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来源。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美军登陆部队所搭乘的“希金斯”登陆艇的舱门都是从正前方开启。
正是因为这个设计,一些站在门口士兵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就被机枪扫死。那为什么登陆艇不从侧面或后部设计舱门,来更好地保护士兵登陆呢?

抢滩登陆战是强调速度的高风险行动。对于进攻方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滩头防御阵地通常按照“前哨防线—主抵抗防线—预备防线”构成,火力网是全方位,即便人躲在登陆艇后面或者侧面,也会遭到曲射武器,如迫击炮的射击。
因此抢夺滩头阵地的步兵的首要任务是迅速上岸,迅速占领有利阵地,否则稍有犹豫,便可能在敌人的火力网中付出惨重代价。
另外,最早的登陆船只其实就是让登陆船在滩上搁浅,然后人跳下船上岸。
但是此时人下船后还需要涉水泅渡,短则几米,长则十几米,这段距离根本无法快速移动,也没有掩护,比直接在滩头上,更像靶子。
而且登陆船也因为搁浅无法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后续的投送能力。

希金斯登陆艇的设计其实就是综合了以上考虑。
登陆艇的动力系统与武器装备大都集中设置于船尾,以保护关键装备不受敌方火力直接打击。在完成投送登陆部队的任务后可以立刻返回搭载新的登陆部队。
在此设计下,重心都在船尾,船头也就保持了轻量化,以便在浅滩处利用后驱动力和惯性迅速“冲刺”上岸。
正前方的舱门在未放下时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而放下时则成为了连接船体与滩头的“吊桥”,使士兵无需涉水,直接“踏板”登岸。
这一设计既满足了在极短时间内将士兵迅速送上岸的需求,又确保了船体的高效使用。
另外,从心理角度来看,士兵在面对猛烈火力时,往往会出现恐惧心理,拖延上岸速度。
正面舱门的设计相当于破釜沉舟,切断士兵后退的畏战的思想,因为一旦踏上滩头,活命的唯一机会就是占领阵地消灭敌人,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在抢滩作战中,选择正前方舱门正是为了最大化上岸速度,以期在敌人火力网中争取一线生机。

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其实也是一种通用设计。
登陆作战前期登陆的步兵,其主要任务除了是抢夺滩头阵地以外,更重要的还有破障。
即清除反坦克地雷、反坦克锥等路障,为机械化部队登陆开辟登陆场。
当坦克上岸后,不仅能够为步兵提供可移动的掩体,其搭载的直射火力也能迅速摧毁碉堡等火力点。
而坦克登陆便只能依靠向前开的舱门。
这种通用设计在小的登陆艇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运输小型的吉普车或者轻型装甲车,这些车辆可以搭载步兵需要的弹药、医疗物资、电台等。
所以通用性也是设计的考量之一。

当然不可否认,正前方舱门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送人头”的风险。
因此又研发了一种两栖履带车(LVT),这种两栖登陆车可以直接开上海滩,因此基本不用考虑步兵涉水问题。
且其正前方加装了两挺重机枪,以及额外的装甲保护。
在太平洋战争中,是专为海军陆战队登陆的两栖登陆车。其依靠着厚重的装甲和火力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掩护。
士兵也就能从两侧或者车尾下车,直接进入散兵坑、弹坑,甚至是敌人的战壕。这使得登陆部队的伤亡率大大下降。
当然这款装备的问题也是有的,就是基本只能载人,通用性极差。另外,海中的航行性能也比较差,体现在速度慢,容易被炮火击中。
还有一个就是造价高昂,因此产量不大。

武器的每一处设计,实际上都是生与死的博弈。
当战场效率和人性在战场上交锋时,胜利的代价永远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


我起个好名字找个好老婆生个好孩子姓随我
说白了就是登陆舰的设计缺陷 应该是船头有个分离式的冲锋抢滩头 爆发式冲上沙滩充当桥头堡 支点 让登陆舱口不至于直接暴露在敌人枪口下
用户14xxx18
典型设计师设想很好,实际检验不是那回事的产物,所以太平洋战场上才开始用LVT输送兵源了。
猛兽大哥
登陆艇能到岸说明已经有制海权滩头阵地的大炮已经被毁了
忠义无双安格朗
你应该问太平洋战场登陆战打了这么多次,诺曼底这边怎么还是这么菜[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