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帖寻找他记忆中的文章,可是我真的无能为力

文学私秘 2024-07-31 12:43:30

近日,一位网名为“立公子123”的网友在笔者的帖子中留言如下:

——挚求线索……

小时候90年代看过的文章:班长松林 、副班长雪竹,还有女同学柳叶,您记得这篇文章吗?找了二十多年了,不胜感激。

还有一篇,男同学叫鲁笛,家是农村的,去县城上学,家里养了很多蜜蜂,让同学喝蜂蜜水……

还有一篇,班长叫远航,去山区夏令营,山区里一个同龄的孩子,在森林里搭了很多鸟窝,观察鸟类……

还有一个,在野外考察朱鹮……

还有一位叫腊梅的女孩 ,躲在卡车后面,阻止司机偷煤……

还有一个,姊妹几个,家里很穷,爸爸去伊拉克修立交桥,好像腿被砸了,还是龙的传人。女孩考上了清华……

还有一篇:我的同学叶飞,还是开头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

还有一个女孩高考失利想轻生,遇到一位养鸡男青年,救了她,用鸡和鸡蛋做了很多菜款待她,女孩逐渐对男青年有好感——

今天特意将这位网友的帖子正式发布一下。

因为之前,大约在去年的时候,我也曾经看到过这位网友的留言,当时,我还用他帖子中的关键词信息,在网上搜索一下,但没有任何结果,所以,当时也没有给予任何回应。那个帖子也被淹没了,无从找寻,这次他重发了一遍,使我记起有这一回事。

最近这位网友再次将他的诉求以留言的形式发布,我再次粗粗地查找一下,依然一无所得。

只能说,我无能为力。

去年,2023年8月18日上午,我收到一个电话,是某部门的负责人,他说是从我的单位,找到了我的电话,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寻找语文教科书中的没有标明来历的课文作者。

我当时甚感惊讶。在这之前,我也是被好奇心驱使,发了几篇没有作者的课文的溯源探讨文章,如课文《刘胡兰》,我查找了来源之后,发现这篇课文,并没有当时网上所说的这篇课文里的“一百个银元”被改成了“一百块”的说法。那位负责人觉得我还是有一点实事求是精神的,所以希望我能帮他们来消除语文课本中没有作者的“空缺”状态。

但是,业余时间,凭着兴趣,探究一下过去年代也曾经学过的课文的来龙去脉,与接受任务有目的地做这样的溯源工作,显然不是一回事。

当时我的第一本能是拒绝,但是,那位负责人非常诚恳,竟然使我无从推却,就在这么半推半就之间,他把我介绍给了具体的语文教材编写人员。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对语文课文追踪溯源的探究破解尝试。

转瞬之间已经一年,虽然将一些多年来作者虚置的课文,都落实了作者,但是,仍有几篇课文,无从下手,空留兴叹。

比如《黄山奇石》、《八角楼上》、《小木船》、《大自然的声音》、《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等几篇课文,愣是毫无头绪,难以找到谁是这些课文的原创作者。

一年来,也因为找到作者而涌上几分成就感,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课本里作者仅仅署名晓年,笔者最终查找到了这是军旅作家年维佳的笔名,也与年维佳取得了线下的联系。

老课文《鲸》,笔者也通过网友的帮助,而确认其作者的真实身份是曾经供职在辽渔集团的郝志东。

然而,那些找不到蛛丝马迹的课文,却使笔者深感自己掌握资料的欠缺,实际上,这些课文,肯定深藏在汗牛充栋的各种出版物、报纸杂志之中,但是,这些巨大的文字产出载体,都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而无法去探视它们曾经有过的鲜活。

这也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的悲哀。

很多文字码起的文章,都曾经勒刻下写作时的期待与激情,但是,在当时获得的短暂的反响之后,迅即被时光风化,沉沦到时间的谷底。

在这些文字中,有一些作品,荣幸地被选入课文,依然保持着它的呼吸与心跳,从而焕发出持久的生命,这是这些文字的幸运与荣幸。

但要重新复原这些文字背后的创作者的身份,就必须沉入到那些记录思想的文字的岩层中,去找回它们面世时的曾经的样貌与体征。

不过,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不可能拥有一个能够让所有的文字都尽收囊中的文字库,这就是我们寻找旧文的困难症结点。

正如本文开首提出他的诉求的那位网友,他记忆中的文章,可能只是出现在一本杂志上,一份报纸上,而它们的存在,随风而逝,已经难以留下物质的存在,但是,它们曾经打造出的形象,依然飘荡的记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找到那些文字里描述的世界,比登天还难。

这次,我特意将这位网友的诉请,拷贝在这个贴子中,希望这个贴子在传播中,能够碰到一位知音,知悉这些蛛丝马迹的源头,也许在这种偶然的网络碰撞中,能够找寻到那些谜一样的答案。

这并非没有可能。

笔者在查询语文课文的作者的过程中,网友们在留言与私信中给予的信息点拨,往往能起到豁然开朗、迎刃而解的特别指引作用。

希望这一次“飘流瓶”一样的寻踪放飞,能够碰到知情人,反馈回这些文章的信息……

0 阅读:83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