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关于莫言吃煤块,这篇文章出示的证据没有说服力

杏坛事 2025-04-14 20:08:44

众所周知,反对莫言的人,常常会以“吃煤块”来证明莫言胡说八道。他们说,煤块是不能吃的,莫言却说自己小时候吃煤块,明显是撒谎,可见莫言书里写的说以前不好的事情都是假的,是抹黑。

今天看到报人刘亚东转发的一篇文章,题为《莫言吃煤块,看史料:不是莫言造假,而是有人刚吃了几天饱饭》。文章大意从题目里就可以看出来,作者认为莫言没撒谎,是有些人因为吃饱而不信。

这篇文章是刘亚东转发的,来自于账号“书写者”,作者是“谁家水调唱歌头”,显然是一个笔名,或者只是网名而已。刘亚东转发此文,从其一贯支持莫言的立场来看,自然也是认可作者观点的。

我认可文章作者对莫言的支持,但是很遗憾,我认为作者在文章里出示的史料证据,并不能直接证明莫言的“吃煤块”是胡说的,其证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顶多只能算是从侧面加以证明。

作者在文章里引用了莫言关于“吃煤块”的原文原话,我这里也引用一下吧:

冬天,学校里拉来了一车煤,亮晶晶的,是好煤。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咯嘣嘣的声响。老师问我们吃什么,大家齐说吃煤。老师说煤怎么能吃呢?我们张开乌黑的嘴巴说,老师,煤好吃,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香极了,老师吃块尝尝吧。老师是个女的,姓俞,也饿得不轻,脸色蜡黄,似乎连胡子都长出来了,饿成男人了。她狐疑地说,煤怎么能吃呢?煤怎么能吃?一个男生讨好地把一块亮晶晶的煤递给老师,说老师尝尝吧,如果不好吃,您可以吐出来。俞老师试探着咬了一小口,咯咯嘣嘣地嚼着,皱着眉头,似乎是在品尝滋味。然后大口地吃起来了

这事儿有点魔幻,我现在也觉得不像真事,但毫无疑问是真事。去年我探家时遇到了当年在学校当过门房的王大爷,说起了吃煤的事。王大爷说,这是千真万确的,怎么能假呢?

作者引用的就是这两处。然后作者先进行了逻辑论证,说:

另一个常识告诉我,草根、树皮、橡子面、观音土,这些既然都啃都吞,煤块有什么不可能被小孩咬上几口?

这样的逻辑论证,显然也不严谨。“草根、树皮、橡子面、观音土,这些既然都啃都吞”,并不能直接而有力地证明煤块能吃,这些与煤块不具有可比性。

接下来,作者说自己看到一本《高密县粮食志》,发现1960年高密县粮食产量锐减。通过梳理、计算书中记录的数据,作者得出一个结论:

1960年人均余粮260斤,人均每天7两。

作者还看到了关于“劫粮”的记载,说1961年还发生了在路上劫粮案件,以及城里的中学生全都转由生产队供应口粮,“压缩城镇人口”。

再后面,作者又说了当时全国粮食紧缺,各地想方设法为国分忧,与想方设法让当地百姓吃饭,并提到1960年湖北官方劫粮事件。我查了一下,网上有类似说法。

公众号“文史天地”中说,《当代四川要事实录》记载,1958年11月或12月,四川调往上海的粮食在武汉被湖北强行扣留。只是时间上不一致。

纵观全文,作者引《高密县粮食志》数据,以及其他一些事与现象,证明了当时粮食短缺,吃饭困难,说:

人是健忘的,60年代出生的人,听40后讲的事,纷纷表示不信;80后又不再相信60后,现在轮到80后不被相信了:说什么呢,都是你们编的!

以此来证明文章题目表达的观点:

莫言吃煤块,看史料:不是莫言造假,而是有人刚吃了几天饱饭。

可是,尽管我说认可作者对莫言的支持,但还是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作者的证据没有说服力,逻辑存在缺陷。

作者引用的史料,作者后面所有论据证明的,都只是吃饭困难,并不能直接证明煤块能吃,不能证明吃煤块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煤块能吃,最有力的证明,应该是有人确实吃过煤块。莫言一个人说的不足信,但是如果还有其他人也这样说,那可信度就高了。比如上面截图。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网上留言也不可信。那么,新闻报道的总该可信了吧?看上图,有过这样的新闻报道,被困旷工证明,自己就是吃煤块坚持等到救援的。

其实,莫言说吃煤块的事,主要是为了说明当时有过吃不饱饭的情况。而反对莫言说吃煤块,也是想否认当时有过吃不饱饭的情况。

所以问题的焦点在于,当时是否存在过吃不饱饭的问题。这个问题,考验着年轻人的智慧,更考验着过来人的良心。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说当时有过吃不饱饭的情况,绝不是什么对前三十年的抹黑。有些人神经质,以为这是抹黑前三十年,其实是因为他自己脑子里黑洞洞的。

0 阅读:4
杏坛事

杏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