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杯茶若能“七泡有余香”,则此茶必定上乘。
然而,是否可以断言,茶叶的耐泡度越高,其品质就一定更优呢?
耐泡度确实是评价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茶叶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
但是,若将耐泡度视为衡量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则未免过于片面。
举个例子,你不能说拿一个熟普和一个绿茶来比较,熟普洱作为大叶种茶,其滋味醇厚,叶片饱满,能够冲泡十余次。
而绿茶通常在2-3泡后便没有滋味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绿茶的品质就逊色于普洱茶。
普洱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产地、品牌、年份,以及市场上的炒作。
若不考虑市场炒作,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则源于其产地。
核心产区的普洱茶价格往往是外围产区的十倍,这在市场中是常见现象。
以核心产区为例,如老班章、冰岛老寨等地的普洱茶,即使是小树茶,价格也需数千至数万元不等。
虽然小树茶的耐泡度不及大树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价值。
事实上,这些小树茶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山头的古树茶。
小树除非很小的,即便是刚刚开始采摘,也具备一定的耐泡性。
台地茶,只要按照规范的工艺制作,新茶可以轻松泡至五六泡。
普洱茶,尤其是生茶,其耐泡性可以通过适当的存放得到提升,合格的台地茶同样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如果连台地茶的耐泡性都无法满足,那么这款茶显然存在缺陷。
至于那些经过重新湿润后晒干的茶叶,虽然存在,但较为罕见,因为这种做法过于不道德。
较为常见的是夏茶,这种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采摘的,且通常来自较为年轻的树木,茶叶也较为新鲜。
在这样的条件下,夏茶的耐泡性可能会低于台地茶。
台地茶同样也有属于它的树龄,许多台地茶的树龄甚至超过了20年。
相比之下,一些被称作“大树茶”的品种,其树龄往往未能达到这一水平。
随着树龄的增长,台地茶中的内含激素相对较少,这使得它们的耐泡性往往胜过那些被标榜为“古树茶”的茶叶。
然而,也有些台地茶在生长过程中被过度施用激素,加之雨水充沛,导致其味道变得淡薄。
优质的春茶小树茶,经过适当的存储后,配合后面的闷泡,可以轻松应对10余泡的冲泡;
而大树茶即便不采用闷泡,也能承受10余泡的考验,毫无压力。
至于古树茶,其耐泡性更胜一筹,但声称能泡几十泡仍保持口感不变的说法,往往言过其实。
对于新茶而言,8至10泡甚至更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若低于此标准,或者茶汤滋味出现急剧下降,那么这款茶叶可能存在问题。
现在给大家分析一下影响普洱茶耐泡的因素,不知茶友们知道多少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茶树的品种
在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乔木茶展现出了最高的耐泡度,其次是半乔木茶,而灌木茶则排在其后。
这也解释了为何普洱茶通常具有较高的耐泡性。
二、树龄及生态环境
提到普洱茶,我们会说“高山云雾出好茶”。
严格来讲,在相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下,树龄越长,茶叶的口感越醇厚,耐泡度也越高。
这也是为何许多茶爱好者偏爱古树茶的原因之一。
如果茶树生长在环境优美、海拔较高、土壤肥沃的地区,那么产出的茶叶通常内质丰富、口感饱满,且更耐泡。
三、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通常情况下,全由芽尖组成的茶叶耐泡性较差,而含有一个芽头搭配两片或三片叶子的茶叶,其耐泡性则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较粗老的茶叶原料含有更丰富的内含物质,需要多次冲泡才能完全释放其风味。
以绿茶和乌龙茶为例,绿茶的原料通常较为嫩绿,嫩芽的酚氨比高,因此味道鲜美且清香。
而乌龙茶则采摘一芽三四叶,包括芽和叶片,叶片成熟度较高,茶梗中也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因此乌龙茶相对更耐泡。
当然,这也与两种茶不同的加工工艺有关。
此外,茶叶的完整程度与其耐泡性成正比关系,即茶叶越完整,耐泡性越好。
例如,红碎茶等茶条较为细碎的茶叶,由于其物质较易浸出,耐泡性通常较差。
四、植物构造
在普洱茶的叶片里,植物内的纤维有两种,一种是木质部外纤维,另一种是木质部纤维,纤维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滤网”和“漏斗”。
“木质部外纤维”孔隙大,物质溶出多且快,而嫩芽内主要是木质部外纤维,所以熟茶芽内的内含物质会更快、更多的溶出。
而茶叶的内含物质是有限的,有限的内含物质更快、更多的溶出,耐泡度自然就降低了。
而“木质部纤维”孔隙小,内含物质溶出慢且少,茶梗就是木质部纤维为主,茶梗内的内含物质溶出慢且少,耐泡度自然会高。
且“纤维素”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均随着植物的生长成熟而发生明显改变。
到了植物的成熟期,植物纤维已经胶质化、角质化、木质化,普洱茶老叶片就是如此。
打个比方就是用漏斗倒水,芽是漏斗孔大的漏斗,叶是漏斗孔中号的漏斗,梗就是漏斗孔小的漏斗,同样一瓢水,自然是孔大的漏斗最快将水漏完。
五、制作工艺
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工艺环节称为揉捻。
在这个环节中,嫩茶叶的细胞膜和液泡膜更容易破裂,这使得在冲泡时,茶叶的内含物质能够更快、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相比之下,老叶和茶梗由于木质部纤维的保护,细胞破裂较为困难,因此其内含物质的释放速度相对较慢。
即便是同一种茶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冲泡,其耐泡度也会有所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茶水的比例,同时也受到冲泡时间和水温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茶叶来说,如果前两泡的冲泡未能得当,将会影响后续泡茶时的香气和口感。
如果冲泡时的水温过高或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茶叶中的成分过早且过多地释放,从而使得后续泡出的茶汤滋味变得淡薄。
六、泡茶方式
茶橇的越碎,水浸出物溶出的越快,越不耐泡,茶条越完整,水浸出物的溶出有规律就相对来说要耐泡。
比如用300毫升的紫砂壶泡茶,是每100毫升的投茶4g左右,口感是较佳的,表现也比较耐泡。
投茶量过少相对而言就肯定不耐泡。
冲泡出汤速度越慢,茶浸泡的时间越长,溶出的物质越多,茶叶就容易出现不耐泡的现象。
老闪觉得耐泡只是一个阶段的标准,并非全部,不要被带偏了。
只要滋味每一泡都很稳定,这就是合格了。
衡量一款生茶好不好,是要经历时间考验的,在新茶的时候过多吹嘘,存下去的效果不见得有多好。
好的工艺能抗住高温,但是高湿是不行的,大家可亲自存放,过一个夏天再看看如何。
(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老闪的茶)
老闪有两大爱好:喝茶和交友
若您也是爱茶懂茶之人
不妨移步公众号
与老闪品茶论道,共享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