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107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他分享三个要点,建议了解一下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3-15 14:44:54

参考资料:

[1]佟向军.北京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建立[J/OL].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3[2025-03-14]

[2]Prakash P ,Randolph E C ,Walker A K , et al.脂质:小胶质细胞生物学的新兴调控者[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5

[3]李新颖,耿慧武,徐马飞,等.优化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5

谈及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贝时璋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贝时璋,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我国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学术成就斐然,更是我国最长寿的中科院院士,享年107岁,直到百岁之后仍思维清晰、精神矍铄。然而,许多人都十分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健康长寿的呢?

1903年,贝时璋出生于浙江镇海的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却极为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在那个时代,许多孩子很早便被送去学一门手艺,以求养家糊口,而贝时璋的父亲颇有远见,坚持让儿子接受正规教育。而贝时璋自幼聪颖过人,尤其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家里的灯油为什么会燃烧,还是海水为什么会有潮汐变化,他总爱追根究底地问“为什么”,并通过反复思考和观察来寻找答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为他日后的科研生涯夯实了基础。

1921年,18岁的贝时璋远赴德国留学,开始了他的科学探索之旅。在异国他乡,他凭借卓越的天赋和惊人的努力,在短短7年内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并于1928年成功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当时,中国留学生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者寥寥无几,这不仅彰显了他的学术才华,也为日后的科研之路铺垫好了道路。

留学期间,贝时璋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能力。他对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尤为偏好,并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20世纪30年代初,他首次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发现细胞在增殖过程中,除了细胞分裂外,还可以通过细胞重建的方式进行生长和修复。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当时生物学界对细胞增殖的传统认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使他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

学成后,面对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和丰厚的待遇,贝时璋却没有选择留在德国,而是怀揣满腔热情毅然回到祖国。他深知我国当时的科学基础十分薄弱,急需人才的回归。在科研条件极其有限的环境下,贝时璋却创造出了无限可能,不仅积极推动了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并广泛涉猎放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拓宽了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为表彰他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界特别将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以纪念他对人类科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贝时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任教,并在多个科研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生物学人才。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在教学上,贝时璋作风严谨,授课深入浅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他认为,科学不仅仅是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他鼓励学生勇敢探索未知领域,不拘泥于传统学术框架,而是要在实验中发现真理。他的课堂气氛活跃,板书工整,讲解生动,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贝时璋还积极推动科学普及工作,主张让生命科学知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他认为科学不仅属于实验室,更应该服务社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因此,他致力于科普书籍的撰写,推动生命科学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奥秘。

新中国成立后,贝时璋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不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还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生物研究工作。他为我国航天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支持,帮助研究如何在太空环境下保持人体健康。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理适应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即便进入百岁高龄,贝时璋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他坚持参与科研工作,甚至在晚年仍负责审查学术论文。他曾说:“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句话不仅是他对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也鼓舞了无数后来的科研工作者。

而贝时璋院士也始终保持规律的作息,从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他的饮食简单而健康,以清淡、均衡营养为主,远离过度加工的食品。他年轻时曾有吸烟习惯,但在医生的建议下毅然戒烟,避免了烟草对身体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平和的心态,不轻易生气,面对挑战始终保持冷静,这种豁达的心境,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2009年,贝时璋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旺盛的生命力。103岁那年,贝时璋在出席公共活动时,曾被记者询问是如何在这么长寿的同时,还保持如此健康的体魄?

面对记者的不解,贝时璋哈哈大笑,轻描淡写地说道:“长寿和健康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掌握这三个关键点,就能用最省钱的方法,实现最理想的效果。只要持之以恒,严格遵循这三个原则来调整生活方式,长寿和健康其实人人都可做到!”

那么,贝时璋所说的三个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坚持每天步行,动静结合,让身体保持活力

贝时璋院士虽没有进行剧烈运动,但他始终坚持每天步行,认为适量运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似乎是件需要毅力的事情,但贝时璋院士却认为,运动不需要复杂,也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关键在于坚持。他年轻时经常步行,年纪大了以后依然坚持走路,哪怕是短短的几十分钟,也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步行6000-8000步,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贝时璋院士的步行方式也并非单调无趣,他常常选择在清晨和傍晚进行散步,一边思考学术问题,一边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让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他认为,步行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让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避免长期久坐带来的健康隐患。此外,他倡导动静结合的养生理念,既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也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避免过度劳累。

第二,坚持低盐饮食,控制蛋白摄入,合理搭配膳食

贝时璋院士的饮食习惯十分讲究,他推崇清淡、低盐、低脂的饮食方式。他曾说过:“吃饭不能贪多,吃得精、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他坚持低盐饮食,因为他知道,过量的盐分会增加高血压、肾脏负担,影响心血管健康。因此,他在日常饮食中严格控制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制品等天然食物,而少吃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他认为,饮食的核心不是吃得贵,而是吃得科学,合理搭配膳食,才能真正维护身体健康。

同时,贝时璋院士特别注重蛋白质的合理摄取。他不过度依赖肉类,而是更倾向于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鸡蛋、坚果等。他认为,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增加痛风和肾病的风险,因此饮食应该适量,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而不是盲目追求高营养。即使在百岁之后,他依然保持节制的饮食习惯,每顿饭不过量,吃七分饱,避免暴饮暴食给身体带来的额外负担。

第三,保护眼睛和大脑,避免过度用脑,让思维保持敏锐

作为一名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贝时璋深知保护眼睛和大脑健康的重要性。他每天都会有意识地进行眼部休息,避免长时间盯着书本或实验数据。他会定期远眺,让眼睛适当放松,避免视力衰退。此外,他还会选择闭目养神、按摩眼部穴位等方式缓解眼睛疲劳,让视觉系统得到充分的恢复。他认为,眼睛健康与大脑的活跃度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眼睛,才能维持大脑的敏锐度。

不仅如此,贝时璋院士在工作时也十分注重劳逸结合,他从不让自己长期处于高强度的思考状态,而是会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休息。他喜欢听音乐、散步、与人交流,通过不同方式放松大脑,避免因长时间的思考而导致神经紧绷。他认为,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是让大脑保持年轻的关键。因此,即便在百岁之后,他依然坚持阅读科学文献、审阅学术论文,保持自己的思维活跃,让自己与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不仅让他避免了老年痴呆的风险,也让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最佳。

(注:《纪实:107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他分享三个要点,建议了解一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2 阅读:217
柚子来看趣事

柚子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