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英法联军“排枪阵”,3万满蒙铁骑蜂拥而上,杀敌5人自损3000

陶陶读历史 2024-12-30 12:47:13

1860年9月,僧格林沁率领3万左右的满蒙铁骑,与前来进犯北京的8000英法联军,在距京师8公里的八里桥,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此战中,清朝赖以横行天下的满蒙铁骑,当场就有3000人被杀,而英法联军仅付出了5人的微小伤亡。

自17世纪以来,欧洲列强出于争霸和开拓殖民地需要,从频繁的战争中总结经验,逐渐启动了近代化军事改革。而其主要成果,就是我们现代人看起来极其愚蠢的战术——线列战术。而这种战术也有一个俗称,叫做“排队枪毙”。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战术简直愚蠢至极:双方士兵们踩着鼓点,走着正步,整齐划一的前进。进入步枪射程后,双方在军官的号令下开火。面对敌军近在咫尺的枪口,士兵们既不跑,也不躲,更不会趴下。即使身旁的战友倒毙,他们甚至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看到这一幕,很多不明就里的读者经常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质疑。部分读者认为,欧洲人简直太蠢了,为什么不懂用计谋?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军队的机动性?进而这些读者得出结论:

“欧洲人之所以在近代吊打清朝,完全是因为武器比较先进,如果论脑子和战术,还是中国人更为优越。”

然而可悲的是,中国古典所谓机动灵活的战术,却实实在在地败在了欧洲人的呆板战术之上。而八里桥之战,便是其典型战例。

公元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经过短暂的休整,便直接挥师北京,想逼迫清朝就范。为了抵御敌军,咸丰以宿将僧格林沁和胜保为主将,带领大约3万满蒙铁骑前去迎敌。

在战前,僧格林沁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能击溃敌军。这是因为清军并不是没有和火枪部队交战过,在与缅甸以及中亚人的战斗中,清军骑兵就经常遭遇敌人的火枪阵。但无一例外,只要骑兵敢打敢拼、不怕死,就一定杀到敌军面前。只要近了身,骑兵对步兵就能展开一边倒的屠杀。

僧格林沁久经战阵,在数年前刚刚全歼林凤祥、李开芳带领的太平军北伐军。他敏锐的意识到,英法联军以步兵为主,只要能充分发挥满蒙骑兵的机动性,就能将敌军分割包围,进而全歼。因此,僧格林沁所制定的战术是先以蒙古马队和正黄旗满洲骑兵为先锋,利用骑兵的速度先击败英法联军前锋部队,再以清军其余步骑兵从两翼包抄,与蒙古马队一起将英法联军围而歼之。对此,咸丰嘱托僧格林沁:

“军情变幻靡常,总在出奇制胜。”

可以说,在对阵英法联军时,咸丰、僧格林沁讲究得仍是古典中国的军事思想,即以谋略和机动性取胜,但对军队的组织和建制,却在很大程度上予以忽略。

9月21日,战斗打响。像计划中一样,清军铁骑从正面发动了对英法联军的突击。在两翼,清军则利用数量优势,对英法联军的阵地进行了包抄。

据法军总司令蒙托邦记载:

“鞑靼人开始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骑兵从我们阵地的右侧到左侧都聚成一片,蜂拥而来。”

一时间,战场上烟尘滚滚,杀声如雷。然而英法联军却不慌不忙,像往常一样排除了很多中国人所看不起的“排队枪毙阵”。

面对满蒙骑兵的正面冲击,英法联军展现出其出色的纪律性。即使敌军进入了射程,如果没有军官的号令,也绝不开火。等清军骑兵冲到大约五十米时,联军军官战刀一挥,士兵们一齐开火,清军骑兵瞬间倒毙一片。

欧洲人之所以排出密集的“排队枪毙阵”,绝不是因为傻,而是当时的武器决定的。当时的欧洲人的火枪,是前膛枪。这种枪没有膛线,因根本此打不准,特别在100米外就没有任何准头可言,到了50米内命中率才会高一点。

与此同时,这种火器装弹很慢,程序繁琐,甚至一分钟都开不了一枪。因此,士兵们必须排成严整的阵型,用齐射的方式,充分提升火力密度。僧格林沁不明白欧洲人齐射的厉害,低估了英法联军火力的凶猛。因此英法联军发动第一轮齐射,就已经注定了清军的失败。

火枪齐射后,英法联军的火炮和火箭也吐出了火舌。据僧格林沁奏报称:

“该夷火箭数百只齐发,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退后。

在欧洲人的猛烈打击下,正面的满蒙铁骑溃不成军,只得纷纷后撤。

那么,包抄英法联军两翼的清军骑兵,他们成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相比于正面的清军,两翼的清军败得还要耻辱。因为击溃他们的并不是火器,而是原始的长矛。

此战中,英法联军也投入了数百名骑兵,他们主要是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这些骑兵,大多来自于英法的殖民地,压根就不是英法骑兵的正规部队。

然而就是这群来自印度、北非的杂牌,硬是用长矛和马刀打得清军溃不成军。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骑兵遭遇大队蒙古骑兵,蒙古骑兵来不及拉开距离就被对手追上展开近战,最终几乎全军覆没。9月18日,英印骑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骑兵,英印骑兵以密集整齐的线型队列展开突击,蒙古骑兵被迅速击溃。

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无往不利,经常以少胜多。如今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为何连欧洲人的仆从军都打不过了?

实际上,这些仆从军虽然并非出自英法本土,但也经过了近代化的军事训练,可以对敌军采用“骑墙”式的攻击。所谓骑墙,就是骑兵们齐头并进,像一面墙一样冲向对手。面对阵容不整的对手,“骑墙”能够轻易做到局部的“以多打少”。在中国古代,想形成“骑墙”,必须用锁链进行链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连环马。而经过严格训练,欧洲骑兵即使不用锁链,也能做到齐头并进。

在“骑墙”的攻击下,满蒙骑兵根本不敢近战,因为只要近战就会被击溃。因此他们只能一边策马奔驰,一边向后方射箭。然而,英法联军所骑的战马,经过了近代化的培育,不仅个头大,而且速度快、耐力好。反观蒙古骑兵,他们的战马比起敌人的战马,就像一只可怜的狗。

因此还没等蒙古骑兵射几箭,英法联军的骑兵就撵上了他们。正如一名锡克骑兵事后回忆的那样:

“一旦抓到了他们,就造不成什么伤害”。两军只要一相遇,鞑靼骑兵就会被砍翻一片,就像打保龄球一样。

就这样,满蒙铁骑被英法联军彻底击溃。而英法联军则发动了刺刀冲锋,而这也是他们排成线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在当时,远程武器不能完全决定战场的胜负。最终一锤定音的,还是得依靠白刃战。因此,线列阵其实是一种另类的长矛阵,更能发挥集团化的优势。

而即使是白刃战,清军也不是对手,最终全线溃退,而僧格林沁见大事不妙,赶紧弃军而逃。此战中,清军尸横遍野,光尸体就有1200具。后来根据统计,此战中清军死亡达到3000人。而英法联军损失有多少呢?说出来笑死你,一共才5人,其中英军3人,法军2人。

此战后,法国将领蒙托邦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却遭到巴黎议员的强烈反对,这位议员讥讽道:“那也能称为一场战役?我们一共才死了5人。”

落后就要挨打。八里桥之战告诉国人,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谋略都是没有意义的,即使你有诸葛之智,张良之谋。相比于研究那些“出奇制胜”的谋略,不如多花精力在武器、建制、纪律这些硬指标之上。只有注重硬实力的提升,才能让八里桥的惨败不再重演。

0 阅读:180
陶陶读历史

陶陶读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