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其中只有7人有庙号),历时210年。前202年,刘邦在汜水北岸即皇帝位,国号汉(后世称为西汉),定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因提出迁都关中建议封奉春君,赐刘姓)、张良等人建议,认识到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定都关中。当时秦朝宫室已经多遭项羽焚毁,只能在今西安市西北一个叫长安的聚落一带另建新都。朝廷暂驻秦国故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长安建成后才迁入。
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两汉是中国在世界上非常辉煌的历史时期。汉高祖至文景两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东方第一经济强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mò dú chán〕于的统率下,往东并吞了东胡,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月氏(生活在河西走廊)和乌孙,使西域大部分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向南不仅夺回了“河南地”(河套及其以南地区),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将控制的河西走廊东段分封给休屠王部、西段分封给浑邪王部。这样匈奴向南与羌族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向西控制西域。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以东的白登山被冒顿围困了七天,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才趁机突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军事实力,只得采取“和亲”政策,将皇族女子或选来的民女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它的一些部族驻地离汉朝的首都长安只有700里,轻骑兵一昼夜即可到达。
西汉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武帝末年撤销了沈黎郡。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区。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地节三年(前 67年)又撤销了汶山郡。这两郡的辖境大多并入了相邻的蜀郡。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撤销了朝鲜半岛的临屯和真番二郡,它们的辖境放弃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并入了乐浪郡。到了元凤五年(前76年),又将玄菟郡的东部放弃,治所也从朝鲜半岛上迁到了今辽宁新宾县以西。同年还将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并入了珠崖郡,但当地民族的反抗依然相当激烈,汉朝屡次镇压都不能奏效,因此在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又不得不撤销珠崖郡,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
虽然大陆政权在海南岛上的行政机构要到隋朝才恢复,但岛上与大陆民间的来往并没有停止。大陆人民还不断地迁往岛上,使人口逐渐增加,耕地逐渐扩大,汉族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日益加深。
西汉时期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同时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随着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
汉承秦制,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同时还采用了州制。郡由朝廷直接管辖,国分封给有功劳的大臣或皇族,每国各领数郡土地。高帝、汉文时代,王国之诸侯可“掌治其国”,中央直辖地区为郡;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拆分诸侯王国,缩小其领地,且命“诸侯不得复治国”,王国渐向成中央直辖区域转型。武帝行推恩令,王国实力再度被削弱。高帝时期,以内战的形式消灭了6个异姓王国;景帝时期,又以内战的形式平定了“七国之乱”,这是汉朝廷和诸侯王国矛盾最激烈的两个时期。文帝、武帝时期,朝廷和诸侯王国之间虽然矛盾仍在,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事。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成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各置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到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郡国已达103个,郡和王国之下有县、邑、道、侯国。县、邑有1314个,道32个,侯国241个。汉朝军制,首都的禁卫军分为南军、北军,南军掌卫戍宫城,北军掌卫戍首都。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首先受到的是半割据状态下异姓王的威胁,在费了老鼻子劲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以后,又开始对付桀骜不驯的同姓王,可后来还是发生了“七国之乱”。在一次次与藩王的斗争中,汉朝皇帝就总结了历史经验——要寻找能够忠于自己的政治力量,那么天下至亲者,除了子嗣,便是老婆了。于是汉代的外戚力量就越来越强,尤其在昭帝之后,也就是霍光开始,无数的外戚势力就在汉代历史上此起彼,上官氏、史氏、许氏、丁氏、傅氏、王氏走马灯似的在政治舞台上出现,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外戚,最终成为汉代政治很严重的问题。
从前205到前195年西汉建国初,共历10年。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