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排放后,海鲜都不能吃了?新疆黑科技“内陆养虾”即将上桌

说宇宙寻真理 2024-08-23 16:19:07

去年的今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实施核污水排海计划,放射性污染的逐渐流淌在世界各大海域,不少人开始害怕:未来的餐桌上还能见到那熟悉的海鲜美味吗?

别急,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放下筷子之前,不妨看看国家为我们提供的新“方案”。

在远离海洋的地区,科学家们创造出了一片没有污染威胁的“海洋”,这些产自内陆的海虾,或许真的能替代天然海虾!

日本就不会干好事吗?

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开始向太平洋排放经过处理的福岛核电站污水,日本政府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些污水在排放前已经过了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的处理,去除了大部分放射性物质。

按照他们的说法,排放的污水中,氚的含量约为1500贝克勒尔/升,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氚含量不超过1万贝克勒尔/升的标准。

日本政府的逻辑看似简单明了:只要排放的氚含量低于国际标准,那就安全无虞了。但科学界和公众却不买账,因为标准是死的,但生态系统是活的。

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经历复杂的生物累积和转移过程,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

更何况,对人类和海洋生物威胁最大是碳-14和碘-129。这两位“老伙计”的寿命可不短。碳-14的半衰期大约有5370年,而碘-129更是“长寿”,半衰期足足有1570万年。

碳-14可不是在水里待着就算了事,它更喜欢“扎根”在海洋生物体内,比如我们常吃的鱼类。碳-14在这些生物体内的聚集浓度可能比氚高出50倍。

与传统的海洋污染物不同,放射性污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威胁。你无法像清理油污那样通过机械手段将放射性物质从海水中分离出来,也无法像打捞塑料垃圾那样物理移除它们。

有人可能会想,太平洋这么大,稀释掉这些放射性物质应该不成问题。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海流的扩散,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可这种“稀释”并不是“消失”。就像是往咖啡里加水,它可能变淡了,但味道依然存在,更别提这次排放的总量超过130万吨的污水将在未来30年内持续不断地注入海洋。

我们不会在海滩上看到发光的鱼群,也不会因为放射性物质而突然嗅到异味。但它的危险真实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后,会逐级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等级的生物体内。

最终,它们可能会在我们最爱的海鲜大餐中与我们“见面”。如此一来,原本以为是舌尖上的享受,可能变成了健康上的隐患。

海鲜就不能吃了吗?

是不是我们就要与美味的海鲜告别了呢?事情并没有那么悲观。新疆这片“离海最远的地方”居然开始大规模养虾了——内陆养虾。

几亿年前的新疆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退去,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表层水质和海水极为接近,富含矿物质。

但也却因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使得大多数植物难以在这里生长,基本上是“寸草不生”,只有极少数耐盐植物能够在此扎根。

对一般国家来说,盐碱地是贫瘠、难以利用的代名词,但在中国新疆,这片土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017年,中国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低洼盐碱地的养殖,这标志着盐碱地从“鸡肋”变成了“香饽饽”的开始。

两年后,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的方针政策。

但政策只是开端,如何将这些看似贫瘠的盐碱地转化为水产养殖的沃土,成为了新疆科研人员和农民面前的一大挑战。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养殖场地地势低洼,周边的地下盐碱水自然汇集于此。

科研人员通过科学调配这些盐碱水,将其转化为与天然海水极为接近的“人造海水”。这种“海洋复刻”技术。

使这些看似荒芜的盐碱地,竟然变成了水产养殖的天堂。不仅成功地养殖出南美白对虾和海蟹,还预计将在9月份迎来丰收季。

在新疆阿克苏市的一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另一种模式也在进行——“海虾淡养”。养殖基地负责人周京森介绍说,这片占地16亩的基地,水源来自天山的雪水,清澈而纯净。

虾苗则是从遥远的海南引进的,通过“海虾淡养”方式,这些虾得以在新疆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那么,如何让海虾适应淡水环境?第一步,先去淡化池过渡。淡化池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水池,科研人员要先把池子里的水调成接近海水的水环境。

从虾苗入池的第二天开始,工作人员每天定时定量往淡化池里加入新疆阿克苏本地的淡水。

这个加水淡化的过程通常持续七到十天,期间,虾苗的生存状态和适应情况会被仔细监控。如果一切顺利,这些小家伙们会在新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本地化”。

经过前几天的淡化处理,虾苗们已经“喝”惯了新疆的淡水,是时候让它们去“本地大塘”生活了。

不仅仅是在新疆,内陆“海鲜陆养”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在湖北省最大的“海鲜陆养基地”,工厂化的海水循环养殖模式让当地的水产养殖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虾场”采用了先进的海水循环系统,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虾上市的目标。全年无休的养殖模式让基地的年产量预计达到100万斤之巨。

内陆海鲜品质能保证?

吃虾最讲究的就是那种鲜甜弹嫩的口感。内陆养殖的虾类在这方面可是毫不逊色。这些“陆地虾”通过严格的品质检测,其口感和营养成分与天然海洋虾几乎不相上下。在某些指标上,甚至还略有优势。

这些虾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在于养殖环境的可控性。在内陆养殖场里,水温、盐度、pH值,甚至每天的光照时长,都可以被精确调整。

这种“定制化”的养殖方式确保了虾类的生长条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得虾的肉质更为紧实,口感更加鲜美。

再来说说健康和安全问题。在大海中生长的虾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寄生虫和污染物,这些都可能影响它们的品质。

在内陆的“定制”养殖环境中,由于水质和环境完全可控,内陆养殖的虾不会受到寄生虫和有害污染物的侵扰。因此,这些虾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还生活得更加健康。

内陆养殖还有一个天然海洋虾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按需定制。什么是按需定制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些虾的养殖周期和规格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需要肉质更嫩的虾?没问题,只需调整养殖时间和环境参数即可。想要大只一点的虾?也没问题,增加饲养周期就能做到。

所以,下次当品尝到美味的内陆虾时,不妨想一想,这不但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更是人类在面对挑战时,做出的一次次绝佳选择。

未来,海鲜仍将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只只不过它们的“出生地”可能不再是深蓝的海洋,而是一片片绿色的内陆养殖场。而我们,也将继续在美味与责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参考资料:

澎湃:福岛核废水究竟有无危害?《自然》刊文解释澎湃:新疆“海鲜”大丰收!内陆没有“海”,为啥能养“海鲜”?



0 阅读:28

说宇宙寻真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