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为了支援在缅甸孤军作战的英军,老蒋根据盟军司令部的要求以王牌第5军为基干,组建了首批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而针对远征军主帅的人选,当时国军内部也是酌情再三之后,决定让当时担任薛岳副手、九战区副司令官的罗卓英充当远征军司令官,而原来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则是以副司令官的身份率部入缅作战。
而从入缅作战之后的结果上来看,相较于罗卓英,杜聿明以及其麾下的第5军显然表现更加出色,在很多时候罗卓英的指挥更多是充当英军的应声虫。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在第一批次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老蒋为何选择中庸的罗卓英当主帅,而非擅长机械化作战的虎将杜聿明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014af5dd2905b962290cbca483ff8c5.png)
杜聿明将军
杜聿明被钦点入缅作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后来一直在入缅作战的盟军内部一直和史迪威唱反调不同,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英军还是美军这边,都是亲自跟老蒋发去电报,点名一定让杜聿明和他的第5军入缅支援作战。
那么,为何在入缅之前,这些英美将领为何这么“器重”杜聿明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20c8e131dc4575a4b565f1f157f268.jpg)
杜聿明和盟军将领合影
很多人说是昆仑关大捷的“品牌效应”,但事实并非如此……
1939年12月的桂南会战,虽然国军打的虎头蛇尾,气的老蒋还枪毙了几个中央军和粤军的军长和师长,甚至于白崇禧和陈诚都被撸了职务。但杜聿明的第五军却表现的很不错。
在影响桂南会战决定性走向的昆仑关会战中,杜聿明身先士卒,在山地条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的情况下,愣是让第5军所部第舍弃重装备(重炮部队未参战),和日军王牌第5师团在昆仑关地区激战数天。战果同样也很显赫,第五军歼灭了日军号称最强旅团的王牌21旅团(广岛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4500余人,该旅团军官伤亡超过2/3。
昆仑关之战后,在战前一度保守的白崇禧和老蒋,可见第五军此举确实给国军注入了强心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f506a6810bafcb03236b4f355966b2.png)
血战昆仑关(剧照)
可我们要知道,桂南会战国军确实是败了,杜聿明让机械化部队放弃优势和在山地作战,并导致了所部伤亡甚大,其中郑洞国的荣誉一师在战后直接减员晋升1200人,战损率高达七成以上,以上这些也让他一直被同僚诟病。
再退一步来说,如果以当时国军中高级将领的战绩而言,关麟征在台儿庄以及长沙等会战的表现,宋希濂在兰封以及武汉富金山的表现甚至要强于杜聿明一点。
因此,真正让盟军将领们点将杜聿明并非是“昆仑关战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6f46f1889caf4d4e73f8d85769effb.png)
资历和职务比杜聿明高的宋希濂和关麟征
事实上,让杜聿明让欧美考察团对他刮目相看,直接拍板让他入缅作战,主要还是以下这两点原因。
一个就是杜聿明的身份及指挥机械化作战能力。
都说孙立人是国军里面的练兵高手,但有一说一他和杜聿明比起来压根就是一个门外汉。
早在25师时期,杜聿明就因为善于练兵而得到张治中和徐庭瑶的器重,而他从严治军的训练也让他得罪了师长关麟征,最终被穿小鞋离开25师。在抗战开始后,接任第200师师长以及第5军军长期间,杜聿明所部在各军比武中都是榜首位置,这一方面是第5军兵源好,另一方面也是杜聿明治军的功劳。
按照杜聿明回忆录中的说法,他的第五军训练就是:
“操场就是战场”,“多流汗,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习诚、习勤)的朝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c58afd301e977e75d68cfe64c769ee.png)
精锐第5军
杜聿明除了练兵强之外,他还是国军中少有的机械化作战专家。
步兵出身的杜聿明,靠着自学成为国军交辎学校的学员队长,再到后来接手第5军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杜聿明都干的不错,他经常为了掌握技术,他穿上工作服和特种兵们一起学习和讨论,并学习驾驶和修理,还经常亲自下场修坦克和装甲车(当年在功德林杜聿明就就经常下工厂修车,可谓轻车熟路。
在担任第5军军长期间,杜聿明已经是国军里面数一数二的机械化指挥专家,而考虑入缅作战之后,和盟军联兵作战自然也需要机械化指挥人才,杜聿明自然得到盟军高层的青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78705b774c2b22fea8faaa5f8e165f.png)
机械化的第5军搜索队
另外一个,就是杜聿明熟知东南亚战场情况。
说来也巧,杜聿明在1941年部队驻扎云南期间,就经常跟随国军代表团深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去考察,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是要强过国内的其他国军名将,中国缅印马考察团于1941年1月成立,2月出发前往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考察,历时三个多月。回国之后以杜聿明等人为首,还专门编成介绍东南亚军事和风土人情的《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1a014a6d7560133c82fcd07aa6ddaa.png)
杜聿明和史迪威合影
而在日军南下东南亚的企图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以杜聿明、侯腾等人合拟的的30万字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也成为了最早盟军缅甸战区联合指挥的方案,杜聿明为此也给盟军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得到了盟军和老蒋的赞赏。
换一句话说,将杜聿明说成是国军里面第一的“缅甸通”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作为盟军和老蒋眼中,擅长机械化作战的虎将杜聿明,为何却未能担任入缅作战的远征军司令官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ec1e21ffc28608ba438dc8e9073a32.png)
杜聿明在摆弄和修理坦克的同轴机枪
为何是罗卓英,而非杜聿明?那么既然杜聿明这么猛,又是一个缅甸通,为何他却不能成为入缅作战的国军总指挥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总结来说就是
“自身职务低,资历浅;竞争对手罗卓英更适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30372d4a0044cad9a0cf928afbcf35.png)
抗战期间挂着2颗星的杜聿明实际仅仅是一个少将
先来说说杜聿明的劣势,那就是职务低和资历浅。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是多次阻碍杜聿明在国军里面进一步发展,哪怕是到了大决战期间,他指挥徐州和东北将军百万大军,但身份也仅仅是一个中将而已,所以杜聿明在国军里面一直都是扮演着“位低职重”的角色。
再回到这次入缅作战上。
英军和老蒋的要求是让他们组建一支人数在10万以上的远征军入缅作战,英军可以支援部分装备,而1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国军这边就是一个集团军(下辖2-3个军)。在军委会的计划中,入缅作战将由3个军组成,其中主力是第5军(人数5万人),以及张轸的66军和甘丽初的第6军(两个军人数5万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5ce781ea1f5394deb08eae331f7146.png)
入缅作战的远征军部队(剧照)
而此时杜聿明的短板就很明显了。
此时杜聿明别看是第5军军长,但因为前期在国军内部升迁较慢,再加上离开25师后,还降职跑到了“交辎学校”学习,导致他的升迁很慢,1935年才获得少将军衔,哪怕是到1941年的时候他还是少将,连中将都算不上。放眼国军内部,杜聿明的军衔放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中都算是低的,此时他的同学中胡宗南已经是战区副司令长官(第8战区)。
别说杜聿明不能充当司令官,就连当时已经同在云南的宋希濂和关麟征,虽然分别担任了第11和15集团军总司令官,也是没有资格率兵入缅作战,毕竟别看这仅仅是一个集团军规模,但是出国作战规格肯定要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434ce08bcc8888cb62728fe2f7bb19.png)
杜聿明和黄埔一期同学合影,在资历上他要弱于照片上的大部分人
那么罗卓英又比杜聿明、关麟征等人强在哪,为何能入选呢?
刚开始老蒋想到第一人其实是当时国军五虎上将之一,也是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卫立煌上将,作为国军里面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卫立煌挂帅肯定没问题,但是因为当时卫立煌闹脾气,以及老蒋担心他的立场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最后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罗卓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12713bf078c42b9956f06ae937b4fc.png)
杜聿明和卫立煌
罗卓英作为土木系的二号人物,在资历上肯定是没问题的,比黄埔小鬼们的资历要高上很多,举个例子,在1933年大革命时期,人家罗卓英就是王牌18军的军长,而关麟征、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还仅仅是师长或者旅长而已。淞沪会战之后,罗卓英晋升为19集团军总司令,到了1941年他已经是九战区的副总司令(总司令薛岳),是一个已经半只脚踏入上将的人物。
特别是在入缅作战之前的第3次长沙会战期间,罗卓英所在的九战区击败了日军侵华最强的王牌11军,有了战功和资历傍身,自然也得到了老蒋的青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f17a4c23abc0dd69019c1cf5748c33.png)
抗战期间,同属九战区的罗卓英和薛岳
而且除了资历之外,罗卓英还有两个其他国军将领身上没有的特点。
一个就是,罗卓英本身就是国军教育系统出身的,英文水平和见识都要强于一般的黄埔毕业生,起码在沟通上不成问题。
另一个就是罗卓英是一个儒将,而且是军政双通,1936年他曾担任过广州行营办公厅厅长兼代参谋长,以及广东省特派员。对于与英军联兵作战,不仅要会打仗,处理和盟军的关系也很重要,罗卓英本身就是参谋出身,善于统筹和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点要比杜聿明强很多。
故而,杜聿明虽然能力强,但资历以及职务太低,以至于老蒋压根就不可能将远征军交给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6da9b175ceb146cfd1317318cc898d.png)
罗卓英和史迪威
当然,虽然杜聿明未能担任远征军司令官,但他的第5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表现很不错,无论是在同古还是斯瓦河谷阻击战中都表现出色,表现要优于罗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