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自己吃回家就要喂,如何破解孩子在家喂饭困境

宛爸育儿日记 2024-08-30 01:42:27

有的妈妈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似乎也能自己动手吃饭,但只限于在幼儿园或者去别人家里做客,只要回到家里就必须要家长喂饭才肯吃。说孩子不会自己吃吧,在外面自己吃得也不错,说孩子会自己吃饭吧,可是为什么在家就必须让家长喂饭呢?饿孩子几顿试过,吵也吵过,可是没什么效果。有时担心孩子还小饿坏了影响长身体,也只能继续喂饭。这就变成了家长明知道喂饭不好可是就是没法打破这个循环,怎么办呢?

在我们看来,答案其实就在家长的行动里——有时担心孩子还小饿坏了影响长身体,也只能继续喂饭。

我们经常说的那样“饭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饭渣”的家庭又各有各的矛盾。像这样缺少“主动吃饭的动机”的孩子,只要脱离了家庭环境就能自己动手吃,家庭环境一定存在影响到孩子的因素,通常多数是夫妻关系、婆媳矛盾等等,这些家庭矛盾的影响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得到了体现,在家每顿吃饭都要喂就是其中的一种。

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有下面几个,有类似烦恼的家长可以对照看看

1、只要自己不动手吃饭就不会犯错,换个角度说,喂饭=少挨骂(挨打)

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多见于对孩子吃饭这件事儿没太多耐心的家庭。没有孩子在添加辅食阶段从开始就等着家长喂的,恰恰相反,每个人类幼崽在6个月左右表现出对食物和进食行为的强烈好奇,并在2岁前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会尝试模仿家中的成年人进食。但这个“模仿”行为能持续多久,效果如何,与家长是否鼓励、允许孩子模仿有直接关系。

六七个月的宝宝刚刚能独自坐稳,手眼脑协调正在发育,手部精细动作发育受限,很多模仿的动作在家长的眼中是扔餐具、丢食物、抛洒食物、玩食物。为了减少自己喂养过程中的劳动量,家长选择喂饭,而且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打扰自己喂饭,家长会选择给玩具、给空盘空碗、看动画片、听故事等方式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自己则快速喂饭。

家长习惯了长久以来喂饭又快,吃的又多又干净,所以对孩子自主进餐时吃得少、吃得差、吃的脏乱容忍度比较低,或者孩子存在挑食、偏食等吃饭问题家长没有耐心引导孩子,经常在吃饭时说教、唠叨、批评甚至因为吃饭问题打骂孩子,这些错误的处理方式都会让孩子对自己吃饭这件事儿产生恐惧。

自己吃不好,自己动手吃会被骂,家长又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孩子自然而然要选择不会被骂的方式——等待家长喂饭。

2、通过“要求家长必须喂饭”这种形式获得家庭成员的关注,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这在一些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比较忽视的家庭中常见。宝宝平常与父母的互动形式有限,互动时间有限,或者因为一些原因很少有父母的陪伴,那么宝宝或许在某一次吃饭时感受到家长喂饭对自己的关注增加了,情感上的付出变多了,或者长久以来,家长喂饭是家长与孩子和谐互动的形式之一,那么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满足的途径就会被反复强化,因为其他的途径他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3、断断续续、错误的“饥饿疗法”让孩子对自己动手吃饭产生了恐惧。

你要不喂她就饿着

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孩子的眼中,家长不喂饭=惩罚自己,至于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错误的认识,还是要回到第一条,家长是否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对孩子有过比较严厉或者频繁的说教、唠叨、责备甚至打骂行为。

特别是很多家长用“饥饿疗法”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认为饿一顿,饿几天孩子就能吃饭了,不好好吃饭是因为孩子不饿。

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家长放手让自己吃饭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想自己动手吃,却不知道如何使用餐具,或者担心自己吃弄得太脏被家长责备,又或者自己吃就不能玩玩具了,也可能是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自主进食”的意识,家长突然撒手不管了,不喂了,孩子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于是无动于衷,宁愿饿着。

看到孩子没有行动,自己预期的孩子狼吞虎咽自己吃饭的画面没出现,这种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可能会激起家长情绪的波动。孩子面对家长的愤怒情绪时,理解为是因为自己没有要求家长喂饭让家长生气了,所以才会惩罚自己没饭吃。

这时“饥饿疗法”反而变成了孩子要求喂饭的强化剂。

怎么办呢?

孩子其实是会自己动手吃的,现在只是在家中缺少“自己吃饭的动机”。

动机是什么?动机是人的需要或欲望指向一个具体的目标后,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的心理动力。孩子是有自己吃饭的能力的,触发也不难,饿了自然会要吃东西,难就难在孩子在家里没有自己动手吃饭的动力,没有动力驱动自然就不会有行动。

通过家长的描述可以判断孩子起码是能自己吃,也能让自己吃饱。只要不在“家”这个环境,换个环境吃饭孩子都是正常的,说明“家庭”这个环境存在影响孩子自己动手吃的因素。

如果家庭矛盾一时无法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暂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家长还是能通过一些小的细节的改变让孩子在吃饭时获得更好的体验的。

1、首先是让孩子吃饭时要“吃得舒服”

这种舒服是全方位的,包括环境、食物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只有让孩子吃饭时能感觉到开心了,吃的舒服愉快了,她才会愿意吃。

想让孩子掌握处理不同食物的技能,获得更多进食技巧,只能靠她在吃饭过程中去不断体验和尝试练习,如果孩子连吃的机会都没有,怎么练呢?

最近我完成了一个对一位博主分享的“整治饭渣”系列视频的分析,其中有一些共性的问题供题主参考

A、给孩子提供“吃得舒服”的食物

“吃得舒服”指的是孩子能入口,能咬断,能尝试咀嚼,而不是说“味道上必须好吃”,务必正确理解这一点,重油重盐重口味的食物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建议给孩子吃。

孩子的咬合力不如成年人,所以如果直接让孩子吃成人的食物有难度,可以试着把食物处理得更小一点,更细碎一点试试。

喝汤、粥要搭配面食,但吃米饭时不要配汤、水。

B、给孩子提供“用得舒服”的餐具

不少家长都忽略孩子的餐具要和孩子嘴巴的大小匹配,要和孩子的手指力量匹配。

餐具太大,孩子需要拼命长大嘴巴才能吃到食物,或者餐具太重,用一会儿就累了,都会影响孩子使用餐具的积极性。

C、给孩子提供“吃得舒服”的环境

吃得舒服的环境并不是要有玩具、有故事、有动画片,让孩子边吃边看,看的开心,玩得开心。而是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

一人吃饭,全家围观,不是好的吃饭环境。

吃饭时被迫听家长的说教,不是好的吃饭环境

自己在吃饭,旁边不断被别人评价吃的好不好,餐具用的好不好,不是好的吃饭环境

宝宝在吃饭,家人在吵架,不是好的吃饭环境

D、让孩子在吃饭时没有顾虑,愉快地吃。

这是一些家长很难做到的一点,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的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想马上指出来,立刻改正。

急于求成是最大的问题。

对孩子多一点耐心,看到宝宝吃饭洒落食物,忍住不说,事后可以让宝宝一起收拾。宝宝只吃肉不吃菜,不评价不批评,下一餐提供食物时少一点肉多一点菜。宝宝吃饭时左看看右看看,忍住不要批评,只要孩子没有停止吃饭的动作,没有停止咀嚼就行。成年人也做不到吃饭时只盯着自己的饭碗。

E、提供花样丰富有变化的食物

这是我们工作中家长最容易理解但却又是很难做到的。厨艺有限,不爱做饭,没时间这三个是做常见的理由。并不是说家庭烹饪要像食堂饭店一样一周7天每天不重样,但至少一日三餐要有变化。工作中有的家长做一顿吃一天,理由是孩子不好好吃,所以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做三顿饭。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很生气,一顿饭吃不完干脆就下一顿热热接着吃。

看起来家长的理由很合理,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就未必是合理的。因为吃得不好,所以没有新的食物,顿顿吃剩饭,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愉快的事儿,属于一种“惩罚”了。

我们经常说吃不吃是孩子的事儿,但做不做是家长的事儿。只有家长做了,孩子才有吃的机会。如果顿顿都吃蒜薹炒肉,今天吃明天吃,后天想都不用想到了吃饭时间餐桌上还是蒜薹炒肉,孩子能对吃饭感兴趣吗?能享受美食吃得愉快吃得开心吗?

最后顺便说一下很多家长的困惑,不喂饭就不吃,孩子宁愿饿着,饿一天他不难受吗?

真相挺残酷的,孩子是真的没感觉到饥饿。因为长期被喂饭,孩子已经失去了感知到身体发出的“饿了,快进食”、“吃饱了,停止进食”这些信号的能力。原因还是我经常说的,喂饭时孩子的注意力并不在进食前后身体感受的变化上,如果不理解,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看着手机吃东西,很轻松能吃很多,但如果什么都没有只有食物,则吃一点儿就感觉饱了。

另外人体承受饥饿的能力是超出很多人的认知的,孩子的胃口小,只需要一点点食物维持不饿的状态就可以,极致的饥饿才有可能激发孩子“饥不择食”的状态。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其他成员悄悄投喂食物、家长如果认为“奶不是食物”、“水果不挡饥”,只看到孩子没吃正餐,忽略了零食、水果、奶甚至白开水带来的饱腹感。

总而言之,孩子目前的状态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需要题主认真观察和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0 阅读:11

宛爸育儿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