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时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翩翩少年,也足以让一家企业完成蜕变。
2005年,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这在当时看来是一场豪赌。
如今,20年过去,这笔投资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回报?
联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联想营收高达5128亿元,净利润76.83亿元,同比暴增1119%。
个人电脑出货量接近6200万台,占据全球市场24.3%的份额,稳居第一,相当于戴尔和苹果销量的总和。
联想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如今,海外市场营收占据联想总营收的四分之三以上,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市场,拥有约7.7万名员工,成为中国出海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这与杨元庆“国际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的战略远见不谋而合。
时间回到2004年,彼时的联想正经历着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冲击,投入巨资的互联网业务几乎全军覆没。
同时,PC业务也面临危机,国内市场份额下滑,海外市场更是举步维艰。
全球市场份额仅有2%,排名第九,海外市场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
反观IBM,虽然拥有965亿美元的全球营业收入,但其个人电脑业务自2001年以来持续亏损,资金运转不畅。
到2004年末,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净负债高达5亿美元,成为IBM急于摆脱的包袱。
IBM曾尝试将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其他公司,但由于价格分歧太大而未能成功。
最终,在高盛公司的牵线下,联想和IBM达成收购协议。
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其中包括至少6.5亿美元现金、至多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以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
按照当时的汇率,这笔交易金额高达140多亿人民币,对于当时的联想而言,无疑是一笔巨额投资。
这笔收购为联想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益。
仅仅两个月后,联想就实现了盈利。
2005年6月,联想发布第一季度财报,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34倍至196亿港元,净利润为3.57亿港元,同比增长6%;个人电脑全球总销量增加到351万台。
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并非简单的资金交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宝贵的无形资产。
联想获得了ThinkPad这个当时最酷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以及IBM的部分客户、销售渠道和经验丰富的IT员工。
这些无形资产是联想短期内难以独自积累的,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联想通过“双品牌战略”逐步消化IBM个人电脑业务。
到2013年,联想PC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6.7%,首次超越惠普,登顶全球第一。
这十年间,联想的财务表现也呈现螺旋式上升。
2014年,联想集团净利润达8.29亿美元,较并购初期增长逾20倍。
通过这次收购,联想的全球化战略逐步成型。
联想建立了横跨中、美、欧的研发中心,构建了“全球供应链+本地化生产”的模式,并在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销量增长。
在美国市场,联想的份额从2023年的16.0%攀升至2024年的17.2%,全年出货量为1187.2万台,再创新高。
从2004年的困境到如今的辉煌,联想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
17.5亿美元的收购,不仅带来了财务上的巨大回报,更让联想完成了从一家中国企业到全球化科技巨头的蜕变。
那么,下一个20年,联想又将如何续写传奇?
风雨阳光
不亏为教父[得瑟][呲牙笑][呲牙笑]吃了多少国有资产[呲牙笑][呲牙笑]司马南就载在教父手上还有电动车年夜收查[呲牙笑][呲牙笑]功劳莫过于教父之手[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真是大手笔啊[呲牙笑]
盘古一族
17.5亿收购IBM已剥离专利巨亏个人电脑部门,被专家吹三十多年的第一跨国成功收购案例。实质是不收购这IBM个人电脑部门就要破产,用中科院手中31%多联想股份换了它这垃圾资产,从此IBM成为联想第一大股东!美国良心联想[点赞],国有资产流失第一。
盘古一族 回复 04-06 15:10
真对呀!从那次收购IBM巨亏个人电脑部门后,联想就成了美国联想,柳氏在得到联想近10%股份,后在披露的时任中科院院长也得到4%左右的联想股份,主办的和审批的都成了亿万富豪。
如歌 回复 04-06 21:13
我怀疑你看没看过联想集团的财报,从哪里看的?会不会看?
用户76xxx41
无语了
用户10xxx80
电脑界的富士康!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得瑟]
用户10xxx64
放心,买下一个公司,最主要的是那些专利技术和专利保护。现在都反向整的明明白白了。就一个壳了,无所谓。
海天一色
联想电脑确实不错,业界成功的典范。
沉默
狗屁收购应该是双向交叉持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