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王到汉皇,刘邦的制胜法宝:你猜他如何“清理”掉所有强者?

闻学天史 2024-11-17 16:33:08

刘邦自幼虽有很大抱负,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天能称王。当然,要这事儿,都要从公元前202年,安徽灵璧垓下战场,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说起。

楚汉战争:合伙干掉项羽

楚汉战争,五六十万汉军,把项羽和他仅剩的数万楚军,死死地困在了包围圈。谁都知道,就算项羽还在坚持,但胜负已定。因此延续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要在此处画上句号。

当时,韩信还命汉军营中的楚人唱起了家乡之歌,所谓未胜利就有先祝贺的节奏了,歌声冲垮了楚军的最后一丝斗志,也惊醒了汉军营帐里的刘邦。

刘邦对此好奇地问:“谁下令唱歌的?”士兵答:“报告汉王,是齐王下的令!”

刘邦听后,喃喃自语:“原来是韩信。”便陷入了沉思。

论打仗,他是绝对相信韩信的,要不是有韩信第一场给项羽当头棒,项羽也不会吃败仗,此时项羽已陷入绝境,韩信定能带领汉军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些年,刘邦与项羽多次正面交手,屡战屡败。他知道,凭他自己,这辈子下辈子乃至下下辈子都不可能战赢项羽。

刘邦正在闭目思索,身边的随从来报,说项羽死在乌江边上了。刘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很快他就顾不上高兴了,因为项羽不是他一人击败的,这天下,不是他一人一支队伍打下来的,得亏有彭越截断了楚军的粮草,让项羽在前线不得安宁;得亏有韩信横扫北方,剪除了项羽的侧翼;也得亏有英布在南边东征西讨,牵制了项羽的小弟。

既然不是,胜利的果实就该人人有份。一想到这儿,刘邦的心绪就一阵烦乱。虽说他刘邦就是一家之主。但这个家里,却堂而皇之地杵着几个外姓人,让他这个一家之主有些尴尬。

但就算刘邦很不高兴很不自在,该给的还是要给。那时候,垓下之围时,他给韩信和彭越写信,约他俩在阳夏合围项羽。信发出了一个月,这两人却一点动静都没有,最后刘邦只能硬着头皮去跟项羽死磕,然后大败而逃。

后来,实在没辙,就他听取了张良的建议,主动封给这两人大片的土地,两位尊神才派出了兵马,也才有了今天的垓下之围。

然而,这个口一开,这个汉家天下,就不是他自己的天下了。

该怎么办呢?

摆平七大诸侯,登基为大汉皇帝

垓下之围胜利后,韩信、彭越、英布、张敖、臧荼、吴芮以及韩王信,个个兵权在握,个个不容小觑。

而对刘邦来说,摆平这七大诸侯是事不宜迟的,先拿谁动手呢?

如果柿子挑软的捏,搞不好适得其反。于是,刘邦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先干掉最厉害的那位,威慑剩下的。

谁是最厉害的呢?当然是韩信了。

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夺韩信的兵权。至于办法,还是当年混社会的作风:带着一帮人,闯入韩信的军中,直接夺走了韩信的兵符。

刘邦敢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韩信的军队都是临时拼凑的,他没有嫡系部队。

夺了韩信兵权,刘邦是很想让韩信彻底消失的,但垓下之战前,他曾向韩信、彭越承诺封王。如果连这个都要食言,他刘邦如何立足?如何取信于众人?于是,封韩信为王。只不过,是将韩信从齐王变成了楚王。

反正楚王还是齐王,都是王。韩信当时也没太在意。后来,刘邦找各种理由,硬生生地把韩信的封地砍掉了一半!

第二位长沙王吴芮。之前刘邦和项羽打成了一锅粥,他丝毫不关心,只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优哉游哉地种水稻,甚至还打算搞农业推广。这个老家伙大智若愚,很识时务,让刘邦很放心。

第三位赵王张敖。天生的王二代,其父是昔日的赵国将军张耳。张耳曾经与赵国丞相陈余为生死之交,后来二人反目,张耳投奔了刘邦。再后来,他便跟着韩信打回赵国,杀死陈余和赵王歇,成为新一代的赵王。但这位老兄运气不好,病死了,张敖子承父业,坐享胜利果实,还娶了刘邦与吕后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都结成亲家了,刘邦自然不用太担心。

至于彭越,没办法,之前已经答应让他当梁王,那就只能把他安排去那儿。相比韩信,刘邦并不是那么怕彭越。毕竟,彭越擅长游击战,如果正面交锋的话,他不一定赢得刘邦。

桀骜不驯的英布,看上去是个大麻烦,但骨子里只是个小富即安的货色。刘邦丝毫不惧,让他回了江南的老地盘,从项羽时代的九江王,变成了淮南王,地方没变,换了个名头。英布很开心,啥意见都没有。

处理完五位后,剩下诸侯王就好办了。燕王臧荼,曾经的燕国将领,因为追随项羽有功,被封为燕王,后来投降了韩信。刘邦让他回到燕国,继续当他的封疆大吏。

剩下最后一位韩王信,刘邦就更不担心了。韩王信的祖上是真正的韩王,虽说他是庶出的,但也是妥妥的王室后裔。韩王信是条大汉,武艺高强,打仗一流,曾经一个人率军打下韩地多座城池,追随刘邦时间较长,可谓是刘邦最信任的一位诸侯王。

这七位诸侯,占据了东部及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说好的汉家天下,一半左右版图,都分给了诸侯王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对刘邦来说,这七个诸侯,简直是噩梦!

虽然这让刘邦很不甘心也不安心,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诸侯也要一步一步削。

当务之急就是登基当皇帝,为了天下安定,当皇帝是刘邦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刘邦便在氾水南岸举办登基仪式,从此告别了“汉王”的称呼,成为大汉皇帝了。

休养生息,合理用人,稳坐皇位

当上皇帝后,刘邦颁布了第一个政策,就是“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是刘邦治国理政的迫切需要,也是百姓们的强烈呼吁。第一个原因: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不需要养着几十万的军队,不创造价值还消耗巨大。所以大部分的士兵都被遣散回家。至于诸侯子弟,如果留在关中的话,不仅免十二年赋税,还可以免除劳役。如此,多数人都选择留关中

第二个原因,这个新建立的大汉王朝,实在是太穷太破。秦朝的暴政,已经搞得天下穷困不堪,再加四年的楚汉战争,天下更是一片残破,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恢复。不只是百姓,刘邦自个儿也是囊中羞涩。

除了这两个很显性的需求,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还有个不好意思拿到台面上讲的深层次原因——削弱诸侯。军队都复员了,诸侯们能掌控的兵马也就少了,他们的实力自然就被削弱了。

所以,刘邦有了精力,于是他大手一挥:造新钱!

新铸造的货币被戏称为“榆荚钱”或者“荚钱”,是中国历史上最丑的货币之一。不过面对飞涨的物价,老百姓是怨声载道。刘邦恐怕没想到这一点,当然了,他自己是不肯认错的,反而认为是老百姓喜欢追逐利益。到后来,他就推出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又影响了一千多年。

虽然有这个那个的缺点,但总的来说,休养生息政策还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恢复。政事上安定了,经济上也在有序恢复,刘邦决定是时候安定自己了,毕竟他都50多岁了,得给自己和大汉王朝找个家。

于是娄敬提议去关中,刘邦思来想去,也拿不定主意,他使出了最后的法子:问张良。

张良其实早有想法,张良给出的意见是:“洛阳周边的地方实在太小,这一带田地不行,土壤不肥,养不活那么多人,何况四面受敌。而关中就不一样了,周围有山川险峻,中间有富饶的土地,南边还有巴蜀供应粮食和物资,北边则可以放牧养马。”

接下来,张良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关中三面是天险,可以用来固守。只用东边一个方向,就可以控制诸侯。”这番话说得刘邦茅塞顿开。

听完张良的话,刘邦立刻就干了两件事,第一是封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姓刘。可见刘邦对娄敬是多么喜爱。

第二件事,就是立刻起驾,去往关中,稳坐了皇位。

不得不说,刘邦这一次决定迁都关中,看上去非常及时。因为就在七大诸侯里,就有一个人举起了反旗。

0 阅读:4

闻学天史

简介:放他三千裘马去,不寄俗生,唯贪我三枕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