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的皇位居然是通过骨肉相残得到的,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到底哪一方才是这场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呢?
唐王朝建立后,李渊以“立嫡为长”的传统惯例,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立李世民为秦王,若论打下江山的功劳来看,应数李世民最大。他智勇双全、功勋卓越、人心所向,再加上秦王府谋士骁将,更让李世民如虎添翼,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而太子李建成心胸狭窄,妒心颇重,他自知功不如秦王高,名不如秦王大,谋臣不如秦王多,总觉得李世民的存在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便联合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百般陷害、谗言挑拨、造谣中伤,致使两兄弟的关系竟如仇人一般。据说,在太原起兵时,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将立其为太子,可是李渊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而把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封李世民为秦王。这样,李世民自然是不甘心的。
据《资治通鉴》记载,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几天,李建成趁北征突厥之际,企图将秦王府的精兵骁将转移到自己手里借此除掉李世民。只是这一次阴谋泄露,未能得逞。面对李建成、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气势,正史中李世民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谓一忍再忍,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两件事:骑马事件和毒酒事件。一次,李世民与李建成打猎,李建成将一匹劣马让李世民骑,结果劣马将李世民摔下马背三次,最后,李世民察觉了建成不怀好意,马上换了坐骑,这才幸免于难。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准备用毒酒暗害李世民,结果“秦王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秦王归西宫”,幸亏解救及时,不然难保性命。两次事件,让李世民痛下决心发动政变,据历史记载来看,虽然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发动的,但是责任却在李建成。
但是,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是否完全如正史中所写也不得而知,但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从骑马事件来看,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劣马?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至下毒酒事件,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已然激化到无可收拾的地步,两大阵营剑拔弩张,频频发生冲突,如何又有聚宴之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便是这个“吐血数升”的李世民,两三天后在玄武门前生龙活虎,力挽强弓射杀了长兄李建成?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蓄谋已久的一次谋杀行动。事变的发生是因为他对自己功劳与地位的心理不平衡引起的。无疑李世民功劳最大,由于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按照宗法礼仪和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皇帝的位子是轮不到他来做的。李世民要想做皇帝,就不能依靠正常的方式和途径,为了达到夺位的目的,李世民一方面争立战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网罗人才,暗中积聚力量。
玄武门是人官必经之地,李渊自然要用最信任的武将来把守,而玄武门的值班将士常何却被李世民所收买。收买一个人,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做到的,这说明李世民早有为皇之心,又说明他早有为皇之备。李世民积极进攻,迫不及待地利用一切机会发动攻势,贞观史籍中把李世民写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是背离史实的。东宫谋士魏微“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就是因为看到秦王对太子的威胁日益严重,所以常劝李建成早日动手,除掉李世民。如果不是李世民咄咄逼人的气势,太子李建成根本用不着与秦王李世民争斗,他本就是顺理成章的皇帝。因此,“玄武门之变”是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一次刺杀行动,绝不是紧急时刻不得已而为之,事变的始作俑者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