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耶伦中国行,成效优于布林肯,中美关系能出现“彩虹”吗?

凤凰WEEKLY 2023-07-12 10:34:32

文/亦凡

编辑/漆菲

在珍妮特·耶伦走上美国驻华使馆的讲台之前,工作人员将美国国旗熨了又熨——一如三周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时那样。上次难以处理平整的国旗,这次或许更熨帖了一些。

这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中国行的尾声。7月9日,在美国使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她就过去四天的行程与对话进行总结。

7月9日,耶伦在美国驻华使馆参加新闻发布会

耶伦表示,美中之间存在重大分歧,需要清晰直接的沟通,“但拜登总统和我并没有从大国冲突的框架来看待美中关系”。她强调,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脱钩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会给世界带来不稳定,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与耶伦会面时指出,中美经济利益紧密交融,互利共赢是中美经济关系的本质,加强合作是双方的现实需求和正确选择。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是增益而不是风险。把经济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利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双方应通过坦诚、深入、务实交流,就双边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加强沟通、寻求共识,为中美经济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这几日,耶伦与多位中方高级官员会面,包括总理李强、副总理何立峰、财政部长刘昆、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潘功胜等人,双边会晤总时长约10小时。耶伦表示,她此行的目标就是与中国的新经济领导团队建立并加深关系。

2023年7月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

中方形容,相关会见会谈坦诚、务实、深入,具有建设性。耶伦也使用了类似表述,称这些对话直接、具实质性和富有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巍向《凤凰周刊》评价称,耶伦此次访问总体成效比较积极和正面,可以说比布林肯的访华效果更好。“她不仅访华时间较长,且与中国各界人士和主要官员均进行了深入接触。自2020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以来,中美经贸官员基本没有过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因此耶伦此次访华,是两国经贸团队非常重要的一次正面接触。”李巍说。

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8日在京会见美财政部长耶伦

“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

继布林肯之后,耶伦是拜登政府第二位到访中国的内阁官员,此访同样是为了落实去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时的共识,即深化双边沟通、稳定双边关系、减少误解带来的风险。

作为美国经济大管家,耶伦来访更着眼于重振两国经济交流与接触。频频触礁的中美关系中,经贸往来的压舱石地位也遭遇巨大挑战,自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以来,双方冲突已由贸易走向限制高科技和原料出口。

但如耶伦所指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合计占全球经济的40%,中美所做的一切都影响着双方以及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与生计。

而且,哪怕是关系紧张的2022年,两国双边贸易依然持续增长并创下纪录。重要的是,如今中美在经济上依然互相需要,美国还在应对通胀问题,中国也面临经济疲软,需要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相比于布林肯之前的强势表态——“要保护我们的关键技术,以免被中国拿来对付我们”,耶伦更为温和务实,强调贸易往来的好处,并试图说服中方,美国无意与中国脱钩。

耶伦到来前,布林肯对中国进行了两天访问

根据财政部消息,耶伦先后会见了中方多位高级官员。7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会见耶伦,双方就中美关系、中美经济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交流;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耶伦会谈,他也是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双方进行了长达近7小时的会谈,并共进晚餐,对话重心包括两国及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等。此外,她也与央行行长易纲以及前副总理刘鹤进行了会面。

与非官方层面,耶伦还与进行气候投资的中国专家见面,并与数位中国女性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共进午餐,列席者包括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经济学人中国区总裁刘倩等人。

耶伦与中国女性经济学家们共进午餐

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这场午餐会,她说:“这次访问,让我有机会结识了一批中国女性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在远离美国的地方长大,但她们与我在职业生涯中共事过的美国经济学家有很多共同点:渴望做好工作,确保自己、家人和世界有更美好的未来。”

除了她与女性经济学者的午餐会备受关注,抵京首日,有人偶遇耶伦在一家云南菜餐厅用餐,她点的菜以及熟练用筷子的模样激起社交媒体广泛讨论,这家餐厅甚至还在之后推出了财长同款菜单。

更有意涵的一个兆头是,当耶伦在7月6日抵达首都机场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次日,总理李强在会面中借此意象设喻,释放对双边关系的期待,“中美关系何尝不是如此,不完全都是风雨,经历过风雨以后,也一定会见到更多的彩虹。”

耶伦抵达北京时,空中出现彩虹

关税讨论最具实际意义

李巍认为,耶伦此访的积极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耶伦重申美国不要与中国脱钩,不寻求与中国进行彻底的经济冷战,所谓脱钩就是打冷战,两个经济体互相隔离、用经济武器打击对方,但美国否认要这么做,而是与中国进行健康的经济竞争;

其次,中美这次虽然没有就关税问题释放太多信息,但双方必然会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是主要议题,且最具实际意义;

耶伦强调,不会把安全问题扩大化,而是将相关技术设定在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这其实也就是所谓“小院高墙”(small yard, high fence)战略,美国声称这一战略不是为了遏制中国发展,而是为了保卫美国的国家安全。

上述三点中,涉及关税问题的公开信息不多,却最受媒体关注。中方财政部在答媒体问时提到,“在会见会谈中,中方再次重申了在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停止打压中国企业、公平对待两国双向投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取消涉疆产品禁令等问题上的关切,希望美方切实采取行动,回应中方在两国经济关系中的重大关切。”

去年美国面临通胀高企时,撤销关税曾被耶伦视为处理通胀的可行手段。自2021年起,她屡次谈及撤销对华关税这一问题。去年6月,耶伦再次表示,特朗普政府开征的301关税并非旨在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拜登政府正在研究“重新设置”,以使这些关税更具战略性。

然而,去年美国政府对于是否撤销关税的讨论并无下文,关税迄今仍未取消。

自2018年开始,美国以制裁中国侵害知识产权为名对华征收关税。在加征四轮关税后,截至2021年底,美国对华总加征关税的商品价值达3700亿美元,税率从7.5%至25%不等。

特朗普政府声称施加关税是为保护国家利益,但付出代价更多的是美国公司和消费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对华征收关税后,美国进口成本随加征关税一同上涨,为关税买单的仍是最终购买产品的人。

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关税问题时,耶伦回应说,“我们讨论了双方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关税也包括在内。美国目前正在进行为期四年的关税审查,以及导致实施301条款的行动,结果还没有出来。”

李巍由此判断,双方肯定谈及了关税削减问题,未来还需要两国经贸团队的进一步谈判。

寻求多元化而非脱钩

不脱钩、多元化、寻求与中国的良性经济竞争,这一表态贯穿了耶伦访华始终。

与李强会面时,她表示,“我们追求良性经济竞争,不是以赢者通吃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套公平的规则,使两国受益。”

在新闻发布会上,她重申,“关键供应链多样化”或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国家安全行动”与脱钩存在重要区别。“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开放、自由、公平、充满活力和健康的全球经济,而不是一个四分五裂或迫使各国选边站的经济。”

与美国在华企业会面时,她亦谈到,“我已明确表示,美国并不寻求经济上的全面分离(separation),我们寻求多元化而非脱钩。”

相较于“脱钩”,耶伦使用了“多元化”这一措辞进行替代,美国如今也倾向采用“去风险”(de-risk)这个概念。这一提法最早来自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5月下旬七国集团(G7)峰会的联合公报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从中方立场来看,去风险与脱钩所包含的挑战截然不同。李巍解释称,美国以前曾坚持脱钩,特别是有一批战略家、智库人员曾大力鼓吹对华脱钩,但如今美国政府明确否认脱钩,后退到当下欧洲的立场。“脱钩意味着大面积经济分离,耶伦也使用了这个词,而去风险不是搞大规模经济分离,是在没有风险的领域进行合作,在有风险的领域实现多元化,将双方经济关系中存在冲突的一面大大压缩,而非像以前一样,认为两国所有的经济联系都是坏的。”

李巍认为,这说明美国的态度很清楚,那就是在一般性经贸领域继续保持合作,因其也意识到,与中国脱钩是不可能的,而且没有必要。“我觉得这也是耶伦此次访问期间所释放的最积极的信号”。

他进一步分析称,“美欧如今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意味着中美和中欧的基础性经济关系会保持稳定,不会地动山摇。但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安全、敏感性的经济领域,双方依然会有尖锐的斗争。”

眼下,拜登政府正在酝酿对华实施新的限制,涉及先进芯片和美国在华投资等领域。中国为回击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打压,宣布从8月1日起对镓和锗两种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进一步扩大与欧美的经济合作。”李巍说,近半年来,中方对欧美大型企业采取了很多安抚工作和友善的外交姿态,还邀请多位企业高管访华,李强总理访问欧洲时也与许多企业家会面。“我们对企业界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脱钩,同时也是在证明,中国不是‘风险’所在。”

多位美国高官陆续访华

耶伦的表态中,“国家安全”也是关键词之一。今年4月,耶伦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演说,阐述了她的对华经济政策立场与态度。这场演说的核心在于,美国致力于捍卫和保障国家安全,但不会试图在经济上阻碍中国发展。

李巍指出,此次耶伦访华期间,无论是与李强总理会晤、会见美国在华企业,还是举办新闻发布会,释放的信息都没有超出上述演讲的内容。但也应注意到,美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几年来,美国将国家安全问题泛化,进而导致中国也不得不这么做,结果是双方在经济领域合作愈发艰难,是双输的结局。

7月7日,耶伦与多位在华美企高管座谈,包括波音公司、美国银行和农业巨头嘉吉等。她告诉在华企业,“我们为保护国家安全而采取的行动是有针对性的,这些行动的前提是出于直截了当的国家安全考量,而非为了获得相对于中国的经济优势。”

李巍解释称,“美国意识到这个(国家安全泛化的)问题,所以提出了‘小院高墙’,即把国家安全限定在特定范围内。我们要注意到美国政策的调整,尽管其对华经贸政策谈不上根本性的变化,但这算是自2018年以来相对正面的信息。”

不过,在美国看来,重塑供应链依然是去风险的重要手段,以避免过度依赖中国。耶伦一直致力于推进“友岸外包”,印度、越南都是美方拉拢的对象,以期可以替代中国在供应链上的位置。

今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双方宣布了一系列国防和商业协议,强化两国经济关系。甚至在半导体这个处处掣肘中国的领域,美国也将强化与印度的合作,计划在当地建立相关组装设施、创新中心,乃至为其工程师提供培训。

莫迪访问美国,寻求强化双边关系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认为,从整体舆论来看,虽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时和中国国家主席会面,但耶伦访华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丰富,外界认为,这可能与耶伦长期在美国政府内部扮演的反对关税战和反对脱钩的立场有关。

相较于其他内阁官员,耶伦可谓拜登政府中对华最温和的代表。李巍直言,虽然她的立场难算主流,与不少同僚存在分歧,“但她依然是拜登政府中很重要的力量,因为拜登本身也是比较温和的一个人,因此会在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把握平衡。这也给了耶伦这种温和派一定的话语空间,加上她所在的财长位置,在现政府内的话语权较大。”

尽管美国政府在其行前不抱过高期待,耶伦此访依然创造了相对不错的氛围。

李巍认为,除了关税,中美在经贸领域还有两个可以合作的议题。“一个是对华出口问题,美国想要扭转贸易失衡,不光是中国对美出口减少,美国也要增加对华出口,包括高科技、能源等产品出口;另一个是投资问题,因为美国改革外商投资审查规则,强化了对中国企业的安全审查,导致中企对美直接投资遇到很大困难,可美国眼下需要吸引外资鼓励制造业回流,这个问题也能拿到桌面上讨论。”

无论如何,中美关系在持续的低谷后迎来缓和契机。

去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导致中美官方的交流渠道几乎全面中止。到去年11月巴厘岛G20峰会中美元首会面后,再次开启修复的过程。然而,今年2月的气球事件使中美关系修复过程再次中断,直至国务卿布林肯5月访华。耶伦访华也被认为是这一修复过程的最新尝试。

紧随耶伦之后,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定于7月16日访华,届时他将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会晤,讨论气候合作。这向来被视为中美间最可能实现合作突破的领域,耶伦也在访问中与中方讨论了气候融资合作。去年,克里与解振华有数次见面,但谈话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围绕何时可以重启更具实质性的谈判。

克里将紧随耶伦之后访华

据悉,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或将在近期来访。美方高级官员先后访华,既是落实去年巴厘岛元首会晤共识,也是为未来铺平道路——今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能否再度实现面对面会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高层的互动氛围与成果。

正如耶伦所说,“没有一次访问能在一夜之间化解我们的挑战。但我期望此行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有韧性、有成效的沟通渠道。我希望我们的关系可以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高级别外交可以被简单视为管理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平常要素之一。”

3 阅读:65
凤凰WEEKLY

凤凰WEEKLY

有温度 有情感 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