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科学与伪科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体系的意义

未了的时光 2024-09-11 01:21:50

辨别科学与伪科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体系的意义!

近来流行一种科普视频,罔顾事实、东拼西凑,但由于其中掺杂着一些众所周知、已被证实的知识点,因而极具迷惑性,甚至容易被一些对此门类并不精通的看客,误当作新的知识吸收,从而使谬误常识化,长此以往,知识领域的阶层不但没有因为信息的畅通而缩小,反而产生壁垒,对普通民众而言,时间没少花费,反而越学越(文)盲目,科学极易变身伪科学,变身带货工具,因此,学会分辨,是获取新知的必要前提。

首先来举个例子,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在故事书里,我们都能看到比萨斜塔铁球实验,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是无法完成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做这个实验,而在比萨斜塔上扔铁球,是来自于《伽利略传》的作者编写的一个故事,他的本意是为了阐释,实验科学区别于传统哲学,以此来打破权威,消除唯心主义的想象,笼罩在科学精神之上的阴影。

这就如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并非出自伏尔泰本人,也是出自于其传记的作者(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这就意味着,我们听到的、见到的,或者学到的,有的时候,并非是历史的真相,或者历史本来的风貌。

那么为什么将一个不曾发生的事情,编入了用于教学的教材?为什么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虚构故事,没有加上“据说”两个字?因为在那个时期,即使是参与编撰课本的人,仍会受到自己眼界的影响,知识结构所形成系统认知的限制,以及对于素材的选取,这些综合起来得到的结果。然而这样的故事非但没有阻碍科学的传播,反而让科学拥有更多的闪光点和趣味性,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参与。

伽利略在其著作中,对自己的思想实验进行了论述,发现前人的逻辑悖论,将其推倒后重建,自由落体定律由此诞生,树立新的理论的同时,不但建立起新的认知体系,也为后来的牛顿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理论与基础,由此释放出了被亚里士多德学说,囚禁了2000多年的思想禁锢,让笼罩着蒙昧迷信的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丝科学的亮光,在击碎所谓真理的同时,将不容置疑的圣人赶下神坛,也让民众明白了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个理论的真伪,正如庞加莱所说,“凡是不能测量的,都不能算是自然科学”。

科学的本质并非是做出什么终极结论,它只是一条不断完善,力求趋于,接近,更接近,乃至,完全揭示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道路,它是在用相对成熟稳定的系统,探索宇宙之内各种子系统,内在与外在的规律,以及相互关系为主要目的,而建立出的一套探索体系,微观的说,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此期间,就会遇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就要寻找相对应的方法,为了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就要寻找能够证明的证据,也必然会产生,设立问题、找到证据、解决问题、得到答案,这些步骤,并且在一个结论得出之后,便会开始受到,他人不断的质疑和挑战,在新知带领下,也同样进行,找到新的证据,随后修正原来的答案,推翻原有答案,建立新的答案,并更新认知体系,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推翻与建立中,就形成了现有的,我们正在使用的这套科学体系,来探索世界,改造世界。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科学结论都处于等待被修正,或者被推翻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科学的世界里,并没有权威的存在,这是因为科学这一体系,用这样不断接受质疑,不断修正、进步的方式,不断地消灭虚假与错误,也就杜绝了权威的存在,盲从权威而不分门别类加以判断,这是与科学精神不断接受挑战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我们再来说说天文学里宝藏级的“小人物”第谷,他一生中大量的时间用来观察天体的运动,并详细的记录下它们的运行轨迹和数据,而这些资料成为开普勒,展开对天体研究和建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前序基础。没有第谷持之以恒的观测,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的诞生就不会那么顺利,似乎也不会促使牛顿开发工具解决难题,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或者可以说第谷的观测,为开普勒的定律奠定了基础,为牛顿的定律铺平了道路。

这样开辟新天地的贡献,第谷绝对是应该被载入史册的人物,然而,他反对非地心说之外的一切学说,由此开始,他的研究走上了与实验科学不同的方向,也使得他脱离了成为科学进步链条上的重要的那一个环节,从而变成了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存在。如果仅仅能出这样结果,那么则是没有将科学的发展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管中窥豹,得到与事实相去甚远、甚至的错误结论,这样的认识和认知,皆出自于书写者或记录者,自身对科学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相关的学术底蕴,仅凭借自己对事物片面的一知半解,或者道听途说的三言两语,而产生的错误结论。

所以我认为,任何事情,都要在特定的范围内去看,不然很难得到正确的认识或者答案,毕竟现行的这一科学体系,是由这颗蓝色星球上所有人类中,最肯下功夫去研究,最肯花时间去思考,醉心于对自然规律及其现象深入研究的那些智慧大脑,不畏生死,追求真理,前赴后继的在实验科学残酷的不断检验之下得出的规律,而凝结成的智慧的结晶,即便对这样的结果,选择否定,选择质疑,选择不去相信,这些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前提是,你需要提供证据,去证明它们存在问题,或者是错误的,并对其进行修正,或推翻后进行重建,而不能单靠臆想,无端加以否定,显然这是毫无道理且极不负责的。

近来听到一种论调,“诺奖只会剽窃,实际一钱不值”,这种话既不是以证据为基础对科学的质疑,也不是获得新知后独立的思考,而恰恰是对科学知之甚少,以及对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犹如绝望的文盲一样的肤浅。我们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科学中所处的位置和对科学的未知,也就无法理解到,科学从蛮荒迷信的泥沼中,艰难崛起的艰难是有多么的艰难。

你以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地方是有多远?其实对于科学进步的本身而言,无论多伟岸的巨人,对科学的贡献也不过一毫米,甚至更少,当然这是相对于全知而言的,但就是这无数个微小的一毫米,铸就了人类社会今时今日的风貌,体现在衣食住行文教卫生,各个方向上,条件的不断好转,皆出自于科技转化的功劳,否定科学技术,就是否定人类自身不断探索、改造世界所付出的,一代代人,星火相传的努力,将一个个科学巨人全部推倒,将他们建立的科学体系推倒,可以预见的结果只有两个:

第一个:敌人所创建的学说都是敌人,既不能信任也不能使用,全员茹毛饮血,自绝于他人的盛世之中;

第二个:建立起隔绝的生活,独立的信仰体系,见到天上的飞机,地上的火车,水中的轮船,都进行崇拜,并兴建图腾,像惊恐的原始人类,生活在雷电与风雨中,等待众神的拯救。

至此,浅薄的叫嚣:科学是不值得相信的,其实会让你更加远离真实的中心,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科学系统的本身,含假量更低的系统了,所以,请不要再以自己无知的浅薄,酿造出来的荒谬,对战那些在与不在了的巨人,除非你能证明那些是错的,那样我也会默默的为你鼓掌,为你欢呼。

如果你想得到,来自真理给予的智慧所带来的光明,就需要冲破那些虽植根于骨髓、却囚困精神的牢笼,以及历史糟粕所浸淫的腐朽,捆绑于双腿上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让轻弱的微光推开,散布于心灵上的重重迷雾,照亮无知却渴望知识的心灵。

当然拥有了知识,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他能够赋予你最极限的目光,同样会送给你这世界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不断探索自然的渴望,最终还可能会得到,永不低头所需要的力量,也让你看到造物的神奇伟力,生命形态的不拘一格。

于微末之处汲取人生的营养,那能够成就生命的营养,带着不屈的信念,和自己心怀的责任,将他们化成动力,并且不断前行,走出每个人自己的灿烂,就这样,不枉人世间,一场逍遥游。

————————————封面区分割线————————————————————————————

0 阅读:5
未了的时光

未了的时光

以知识开启智慧的航道,以思考了解文明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