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朱棣率800人起兵靖难,先后击败了宋忠和耿炳文,一时间朝野震惊,谁也没想到朱棣敢以800人起兵,并快速的击败了二人。随后,朱允炆为了巩固帝位,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出兵直扑北京。
此时,朱棣为了加强自身实力,就将想要让宁王的朵颜三卫加入靖难,于是率领主力部队前往大宁,只留下了世子朱高炽以及1万兵卒。此时,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李景隆也非常清楚,只要拿下北平,朱棣再无翻身之日。
但可惜的是,李景隆50万大军攻打北平一个月久攻不下,最终还是让朱高炽等到了朱棣救援。这一战的精彩程度堪比朱元璋时期的洪都保卫战。那么,朱高炽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只用了1万兵力,就挡住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呢?
古代攻城,绝非易事
靖难之役中的北京保卫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这场防御战对于靖难之役能否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无论是李景隆还是朱高炽,都非常清楚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李景隆的50万大军打不赢这场战争呢?首先我们要从古代的守城战来讲起。古代不比现代,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守城战要想打起来并不困难,最困难的无非是巷战而已,但是对于古代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几百上千名士兵冲向城墙外围,随后利用破门撞锤以及攻城云梯攻入城内,这就算完成了。事实上这都是骗你们的,在古代战争史中,守城战不仅仅是器材科技的较量,更是考验战场临时反应能力。
《孙子兵法》曾记载:“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修具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个月。当然,任何一位将领不会傻到到了战场上才开始修筑攻城器械,要是这样的话,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古代攻城战中,部队即使几十万人,实际上也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去携带攻城器具。大多情况下,他们会将攻城器具拆卸夹带,无法拆卸的大型器具大多会选择原地修筑,这样极大地减少了时间。
除此之外,进攻一方还要去寻找城墙薄弱处。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城市外围设立土丘,便于观察。这还仅仅是准备工作,就已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工作完毕后,下面就需要面对铁蒺藜、拒马桩、陷马坑等等陷阱。这些陷阱都会拖延进攻部队的进攻节奏。
等到这些全部清理完毕后,还需要面对护城河。护城濠是古代守城部队的一大屏障,根据记载,各城之间的护城濠大小互不一样,但一般来说,至少也要有十几米宽。士兵如果想要平安度过护城濠,必须要顶着城门上守军的火力前去填坑。护城濠填满后,大军才算是扫清了一切外围障碍,攻城战才能平稳进行。
这一系列操作听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守军可不是傻子,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干扰进攻节奏,最大程度的将敌人部队拖在城墙之下。由此可见,古代攻城战中,进攻方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李景隆毕竟是50万大军,面对1万守军,攻城战不见得会吃大亏,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李景隆一直无法拿下北平城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人为因素
朱元璋时期,实际上留下的猛将是很多的,蓝玉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但可惜的是,朱标死得太早,蓝玉又太强势。所以,朱元璋在立朱允炆为储君后,不得不考虑是否还留下蓝玉等一众悍将。
事实证明,朱元璋是不相信他们的,一个蓝玉案,让大量淮西勋贵被杀,几乎没给朱允炆留下什么武将。李景隆作为年轻武将,他虽然富有韬略,但实际上他与朱高炽一样,基本没什么实战经验,朱允炆用他实在是无奈之举。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就曾说过李景隆就如当年马谡、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更有趣的是,李景隆这个人非常贪功,可能是常年被父亲李文忠贬低的原因,他非常迫切地想要展现自己。根据北平保卫战战况记载,李景隆的部下瞿能父子一度冲入张掖门,但却被李景隆叫停,最终终止了进攻。
许多人猜测,李景隆叫停瞿能父子就是怕他们抢了自己的功劳。而反观朱高炽一边,朱高炽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是却有顾城、徐王妃、姚广孝等人辅助。尤其是顾城此人,在北平保卫战中,他当属头功。
顾城是元末张士诚的部下,但张士诚的表现让他非常失望,于是在至正十五年时,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带领顾城征战数十载,经历了大小百战有余,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靖难之役的真定之战中,虽然朱棣未能全歼耿炳文,但却将顾城俘获,朱棣对待顾城的礼遇非常高,顾城也被朱棣感动,随即被编入北平,参加了北平保卫战。
由此可见,顾城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在北平可以极大地拖延李景隆部队的进攻节奏,他非常精准的判断出李景隆的进攻方向以及意图,是朱高炽的顶尖参谋,在他的出谋划策下,李景隆的部队频频吃瘪。
除此之外,世子朱高炽虽然不懂军事,并且体态丰满无法上阵。但是朱高炽为了鼓舞士气,将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朱瞻基带到了城门上,对全体官兵说到:“如果北京城破,我与其子当死于北平城上”。
在后续的北平保卫战中,士兵们时常能看到朱高炽在城门上忙碌的身影。此时的朱高炽每天仅仅只休息四个小时,士兵们都觉得他太拼了,让他好好休息下,朱高炽却说:“父亲领兵在外冒险,我有什么理由不拼呢?”
朱高炽如此作态,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气,同时朱高炽的母亲徐王妃更是亲临战场鼓舞众人。更重要的是,朱高炽虽然不懂军事,但他有颗谦虚好学的心,在北京保卫战中,他给予军官非常大的权力,并且从不横加干预指挥。
北平保卫战中,顾城就是北平保卫战中的大脑指挥,掌管了北平所有的军务和防御力量配比。朱高炽、姚广孝就是北平城的督军、预备队,调度北平城的军需物资,徐王妃如同北平城的精神领袖,安抚人心,此等安排,怎能不胜。
所以,北京保卫战从根源上来说,朱允炆、李景隆在用人上就出现了极大的纰漏,相比于朱高炽在用人思路、分配部署上的得当合理,南军怎么可能不败。当然,用人失误仅仅是北平保卫战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就是,李景隆小看了北京城防。
原因二:北京城防,坚不可摧
北京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元朝时期,曾被命名为大都,元朝的首都就在此地。元末时期,大将徐达奉命攻打大都,元顺帝此时已经逃亡草原,大都几乎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城内防御都保存完好。
随后徐达为了防止元人反扑,立刻对北平防务进行了改进,徐达废弃了元大都北城墙,在南面另筑新城墙。新建立起的北平城整体虽然比大都时期的面积要小,但城墙的防御力却大大增加。
城外的护城河更是挖到最浅2.8米,最深50多米,此时攻击北平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大都时期。另外,除了城墙加固、护城河加深以外,北平城内部的瓮城结构也是阻挡李景隆进攻的重要防御力量。
瓮城结构实际上是城防结构中非常常见的设计。瓮城结构的设计原理也非常简单,可以理解为在城门之后设置多个城门屏障。从正门攻入的敌军首先看到的是第二道城门,由于是口字形的内部设计,这就导致进攻部队必须要顶着城门上守军的火力,拼命攻击第二道城门。
或许小伙伴们对瓮城结构没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那么看过《水浒传》电视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鼓上蚤时迁,鼓上蚤时迁之死正是因为瓮城结构。征讨方腊时,时迁中计进入瓮城,随后被四面八方的守城士兵用石头活活砸死,手下步卒也被乱箭射杀。
李景隆也是吃了瓮城结构的亏。李景隆这个人实战经验不足,导致他的攻城人员配比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刚刚我们也提到过,古代攻城虽然攻击一方有着完善的攻城器械,但防守一方的反制手段也有很多,例如火油、石头等等。
李景隆没有什么指挥经验,他的攻击只能依靠人数来取胜,这种盲目的攻击一定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在攻城时一旦损失了太多的人,进入到瓮城之后,立刻就会成为守军的活靶子,李景隆的攻城部队本就遭受了重大损失,即使进去瓮城也难免被全歼。
李景隆虽然在后方,但是部队进入到了瓮城,他不能及时地将部队调度到瓮城之中。前方与后方之间没有紧密配合,就成了恶性循环的添油战术。前后无法照应,李景隆的部队不管怎么打,都只能是在北平中的瓮城里看看城门楼子,最终无功而返。
朱高炽虽然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经验,但是他只知道一件事就够了,那就是依靠北京城,死死地将李景隆部队牵制在这里。因为只有李景隆被牵制在这,朱棣一旦带着宁王的朵颜三卫回援,李景隆必败无疑。
另外,对于朱高炽来说,守城部队最重要的就是士气,毕竟面对密密麻麻的敌人,谁都会胆寒。所以,朱高炽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不断地鼓励士兵,激励士气,保证守城部队的粮草供应、防守军械的制造就可以了,其他的全部交给士兵和城墙。
在坚固的北平城下,李景隆实在是拿不出好的办法再加上久攻不下,攻城部队的士气大损,而守城部队的士气逐渐高涨。李景隆最终也只能让朱高炽完成驻守北平的功绩。当然,李景隆拿不下北平城,除了北平城坚不可摧,指挥官的指挥不当外,心理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因三:心理战术,瞻前顾后
为将者,最忌讳的就是犹豫,李景隆就是这样的人。对于攻打北平来说,他心里其实一直在犯嘀咕。首先李景隆认识朱棣的时间很长,朱棣就曾说过,如果北平被围,应当率骑兵出城,游击敌军。
这成为李景隆非常忌惮的一点,他在攻击北平时,曾接到情报说:“朱棣此时已经去大宁求援,北平较为空虚”。但是实战打起来的时候,他发现北平城内的士兵各个英勇无畏,李景隆一度怀疑朱棣根本就没走。
但是后来他发现,朱棣确实是走了,但此时最佳攻击北平的时刻已经过去,他开始忌惮朱棣到底求到援军没有。如果此时朱棣求到援军的话,朱棣的骑兵是否会在他攻城时突然从侧翼杀出,攻击他的腹背。
所以,李景隆根本不能让将士们全力攻城,他必须要分出一批部队,提防朱棣偷袭。但是朱棣的想法就很简单了,北京城坚固,只需要固守待援,等到他拿到朵颜三卫的指挥权,就过来支援,根本就没有设伏。
除此之外,朱棣在离开北平时,特别将姚广孝留给了朱高炽。姚广孝这个人其实不善防守,他的军事才能并不高,但是他太会捉弄人心了。姚广孝在北平保卫战期间,就不断地找李景隆部队的薄弱点。
每到夜晚时分,姚广孝都会组织敢死队换上南军服装,这些人利用吊绳离开北平城来到李景隆的营地当中。这些人也不搞暗杀,就是根据姚广孝在白天找到的南军防守薄弱点,利用明火制造恐慌,同时在杀几个人制造混乱。
敌人一看有人夜袭,立刻开始反抗,其他人一看有人穿着南军的军服杀害战友,立刻就投入到战斗当中。夜黑风高之中,这些死士穿着南军军装本就真假难辨,再加上这些人视死如归,南军也分辨不出到底那些是死士那些是自己人。
就这样,战斗持续到白天,死士虽然全部阵亡,南军自己也被误杀了许多。这种事情出现了许多次,南军将士夜里根本睡不好觉,再加上白天攻城受挫,士气一落千丈李景隆只能退营十里,才能让战士们是个好觉。
李景隆只能让部队退营10里,一方面再次加大了攻城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景隆彻底被这种袭扰战术给弄怕了。主将都已经开始认怂了,更不要说士气低迷的士卒。最终,李景隆攻打北平一月有余,朱棣都带着朵颜三卫回来了,李景隆再也没有攻打北平的资本,无奈无功而返。
结语
朱高炽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依旧能在北平保卫战中大获全胜,正是依靠了这三点。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允炆削藩过于着急。事实证明,如果朱允炆在削藩问题上可以参考汉朝的合理政策,或许就不会出现靖难。
朱允炆的削藩过于强硬,导致十二子朱柏自杀于府中,彻底将朱棣唤醒,同时也让其他藩王没有了帮助他的心思,这才让朱棣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在北平保卫战后,朱允炆再也没有了制衡朱棣的办法。
朱棣在北平保卫战后,不仅大量歼灭南军的有生力量,同时还节制了朵颜三卫,这才有了与朱允炆一教高下的实力。最终,南京一战中,李景隆开城投降,朱允炆自焚于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