爱情。

而是写给偌大个宋朝却无比孤独的自己,描述了自己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报国之志,和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从辛弃疾一生的命运来看,宋朝始终没有没有站在像辛弃疾这样的主站派的一边,更没有最终统一河山。因此可以说,这样的结局真的令人大失所望。

但是,能够在举世浑浊的世界里,能够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还拥有一颗纯洁的心,做一个清醒的人,辛弃疾算一个真正的英雄。

这样一个矢志不移的英雄,始终不为繁华世事中的假象所迷惑,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敬重。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6

诗愿侃天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