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毛主席说他是封建王朝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事实也的确如此。
刘邦与后来的朱元璋一样,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不过刘邦要稍微好一些。
后来论功封赏时刘邦犯了难,张良见状就说道:“皇上最恨谁便先封谁。”为何要这么做呢?
说起来这刘邦也是个与众不同之人,平常男性顶多是腿上的腿毛比较多,刘邦可倒好,有一条腿上全是黑痣。
经过后来仔细研究发现,刘邦腿上共有72颗黑痣,密密麻麻的一腿全是,真的是世间罕见。
众人见刘邦长得如此特殊,所以大家都觉得这孩子以后注定是非凡之人,这个想法后来的确得到了验证。
刘邦小时候虽然说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梦想,其实刚开始他也比较迷茫,具体干点什么他本人估计也稀里糊涂的,直到有一天见到了秦始皇。
刘邦在去咸阳的路上时,意外碰到了秦始皇乘车外出巡视。
说难听点那是马车,说好听点就是行走的阿房宫,那装饰简直太奢侈精妙了,单单只是装饰用的钱,刘邦感觉自己一辈子也挣不到。
看着秦始皇出行如此有排面,刘邦说道:“大丈夫就应该是这样!”
也正是这次见到秦始皇后,刘邦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成为秦始皇这样的人。
除了刘邦,项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时项羽跟着叔父项梁见到了秦始皇外出游玩乘坐的船只,项羽见状说道:“这个人是能被取代的。”
项羽口中的这个人,就是秦始皇,他的叔父项梁听后不禁吓了一跳,只可惜最后只有一个人能成功,然后成为那一人之上。
刘邦与朱元璋不同的是,他这个人还是有点能耐的。刘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坐上了亭长一职。
刘邦参加的这种考核,多多少少有点像现在的考公务员,由此不难看出,刘邦还是有那么一点才能的。
后来秦朝大兴徭役,搞得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于是大家就有了起身反抗秦朝的想法。
刘邦见状说道:“大家不要急,先等一等‘出头鸟’。”
刘邦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情况这么恶劣,迟早会有人起兵反抗秦朝统治的,他们作为第一个往往是主要被消灭对象。
一旦有了第一支起义的队伍,便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众多起义军,那时候才是最佳时机。
之后由于起义部队非常多,秦朝根本没办法一起消灭,所以这样存活下来的概率才大。
由此不难看出,刘邦还是多少有点脑子的,并不是许多人说的昏庸无能。
后来真的有了第一支起义队伍,也就是陈胜吴广起义。
有了陈胜和吴广带头,各地果然出现了许多起义部队。
刘邦的队伍刚开始虽然算不上太壮大,但是他的手下已经有了萧何与曹参,不久又劫持了张良。
本来张良和刘邦是要去投靠同一个人的,结果在半路上两人偶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刘邦发现张良也是个奇才呀,于是刘邦激动地对他说:“咱们就别去投靠那个谁了,要不咱们两人一起共商大业,如何?”
张良听后被感动得也是一塌糊涂,于是他就选择跟随刘邦。
有这么多能人志士的帮助,刘邦的部队终于有了一扫天下之势。
前面说过,刘邦这个人头脑好使非常聪明,他知道靠自己一人是无法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伯乐。
其实刘邦这个人伯乐当得还是非常成功的,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信来到刘邦帐下后,起初他只是一个管着粮食的小官,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他居然想当大将军。
萧何是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单单只是几天的交流,他便为刘邦相中了一个统军大才,于是萧何就开始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懵了:“这是谁啊,竟然如此狂妄,还想当大将军?”
在萧何的苦苦劝说下,刘邦说:“我就勉强封他当一个将军吧。”
萧何见状急忙劝解道:“不行啊主人,得是大将军才能留住这个人才,而且还得举行仪式。”
如果不举行隆重的仪式,韩信就会以为刘邦没诚信,那他即便成了大将军也不会尽职尽责,所以必须得演戏演到底,而且得演得真诚。
就这样,刘邦非常像样地拜韩信当了大将军,众人得知后不禁一脸懵:“这人谁啊,平白无故当了个大将军。”
随着战事越来越顺利,刘邦手下的能人也是越来越多,再加上刘邦这时候足够听话,所以在楚汉之争中刘邦获得了最终胜利。
天下战事基本结束后,众人对刘邦说道:“主人现在天下已定,正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之时,你赶紧登基称帝吧。”
此时刘邦面无表情地说道:“既然你们这么说,那我就答应你们吧。”于是刘邦就按照大家的想法称帝了。
其实刘邦很清楚,这些人之所以让自己登基称帝,绝不是为了国家考虑,而是个人利益。
刘邦登基称帝,就意味着那些功臣们可以论功行赏了,比如封个侯什么的。
刘邦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去做,然后才能让这些功高震主之臣们心服口服,于是他就去问张良了。
张良见状说道:“王上要是封的话,要先封那些您最恨的人。”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刘邦当时最恨的人叫雍齿,典型的一个首鼠两端之人。
雍齿刚开始是刘邦的部下,后来他感觉在刘邦手下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因为刘邦帐下能人太多,就意味着成功的概率小。
于是雍齿后来叛逃到了魏国,等刘邦灭掉魏国后他又去投奔了项羽。
项羽最终也败了,所以雍齿最后在走投无路下又选择了重新回到刘邦的帐下。
这样一个兜兜转转几个国家的人,刘邦简直恨得咬牙切齿。
但是因为天下初定,刘邦又不好意思大开杀戒,所以暂时留了雍齿一条命。
得知刘邦最恨的人是雍齿,于是张良对他说道:“既然王上最恨的人是雍齿,那就先给他封。”
刘邦选择相信张良,于是他就给雍齿封了个侯。
关于刘邦对雍齿的态度,众将心中也略知一二,毕竟这么一个叛逃且又战败回来的降将,谁会喜欢他?
但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让大家都唾弃的人,居然被封为了侯,于是大家停止了激烈斗争。
当时众将领之间谁也不服谁,一个个经常为了那点功劳而大打出手,刘邦见状也是很为难,所以暂时没有给众将封侯。
由于想了半天,刘邦实在是无法想出一个完美的办法,于是他就去向张良请教了。
张良这个办法果然非常好用,众将一看雍齿都成侯了,所以就没话说了。
刘邦刚建立大汉王朝时,一共封了一百多位侯,其中“王”共有七位,但是刘邦太狠了。
对于刘邦来说,封这七个“王”完全是迫于无奈,要是给他们封的低了,势必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到时候他们起兵反了,那就是大麻烦。
于是等天下初步稳定后,刘邦开始想办法一个个将这些“王”们全部铲除掉。
这七个“王”中,最后除了长沙王都被铲除了,这一下子就空出了六个“王”位,于是刘邦就将这些位子赏给了自己的亲人们。
其实刘邦早就有这个想法,但为了自己的王朝考虑,他只能先忍着。
这就是所谓的“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等大汉王朝根基一稳,刘邦就会对这些开国功臣们痛下杀手,其实就是和后来的朱元璋差不太多。
那七个“王”中最出名的就是韩信了,不出意外他被杀了。
其实好多功臣被杀,并不算全怪刘邦。
韩信自从加入刘邦这个队伍后,一直就挺嚣张的,而且他还趁刘邦处于危难时,赶紧威胁其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地方的王。
其实刘邦早就对韩信有所不满了,只不过天下未定,还得靠人家建功立业呢。
等到项羽自刎后,刘邦直接快马加鞭来到了韩信军营中,直接收了他的军权。
由此不难看出,刘邦其实早就有些等不及了,他怕晚一步,韩信会利用手中的军权做出其他别的事。
最后,那六个“王”均被刘邦斩杀。
不过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韩信这样建功立业的重臣都被杀害了,而像雍齿那样没有多少军功还招刘邦恨的人,最后却还得到了善终,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
而且还让大家都想不到的是,许多被俘的降将也得到了善终。
不论是哪个对手,他们手下都有忠心耿耿之人,其中以项羽的居多。
刘邦对于那些兵败被俘的将领,都是宽容以待,而且还给他们封侯,但是那些主动投降的,刘邦却将他们杀害了。
在刘邦看来,这些投降的将领对于之前的主人不忠,那对于投降的刘邦来说,自然大概率也是不忠。
他们都是为了利益而来,不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是不会乖乖听话的。
虽然说这样的手段有点残忍,但道理还是有一点的,不过罪不容诛,刘邦做的还是有些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