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呢,有读者朋友给胖胖发来关于“姜同学数学竞赛”事件的调查结果。
胖胖看了一下啊,调查报告说得比较含糊,称“姜同学的老师提供了违反规则的指导”,但并没有提到什么“作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竞赛并非现场考试,都是在家里或电脑前完成的,规则相对灵活,所以真要追究责任,好像也是模棱两可。
胖胖觉得,大家也不必对这个十来岁的姑娘口诛笔伐,小妹妹也是“目的”棋局中的一颗“棋子”。
一个普通的中专生,连“数学竞赛”是什么可能都不太清楚,要不是有人指点,她或许根本不会参赛。
要说“造假”,也得有足够的资源和推动力吧?
凭她一个人,哪有这么大本事?
再说,现在这家互联网公司已经公开道歉了。
为什么道歉?
目的达到了。
互联网造神骗局何止一次
胖胖早在6月21日的文章里就提到过“姜同学”事件背后的互联网“造神”现象,对吧。
为什么要造这个“神”呢?
不就是因为当时正值初三学生分流之际吗?
那篇文章刚发出来时,胖胖还被喷,说什么胖胖是低劣人品“诋毁数学天才”。
胖胖可不是针对姜同学个人,任何全民追捧,全民谩骂的现象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目的,她只是某个特殊时期被推出来的一颗棋子罢了。
互联网公司深知老百姓心中需要一个“希望”,一部分家长也需要一个“希望”,于是利用这点,成功把“造神”玩到了极致。
到底哪些信息流是为了画大饼,哪些是为了割韭菜,大家还没看清吗?
胖胖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你比如说画大饼吧,前段时间胖胖文章里头提到的35岁女货车司机月入六万、35岁小伙扛楼一年存了40万、草根歌手郭某某在网络上爆火。
当然,何止这些,这些“励志”故事是不是有一种给老百姓“希望”在里面?
是吧?互联网公司就是在给你这种希望。
但是你跟着这些“造神”故事走,真的就能实现“致富梦”吗?
胖胖觉得,不用想太多,几率很小,这跟绝大多数人都是无关的。
要是这些暴富故事真那么普遍,为啥绝大多数人还是过得辛苦?
胖胖不是阴谋论,只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那这些纯属是画大饼的,胖胖不否定有个例的存在,但是互联网就擅长用极少数成功个例来激励大家、模糊现实,诱导大家有一个希望,如果觉得信,大家可以扛扛水泥,送送外卖,当当货车司机。
如果求神拜佛管用,估计大家伙估计连庙门都挤不进去。
再比如说,这些互联网“造神”割韭菜,收割游客的套路,这种操作手法早已不是第一次了,你比如某某“网红世子”一夜爆红,无数人跟风涌向旅游景点吗?
背后可是有意图的,有目的性的。
你说,面对这种现象,咱们就要学会多问一句“为什么”,看看背后的时间线,目的,背景,互联网造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还不清醒吗?
不能一刀切否定所有可能性
回到姜同学这件事上,有人指出,这一切都要怪那家互联网公司。
如果不是他们“造神”想提高话题热度、给家长们“希望”,也许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但胖胖觉得啊,你像上面胖胖提到的过的这种“造神”套路早已成为常态,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做,只不过这次这家公司没造好,甚至把事情弄得太过,反而成了反面教材。
其实,互联网造神现象已见怪不怪,他们就是时刻在制造这种迷雾,让大家产生幻想、产生希望。
无论是打造网红还是包装天才,这种“造神”现象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执念,好像日常生活中不冒出个“神”,心里就少了些动力。
老百姓盼着明天能轮到自己成为“站在风口的猪”。但关于姜同学的事件,咱们先不讨论谁对谁错、公司老师有没有问题,今天换个角度来说说。
眼下,在很多评论区不少人提出了一个新论调:
我们的高考选拔绝对不会选错人。
如果你是天才,必然会被选中;
而蠢材终究只能去中专,不会被漏掉。
之前曾有人质疑高考选拔过于“机器化”,会错过真正的人才,而现在有人就坚信说,高考几乎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天才。
这些人还表示,现在想要靠不上学、不读名牌大学就成为“天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胖胖觉得呢,不能一刀切否定所有可能性。
首先,高考是为什么而服务的?胖胖之前也提到过,对吧?
确实可能有未被发现的天才存在,也许姜同学不是,但总有人有被忽视的闪光点。
咱们不是要维护或抨击高考,高考筛选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群,最终只能是粗放型的、以成绩为标准为导向的。
成绩好就是好,但成绩不理想的就一定是平庸的吗?
未必啊。
事实上,高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少个有才之人也许被忽视了。
但在这个唯学历、唯人脉、唯背景、唯金钱的时代背景下,天才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坦白说,几乎微乎其微。
群体性的符号来毁灭一个群体
在很多社会的评价体系中,你工作要看学历看背景,相亲要看学历看背景看金钱,连日常人际交往中,这些“背书”都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那么,除了这些标签之外,个人才华还有机会被认可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你说没有这些背书“加持”,有想法有才华的人很可能会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被人们各种打压、贬低。
可能有点想法的,他们可能常常被批评“不务正业”,因为不去迎合大众的标准,评价体系,而是关注那些被认定为“无用”“赚不了钱”的兴趣和创意。
你说,时间久了,这些天赋会不会被压制,才华会不会慢慢消失?
难道中专生、技校生里真的没有天才吗?
胖胖相信肯定有,但这些人有多少机会被发掘呢?
在很多人的评价体系,甚至往大了说,大众的评价体系,只要是中专生、技校生,就好像天生就低人一等,“学习差、没前途”的标签早已贴上。
这些人在相亲、工作,甚至日常人际交往中都会被贴上标签:
是中专生,不是名校毕业,没有背景,没有钱。
即使在需要学历资质的工作场合,这种唯学历论或许可以解释为一种标准,但在私人生活中,人们是否真的要对学历低的人带有偏见和歧义?
现实中,不少人一听到“技校”“中专”这样的词,就带着鄙视的心态,认为这类人智商差、能力低,几乎不可能成功,那真的是这样吗?
好像只要是技校出身,就彻底失去了人生的“翻盘”机会,没有铁饭碗,赚不了大钱,跨越不了阶级,但其实呢,胖胖会觉得,人与人交往真的没必要贴上标签。
技校生、中专生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在不少人的语境里,这类人群被恶意化、标签化。
胖胖也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很多人评价体系里开始对中专生、技校生、没上过学有了这种偏见,但这种带有“鄙视链”的评价体系,毁灭的不只是这些个体的机会,而是在用一种群体性的符号来毁灭一个群体,也可能毁灭掉整个社会对可能性的容纳和尊重。
喜闻乐见的所谓对立
像姜同学这件事,一开始很多人都在看热闹,甚至带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尤其是一些高学历的名校生,站在一旁冷眼旁观,心里想着:
“一个中专毕业的女孩,怎么可能超越我们这些名校毕业生?”
在他们眼中,学历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智商的分水岭——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是“人上人”,而像姜同学这样的中专生,只能是“人下人”,一辈子也无法翻身。
但另一方面,很多上了中专或技校的朋友也在心里暗暗较劲,心想:
“高考不适合我不代表我没前途,对吧?中专生、技校生里难道就没有天才?谁说我们不能成为明日之星!”
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碰撞,形成一种隐秘的对立。
胖胖虽然认为说,你说高考并不是绝对的公平或完美,但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仍有一定的筛选作用。
毕竟,社会某些群体需要某种人才,而高考这种类似八股式的筛选方式,确实符合某些群体公司的用人需求。
回到姜同学的事,胖胖觉得,这背后其实没有谁真正的对错。
姜同学年纪尚轻,老师有心“造星”,互联网公司也想制造一个励志神话。
社会需要榜样来激励人心,需要“奇迹”来安慰大众。
因此,互联网需要“造神”,老师想出名,学校需要成功的故事来吸引生源——这其实是各取所需,只是说有些看客不愿意了。
家长们希望看到孩子的未来,而社会则乐于见到这些“反差”对立:
中专生和名校生的对立,被标签化的“人下人”与“人上人”的对立,甚至是“天才是否能被发现”的对立。
所有这些,都成为一场由不同利益驱动的社会现象,而我们,不过是看客,是旁观者,看着这出戏在舞台上继续演下去。
写到最后
你说这事吧,不少自媒体说什么“应试模式不会漏掉天才”,就好像如果你真的有才,肯定能被发现。
这种说法,也不一定!
说真的,你要是书本考试的天才,可能确实不会被漏掉,但如果你是思维超前的天才、创新型的天才、艺术天赋满满的天才呢?
那些自媒体真能打包票,这样的人不会被埋没吗?
我们泱泱大中华,这么多人。
有没有被埋没的艺术家、音乐家、创新者?
那些天赋不在课本上的人,他们不是天才吗?
他们在被标签化、二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往往被冠上“学习不好”或“没用”的帽子,最终在嘲讽和冷眼中过完一生。
这些标签很无情,好像你只能是“好学生”或“差生”,而不被允许有其他可能性。
但事实上,人的天赋往往只集中在某个小小的点上。
比如,有人天生就会唱歌、作曲、绘画,但应试教育不会给这些才华打分,结果这些人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应试教育的确筛选出了一批合格的“人才”,但在无形中,也可能会埋没了许多像“格什温”、“齐白石”、“达芬奇”这样的人才。
这些人可能思想独特、与众不同,甚至因为不符合主流评判标准而一生默默无闻也是有可能的。
为什么我们要用二元标签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动辄把“平凡人”与“天才”对立起来?
那这是胖胖对于互联网“造神”现象衍生的一些所思所想,胖胖并不是说完全反对互联网公司的“造神”现象,而是想提醒大家,把本质目的缕清了,他们要干嘛?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什么时候造神的现象最多?
哪些时间节点最容易出现?
这个时间点出现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冒出来?
背后的利益链条是什么。
清醒的人不说破自然会看清本质,沉睡的人会一边沉睡,一边一跳脚骂着胖胖“阴谋论”。
就当胖胖是“阴谋论者”,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