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别被电视剧骗了!生产队时期农民晚上都干什么?五个片段直击人心

在生产队时期,人们的思想相对简单,主要学习老三篇,墙上贴着“斗私批修”和“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强调早起勤劳,晚起则荒废。

在生产队时期,人们的思想相对简单,主要学习老三篇,墙上贴着“斗私批修”和“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强调早起勤劳,晚起则荒废。那个时代,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大家都默默争当无名英雄。晚上,村里的老学究会讲述古代故事,或者有爱好者演奏乐器。春节时,村里会组织文艺宣传队,表演小型节目。孩子们则玩弹子球、铜板,或者捉迷藏。

我曾担任生产队的记分员,对那段集体生活深有体会。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带着自家的工分账本到记分处排队登记。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争执或喧哗。工分记录依据当天安排的劳动任务进行,评分标准明确:男性壮劳力10分,女性壮劳力9.2分,60岁以上老人则根据情况记8分或6分。每位劳动力的工分评定需要召开全体会议,公开讨论决定。这种集体化的生活方式,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不应轻易评价。

生产队的生活真是既愉快又充满活力!邻里之间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如今虽然住得近,却连对面住的是谁都不清楚。那时候,有文化的人喜欢读小说,老人们忙着编绳子,妇女们则专注于做鞋底,孩子们在一边玩耍。由于电力供应不稳定,一旦停电,大家就点燃柴火继续干活。那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刘兰芳和她的《岳飞传》耳熟能详。

夜幕降临,村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她们在油灯下忙着纺线、缝补衣物、制作鞋底。手巧的她们还得用布做鞋子,修补破旧的衣裳,甚至还要处理衣物上的小虫子。村里有个家庭,丈夫白天在地里干活,妻子则在家中操持家务。他们生了六个孩子,全家人的衣物全由妻子一手包办。无论是春夏秋冬,她都得亲手为这七八口人制作衣物和鞋子,全靠手工完成。

在我们村的生产队,晚上常开社员大会,主要讨论生产上的事。只要晚上开会,我们一群年龄相仿的小孩就会聚在一起玩捉迷藏,或者模仿电影里的场景。要是没开会,有时会有和我爸关系不错的人来家里找他聊天。

在70年代,村里办起了夜校和扫盲班。农闲时,女人们干些轻松的活儿,一天能挣3个工分,男人则能拿4分。孩子们割牛草,每10斤换2分。到了农忙季节,男人们负责打谷子等重体力活,一天能赚15到20分。女人们收晒粮食,一天能得8分。那时候,1分工分值9分钱,够买一个铅笔刀。队长、副队长、会计和记分员权力不小,工分怎么算全由他们说了算。记得当时学校白天是孩子们的天下,晚上则被大人们占据。有人去识字班学习,有人排练样板戏,还有人借书看、打牌或闲聊,场面特别热闹,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怀念的。

参加夜校学习,也就是俗称的扫盲班,不仅大人能去,连小孩也能参与。有时候,几个孩子会聚在一块,在微弱的油灯下一起翻阅一本书。那时的电视剧大多是黑白的,剧情也常常与现实相反,所以不能完全相信电视剧里的内容。相比之下,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比现在快乐得多。晚上,大人们会在空地上聊天,孩子们则玩着丢手绢、卖羊羊、骑牛牛、骑马马等游戏,那时候真是乐趣无穷。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晚上最爱玩捉迷藏,河南话叫“藏老闷儿”。每天干完活,我得去记工员家给我妈记工分,我爸是工人,不用记工。记工员是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是我侄女,当时我才六七岁。要是村里放电影,那简直像过年一样,小伙子们特别激动。电影屏幕后面成了约会的好地方,但常常会惹得本村的小伙子们吃醋,然后就是一场打斗。虽然我年纪小,但也不小心被卷进去过,脑袋上还挨了一土块。

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他们通常在晚上进行巡回演出。此外,各村还喜欢邀请“说书”先生在夜晚讲述故事,如《三国演义》、《说唐》、《狄青传》、《薛仁贵征东》等。如果村里有电影放映,大家也会去观看,那时候电影大多以样板戏为主。但更多时候,我们听父亲讲述《三国演义》、《水浒》、《说唐》以及《薛仁贵征东》或《征西》的故事。父亲小时候上过三年私塾,记忆力出众,还能写一手好毛笔字。我和堂哥总是听得入迷,非常怀念那段童年时光。

夏天的夜晚,生产队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稻场。大家吃完饭,纷纷搬出竹床,聚在一起闲聊。话题从国内外大事到历史故事,再到未来的美好愿景,甚至各种奇闻趣事,无所不谈。冬天的夜晚,人们则喜欢围在火房取暖,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或者听听收音机,顺便做些美味的食物。

过去,每隔一段时间,村里就会放映电影,这是大家最期待的娱乐活动。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结伴,走上几里路到附近的村子去看。电影一放,附近村子的人都会赶来看,场面很热闹。看完电影后,大家还会模仿里面的角色,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到了过年,村里还会组织演出,节目都是自己编排、自己表演,特别贴近生活。

那个时代虽然物质条件差了点,但社会氛围比现在更有生气,集体活动也更多。如今大家都各过各的,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也变得只顾自己了。这不是批评,只是客观事实。

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心情却很轻松。因为生活所需都是集体统一分配的,大家条件都差不多,既没有贫富差距,也就少了攀比和焦虑。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一天三顿饭,两晌干活",啥事都不用自己操心。你说这种没有烦恼的日子,谁能不开心?我特别想念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