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最强”预警信号,却被不少人忽视!10年内,约1/5可致残!

鸟儿评健康 2025-04-15 03:49:38

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中风”总是会导致瘫痪等严重后遗症。

因此,不少人以为:只要没有出现肢体瘫痪、步态不稳、失语等表现,那就与“中风”无关!

殊不知,有一些短暂出现的症状其实与“中风”的危险性相当,并且预示着“致残性中风”出现的风险大增!

而现实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也正是因为忽视了这部分重要的预警信号,才导致后来发生了难以挽回的情况……

“小中风”/“轻型卒中”---“致残性中风”最强预警信号

从《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所提供的定义来看:与“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对应的,还有一类“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临床上,有两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典型的“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一种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而另一种则是“轻型缺血性卒中”,简称“轻型卒中”。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

事实上,不论是“小中风”还是“轻型卒中”,它们都与“致残性中风”一样,存在着脑血流障碍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过程。只不过,其症状相对轻微或能快速缓解,不遗留偏瘫等神经功能残疾,暂时不影响后续的生活及工作。

但也正是因为它们所引起的症状常常在24小时内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才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只不过是“疲劳所导致的症状”又或是“不小心压麻了手臂”……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这些“转瞬即逝”的症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害!

对此,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就专门指出:“小中风”(TIA)是“致残性中风”(缺血性卒中)的明确预警信号。

这意味着,即便“小中风”在当下并没有引起什么特别严重的健康后果,但在此之后,发生“致残性中风”的风险却会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那么,这种风险具体有多大呢?

2025年3月,在全球顶尖医学期刊《JAMA》上刊发的一篇最新研究就专门揭露了:在“小中风”或“轻型卒中”发生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致残性中风”的风险是不断累积的;10年内,将有接近1/5的“小中风”或“轻型卒中”患者发生“致残性中风”。

也就是说,每5位经历过“小中风”或“轻型卒中”的患者当中,就会有1人在十年内面临偏瘫、失语等严重的健康后果!

由此可见,“小中风”或“轻型卒中”绝对不是可以听之任之的“小问题”,而是“致残性中风”即将来临的一种“最强”的预警信号!

如何正确识别“小中风”或“轻型卒中”?

事实上,不论是“小中风”、“轻型卒中”还是“致残性中风”,它们在早期临床症状上都是高度相似的。而主要的差异则在于:“致残性中风”在后期会引起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小中风”或“轻型卒中”却没有。

因此,一个人若是曾经出现过比较典型的“中风”症状,但后来却没有受到什么长期影响,就大概率发生过“小中风”或“轻型卒中”。

那么,哪些症状属于典型的“中风”症状呢?

对此,《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提倡使用【“中风 120”口诀】与【“BEFAST”口诀】来帮助大家识别“中风”症状。

其中,【“中风 120”口诀】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看三个方面的情况: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微笑时有一侧的嘴角无法自然上提,又或是喝水时有一侧口角漏水,还有讲话时面部肌肉不自然;“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一个比较简单的测试方式是:让双臂平举达到与肩同高并持续10秒,若一侧手臂逐渐下垂或完全无法抬起则提示这一侧肢体无力;“0”代表“聆(0)听讲话是否清晰”---这种情况多半表现为:出现言语含混,比如将"吃饭"说成"七换";又或是完全无法组织完整的句子;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对他人语言的理解障碍。

原则上,上述这三点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点,就需要怀疑出现了“中风”。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而另外一种【“BEFAST”口诀】,则比【“中风 120”口诀】又多出了几个不同的细节:

“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多表现为突然无法走直线或在站立时身体向一侧倾斜;“E”是指“眼睛(Eyes)”---可表现为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还有视野缺损(比如看钟表时有数字缺失),以及出现一过性黑矇(持续30秒至数分钟);“F”是指“面部(Face)”---与【“中风 120”口诀】当中的“1”意义相同,主要是指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等等;“A”是指“手臂(Arms)”---对应了【“中风 120”口诀】当中“2”的含义,主要强调单侧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S”是指“言语(Speech)”---与【“中风 120”口诀】当中的“0”意义相同,代表说话含混,或者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最后,“T”则是指“时间(Time)”---意为“争分夺秒”,提醒大家一旦发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都应尽快拨打120并记录发病时间。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总之,如果在记忆中曾经出现过【“中风 120”口诀】或【“BEFAST”口诀】里所提到的任何一项典型“中风”表现,但后来却并没有出现偏瘫等后遗症,那么,大概率在当时就是出现了“小中风”或“轻型卒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一些症状给弄混淆了。

比方说,不要把“面部的不对称”误以为是“面部痉挛”或者“吹风、受凉等原因引起的面瘫”。再比如,也不要把“一侧的肢体无力”误以为是“提重物拉伤”等等。

而假如怀疑自己曾经出现过“小中风”/“轻型卒中”但又不是很拿得准,又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建议大家做好以下这几点:

第一,不论什么时候,若再次出现【“中风 120”口诀】或【“BEFAST”口诀】所提到的任一表现,都要立即去医院就诊或联系120急救;

第二,到神经内科找专科医生帮忙评估“中风”风险,包括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以及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的筛查;

第三,必要时可以跟医生商讨通过颅脑CT、MRI等影像学技术直接对大脑组织及大脑中的血管进行成像,以评估是否存在脑组织缺血、血管狭窄或堵塞等情况;

第四,如有必要,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针对“中风”的预防性治疗,比如抗血小板治疗、降血压治疗、降胆固醇治疗等等;

第五,即便医生认为暂时没有服药治疗的指征,也应该在平时尽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等)。

综上所述,并不是每一次“中风”都一定会遗留后遗症,像“小中风”或“轻型卒中”就是暂时不遗留后遗症的“中风”,这也使得这两类问题常常容易被大家给忽视......

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只要发生过“小中风”或“轻型卒中”,那么,10年内将会有约1/5的人出现“致残性中风”。因此,我们应该将“小中风”或“轻型卒中”给视作为“致残性中风”的最强预警信号!

这意味着,若是怀疑自己曾经出现过“小中风”或“轻型卒中”,那么,一定要去神经内科找专科医生评估一下。或许,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换来后续“致残性中风”风险的大幅降低!

【参考文献】

1,Long-Term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25 Mar 26:e252033.

2,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健委

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8月 第18卷 第8期

4,英国国家卒中临床指南2023版要点及解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轻型缺血性卒中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12月 第18卷 第12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0 阅读:0
鸟儿评健康

鸟儿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