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亚洲最年轻的国家,是如何从印尼获得独立的?

环球情报员 2020-12-04 21:42:36

东帝汶独立

亚洲和大洋洲的交界处赫然横卧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印度尼西亚,在这片信奉安拉的国度身旁,却存在着一个体量微小的天主教国家,同时也是亚洲最年轻的国家-东帝汶,该国2002年5月20日才获得独立国家地位,建国至今也不过才18年的时间。

▲东帝汶的地理位置

但是这片面积仅有1万4千平方公里的国家,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先后从葡萄牙和印尼先后两次获得独立。

这个曲折的过程两度引发大规模危机,近20万人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欧盟、美国等地区或域外大国相继卷入危机之中,在东帝汶独立的进程中,这个国家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她又是如何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呢?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的国旗

一、乘船而来的殖民者

16世纪无疑是欧洲人开拓海洋的世纪,1514年在葡萄牙人的信件中,第一次出现了“帝汶岛”这个地名,因为临近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这里也吸引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目光。

1556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登陆帝汶岛,但受到国力的限制,葡萄牙只能将有限的殖民力量分配到马六甲、葡属果阿(今印度果阿邦)、澳门等经济价值高的地区,所以直到1702年,葡萄牙才正式建立了葡属帝汶殖民地政府。

▲东南亚成为荷兰与葡萄牙殖民竞争的赛场

随着新一批殖民国家的崛起,葡萄牙在这片群岛的殖民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挑战,国力的衰弱也让葡萄牙人越发感觉力不从心。荷兰是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早在1596年,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就来到了爪哇岛的万丹。

为了更好的开展在东南亚的商贸及殖民活动,1602年3月荷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一家拥有独立军队,具有开拓并管理殖民地权限的特许公司。1603年公司在爪洼岛建立商站后便开始四处出击,与葡萄牙抢夺东南亚殖民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极盛时的控制范围

1601-1627年,荷兰先后五次进攻葡萄牙人统治的澳门但都折戟而归。不过在马来群岛荷兰人取得了胜利,1605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盛产香料的安汶岛;1640年又夺取了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的据点加勒。

▲荷兰在马来群岛获得殖民地的年份1641年荷兰人入侵了富庶的葡属马六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葡萄牙人力战不支,丢掉了这块殖民了100多年的土地。从此经由马六甲海峡的贸易线变得不再安全,里斯本—马来群岛的贸易逐步衰落。

▲荷兰东印度公司将荷兰人的力量带到了整个马来群岛

早在161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便开始染指帝汶岛,他们在帝汶岛西部建立了殖民据点,这之后荷兰殖民者便纷至沓来,逐步挤压葡萄牙人的控制范围。到1640年左右,荷兰人基本控制了帝汶岛的西部,而葡萄牙殖民者则被迫向东迁移,形成了荷葡两国一东一西两块殖民地,将帝汶岛一分为二的局面。

19世纪中叶,随着对马来群岛的殖民扩张进入尾声,荷兰成为了这次殖民竞赛的最终赢家,整个马来群岛的绝大多数区域被纳入荷兰人的统治之下,而葡属帝汶和澳门成为了葡萄牙在远东仅剩的两块殖民地。

▲荷兰人与葡萄牙人瓜分了帝汶岛

1859年荷兰和葡萄牙两国初步划定了横亘于岛屿中部的边界线走向,此后经过几次调整,最终的边境线于1915年被划定。整座岛屿基本上被东西平分,但是位于岛屿西部的欧库西地区因为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陆的地点,所以被留在了葡萄牙人的手中,成为了一块飞地。这条边境线被沿用至今成为了如今印度尼西亚与东帝汶之间的国界线。

▲印尼和东帝汶的边界关口

荷属东印度殖民地面积广大,荷兰人重点开发爪洼岛。处在荷兰人管控边缘地带的西帝汶,经济价值低,所以荷兰人并不热衷开发这里,荷兰语和基督新教都未被普及。控制东帝汶的葡萄牙人虽然带来了天主教,但毕竟国力有限,对东帝汶的开发也是十分有限的,东帝汶也逐步形成了葡萄牙人与当地酋长主持政治,华人团体掌控经济的局面。

二战爆发后葡萄牙的独裁者萨拉查认为无论加入哪一方阵营对葡萄牙这种二流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所以葡萄牙选择了中立。但由于帝汶岛临近澳大利亚北部,为了避免这里成为日军进攻澳大利亚的跳板,盟军入侵并控制了岛屿东部的葡属帝汶。

这种不顾及葡萄牙中立地位的行动引来了葡萄牙的强烈反对,葡萄牙计划派遣一支远征部队夺回葡属帝汶,可还没等远征队到达,1942年2月19号日本人就对帝汶岛发起了进攻。

日本人凭借着人数与装备优势迅速取得了胜利,但退入山区的盟军又同日本人周旋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总计有500余名盟军士兵和近4000名日军阵亡在这里,平民死亡更是达到了约6万人,约占当时整个帝汶岛总人口的13%。

▲帝汶战役期间的盟军士兵

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葡萄牙恢复了在帝汶岛东部的殖民统治。

二、心怀鬼胎的邻居

二战结束后,印尼本土的民族独立武装与卷土重来的荷兰殖民军队进行了4年的“印尼独立战争”,1949年11月2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荷兰被迫同意印尼独立。帝汶岛的西部也从荷兰的殖民地变成了印尼的领土。

对于风起云涌的反殖民化浪潮,此时葡萄牙却十分抗拒。为此1961-1974年,葡属非洲殖民地进行了13年的独立战争。1974年4月25日,受够了长年战争的中下级军官和葡萄牙民众发动了“康乃馨革命”(参加行动的军人在枪支上插着康乃馨),坚持殖民地战争的旧政府被推翻,新政府支持其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获得国家地位,安哥拉、莫桑比克等殖民地相继独立。

▲“康乃馨革命”后的葡萄牙(红色)与纷纷获得独立的葡属非洲殖民地(深红色)

此时的葡属帝汶也处在十字路口,葡萄牙人的殖民政府还没有撤离,但当地的政治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成为了摆在当地人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时的葡属帝汶有三股比较强大的政治力量,分别是代表当地军人、乡绅地主利益,主张维持与葡萄牙特殊关系的“帝汶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代表本地殖民官员和知识分子,主张完全独立的“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代表“亲印尼”派势力,主张与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

▲“民盟”的旗帜,该组织主张保持与葡萄牙的特殊关系

这三派政治力量也代表着葡属帝汶的三种选择方向,是继续留在葡萄牙的国家体系内;还是取得完全独立;亦或是并入印度尼西亚。各派都有相应的支持者和背后的外国势力,形成了“民盟”、“革阵”、“民协”三足鼎立互不相让的局面。

▲“革阵”的旗帜,该组织主张东帝汶取得完全独立

这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很快就被被打破了,1975年8月,亲葡萄牙的“民盟”与支持独立的“革阵”在首府城市大打出手,看似更为强大的“民盟”最终被“革阵”击败,主要领导成员被迫逃入了印尼控制下的西帝汶,由此亲葡萄牙的“民盟”开始逐步倒向印尼。

击溃“民盟”后,追求独立的“革阵”成为东帝汶境内最强大的一股势力,1975年11月28日,“革阵”单方面宣布从葡萄牙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革阵”的行动引发了东帝汶国内国外的全方位的震荡,印尼军方频频举行军事演习给新独立的东帝汶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独立地位,新生的东帝汶派出外交团队出访各国,就在东帝汶的外交官为维护新生政权奔波于各国间的时候,1975年12月7日,印尼发动了该国自独立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行动代号“莲花”。3.5万印尼军队对东帝汶发动了全面进攻!而此时东帝汶的正规部队只有2500人,即便是算上民兵也只有两万人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完全处于劣势。

▲印尼军队入侵东帝汶后的控制区(粉色)

“莲花行动”开始后,印尼军队迅速突破了东帝汶的防线并控制了各大主要城市及交通要道,“革阵”的军队被迫退入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印尼出兵东帝汶后,葡萄牙立刻断绝了与印尼的外交关系,并将东帝汶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多次就东帝汶问题作出决议要求印尼军队撤出,印尼政府对此未置可否。

1976年7月印尼总统苏哈托签署命令,单方面宣布东帝汶成为印尼的第27个省-东帝汶省,东帝汶自此进入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的“印尼占领期”。

三、“人间修罗场”

作为东帝汶唯一的陆上邻国,印尼对于东帝汶的归属早先并未发出过异议,但是这种情况却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变化,随着葡萄牙的“去殖民化”,印尼对东帝汶这块原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印尼宣扬东帝汶人与印尼人同属南岛民族,文化相近、族源相通。希望通过“民族自决”的方式和平合并东帝汶,但这种愿景随着东帝汶宣布独立而化为了泡影。

▲印尼在东帝汶修建的雕像,象征着去殖民化与民族解放

在印尼看来东帝汶民穷地贫,缺少独立建国的能力,而且帝汶岛的分裂是当年荷兰、葡萄牙殖民造成的后果,作为东南亚去殖民化急先锋的印尼,合并东帝汶就意味着马来群岛“去殖民化”的最终完成。

还有极为最重要的一点,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印尼执行亲西方政策,它认为独立的东帝汶很可能会倒向苏联,在看似铁板一块的马来群岛上钉上一根“红色的钉子”,所以印尼为了所谓的地区稳定也要合并东帝汶。

印尼的行动受到了地区大国澳大利亚的支持,美国甚至向印尼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用以打击东帝汶的游击部队。

▲占领时期的东帝汶妇女,身旁飘扬着印尼国旗

印尼军队长期只能有效控制沿海主要城市,而山区则是“革阵”游击队的天下。为了防止当地人帮助“革阵”的游击队员,印尼军队将大量的东帝汶人驱离家园迁徙到印尼军队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居住。

为了减少游击队的藏身之地,印尼在东帝汶的山区空投枯叶剂和汽油弹。虽然印尼在东帝汶也进行了包括公路、医院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但这些基建更多的是服务于印尼占领军,东帝汶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仍有四分之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占领期间,原来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葡萄牙语被禁用,而东帝汶的泛灵论信仰又与印尼宪法中的一神论相违背,不过绝大多数东帝汶人并不想就此成为和印尼人一样的穆斯林,他们更多的选择信仰葡萄牙人带来的天主教,在这种宗教政策的影响下,结果东帝汶的天主教信徒从独立前的不到三成,增长到九成左右,一跃成为了全世界天主教徒最密集的国家之一。

▲东帝汶的宗教构成情况,基督天主教占压倒性优势

1991年底,存在了69年的苏联轰然解体,冷战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印尼失去了继续占领东帝汶的理由,就在这一年10月28日,印尼军队突袭了一座教堂,一位28岁的东帝汶独立主义者葛梅斯中弹身亡,大量的东帝汶居民自发前来送葬,结果再次与印尼军警发生冲突,这场冲突导致271名东帝汶平民死亡、382人受伤、250人下落不明。

事件经由澳大利亚等西方媒体的报道,让印尼的国际形象大为受损。东帝汶问题再次受到了世界目光的关注。

▲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1967-1998在任)

在合并东帝汶之前,印尼凭借着严格的国内管控、欧美国家的援助、石油开发的繁荣期等因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夺目的成就。出兵东帝汶后,军费支出节节攀升,经济增长率也从两位数降到了一位数。人均收入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邻国逐步拉大。

1998年的经济危机更是让印尼经济遭受到了沉重一击,统治印尼31年之久的苏哈托政权也就此倒台。此时的东帝汶仿佛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让印尼进退不得。迫于形势,印尼在联合国框架内开始与东帝汶的原宗主国葡萄牙谈判,商讨东帝汶的出路。

▲1999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抗议游行,呼吁东帝汶从印尼独立

四、涅槃重生的全新国度

1999年1月,新上台的印尼总统哈比比同意给予东帝汶“特别自治地位”,此后他又在未取得印尼军方支持的情况下宣布在东帝汶举行全民公投,由东帝汶人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年8月30日东帝汶在联合国的主持下举行公投,约78.5%的人选择独立,可结果一出,内战旋即爆发(也称为“1999年东帝汶危机”)。

▲第三任印尼总统哈比比(1998-1999在任)

东帝汶内部倾向于同印尼合并的人群在东帝汶境内大肆进行报复,近30万东帝汶人逃往印尼控制的西帝汶沦为了难民。这群亲印尼的民兵在东帝汶全境有计划地展开焦土运动,约75%的基础设施被摧毁。

▲在联合国监督下的独立公投,联合国人员正在运送投票箱

与1975-1976年的“第一次东帝汶危机”不同,1999年的东帝汶危机让印尼在外交上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1999年9月9日-16日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欧盟相继宣布对印度尼西亚实施武器禁运,美国总统克林顿更是威胁要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印尼的贷款援助,这对于深陷亚洲金融危机的印尼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印尼最终同意全面从东帝汶撤军并允许以澳大利亚军队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东帝汶维持秩序。

▲执行维和任务的澳大利亚军人

维和部队入驻东帝汶后,亲印尼的民兵组织大部分退入帝汶岛西部的印尼领土。东帝汶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272号决议,联合国在东帝汶设立了“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负责在东帝汶国家政府组建之前在东帝汶境内行使行政和立法权力。

▲1999年东帝汶危机背后的支持方

2002年5月20日零时,过渡行政当局正式将国家政权移交给新成立的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政府,素有“东帝汶国父”、“亚洲曼德拉”之称的沙纳纳.古斯芒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统,虽然经济发展缓慢,基建水平落后,每年仍需要国际社会提供大量粮食援助。但这个年轻的国家在经历了三十余年战火后,终于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东帝汶国父沙纳纳.古斯芒

参考资料:

1、《被延缓的现代化——东帝汶危机对印尼的影响》吴耀庭

2、《第一次东帝汶危机与澳大利亚的应对(1974-1976)》马吟风

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1 阅读:351

环球情报员

简介:带着问题看世界|环球历史, 地理,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