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朝最勤奋的皇帝,以“勤先天下”日理政事终年不息,对清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不可否认的。雍正为了整顿康熙朝留下的隐患,整顿吏治,大刀阔斧的改革,用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减轻了百姓负担,限制了贵族们横征暴敛,所以遭来骂名滚滚。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雍正突然驾崩于圆明园,享年58岁。雍正去世后,大臣和诸位宗室都忙于取出了两份密诏,而雍正留下的两份密诏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何张廷玉在内的大臣们都如此紧张呢?
秘密建储制度清朝入关以来,一直都没有立太子的先例,康熙帝就是打破了这个先例立太子。因此,康熙皇帝晚年废太子之后,在立储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引发“九子夺嫡”风波,兄弟相残,导致朝野动荡难安,也让康熙用上所有精力的忙于调和和灭火,可以说,康熙晚年都是在惊恐当中度过的。
雍正作为夺嫡之路的胜利者,深深体会到“公开立储法”的弊端,有多艰辛和残忍,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于是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秘密立储法”。
“秘密立储法”,也就是挑选出皇帝心中的储君人选,把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中,并放在金匣里,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在先皇帝驾崩后,由诸位大臣和皇子一起取出,当众宣读继位即可。
所以雍正在驾崩之前,便已将密诏写好,并放“光明正大”牌匾后面。大臣们和诸位皇子们取出诏书,正准备宣读时,这时张廷玉就不淡定了,坚持要找出另一道密旨,并说:
“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出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当时雍正拿出密旨时,只有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在场,只有他们知道有第二份密旨。所以张廷玉和鄂尔泰坚持让太监赶紧要找出第二份密旨。
第二份密旨真的很重要吗?
雍正八年6月,雍正就写了这份密旨,据《雍正朝起居注》记载,雍正皇帝当时病情凶险,以为自己一病不起了。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塞等人处理。
于是,在病榻修养期间,雍正皇帝考虑到自己的病情随时都可以会夺走性命,在自己弥留之际,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两道密旨,一道是“秘密立储君”,另一道是张廷玉急于要找的。
当时,雍正考虑到乾隆还年轻,且对政务不熟,决定立下辅政大臣诏书,所以还提前召见了张廷玉、鄂尔泰、庄亲王允禄以及果亲王允礼四人,密旨中提到了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辅政大臣的选择。
此外,雍正皇帝提醒乾隆要以宽仁为主治理朝政,不要让老爹一样严苟制度。不过后来,雍正做好身后交代后,经过御医的精心调养,病情得日渐好转,后来便痊愈了,这道密旨就一直放在雍正身边。
而且当时,雍正为了表示对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的重视,曾拿出来给他们过目,他们才知道第二道密旨的存在,并且雍正皇帝为了表他对二人的态度,还给他们做保:
“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雍正的突然去世,许多遗言可能未来得及嘱托。相比之下,张廷玉心急火燎的找密旨的意图更为周全。
不过,谁都不知道有第二道密旨的存在,就连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都说没见过,都认为张廷玉老糊涂了,最后,还是张廷玉凭自己的记忆力描述下,反复查找,幸亏有存密档,才知道这道密旨的内容。
这道密旨的意思大概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的为人秉性良好,能力也有,老爹留下的这几位重要大臣,作为你的辅政大臣,并特意交代乾隆,张廷玉和鄂尔泰俩人忠心不渝,要重视和信任他们,将来让他们二人配享太庙。
要知道,在大清王朝享有太庙的人不多,张廷玉是他们中唯一的汉族人,配享太庙更是汉臣在清廷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独享一份,这表明他很受重视。
所以作为外臣的张廷玉和鄂尔泰来说,这道密旨,不仅让新皇帝重视,死后还能“旷代殊荣”,能配享太庙对他们俩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深知乾隆皇帝是乾纲独断的人,虽然答应让他们当辅政大臣,但张廷玉表示不敢当辅佐之名,开始乾隆还很高兴,张廷玉有这样的觉悟,还“蒙恩俞允”。
而乾隆继位之后,都是重用自己亲信的人,并没有重用老臣,所以张廷玉和鄂尔泰位极人臣,虽然还继续掌管总理事务,但张廷玉与乾隆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按理说,张廷玉是乾隆的老师,师生之间应该更亲近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张廷玉在乾隆朝不再像雍正朝重用他,乾隆并没有给其参政议政,逐渐疏远张廷玉老臣,为何?无非就是有几点:
其一,张廷玉越来越顽固。在选拔学者制度方面,乾隆希望不要用特殊的考官制度来选拔学者,但张廷玉认为旧制度更好,不能改变,并且张廷玉借着三朝元老身份时常给乾隆难堪,导致二人有嫌隙,乾隆对顽固不化的张廷玉就很不爽,所以逐渐疏远他了。
其二,张廷玉年事已高。对于年老的张廷玉,乾隆皇帝既不想令其参政,又不欲其退休,而张廷玉得不到乾隆的重任,只希望得到乾隆皇帝的许诺,让他配享太庙待遇,可乾隆就很不爽了,我堂堂一国之君岂能言而无信!
其三,满汉尊卑态度。张廷玉是汉臣,朝中影响力和势力过大,阻碍了乾隆皇帝专政。因此乾隆开始对其打压,并且乾隆有满汉尊卑深厚的思想,所以张廷玉自然就在乾隆那里逐渐失宠。
当时张廷玉已经八十多岁了,年老的张廷玉多次请辞之时,乾隆皇帝认为说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高兴,但还是忍住怒火,给张廷玉批了。
乾隆允许后,张廷玉竟然让儿子张若澄代办谢恩,因未能亲自谢恩,乾隆皇帝很生气,传旨叫张廷玉立马进宫说明原因。
傅恒和汪由敦是张廷玉门生,旨意还没到,二人就已经悄悄将消息透露给恩师了,张廷玉才意识到自己大错,赶紧进宫向乾隆谢恩赔罪。
而乾隆此时不仅为张廷玉大有不敬不满,还为泄密而盛怒难忍,最终让张廷玉暂缓还乡、剥夺爵位、还停发俸禄。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再次向皇上请求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因为皇长子去世,乾隆心里郁闷至极,老糊涂的张廷玉恰好撞到了枪口上,被罢去配享太庙待遇,同意让其还乡。
就这样,张廷玉谨小慎微一辈子,最后自己落下“罢配享,免治罪”的结果。不过,倒霉的事还继续发生,张廷玉回乡不久,四川学政编修朱筌贪污一案,又牵连到张廷玉,所以将他还乡之前皇帝所赐予的钱财和物品都朝廷被追回,此时的张廷玉真是两手空空,名誉扫地。
由此看出,张廷玉的晚年很悲凉,最终84岁的张廷玉病逝于家中。后来,乾隆皇帝还是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也算是全了雍正和张廷玉的君臣情谊。
结语张廷玉万万也没想到,自己辛苦“革命一辈子”权柄,雍正还明令“配享太庙”的待遇,在乾隆朝不仅没有被重视,竟然成为日后乾隆皇帝打压他的契机,到最后不仅剥爵位,还罢配享,不知道张廷玉在临终前,会不会后悔当初心急火燎的坚持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