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汉“捡”了193件,70多斤文物

律令9章 2024-02-08 15:27:43

自古“山西好风光”,平鲁县更是历史悠久,专家说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便在此处定居、活动;平鲁不仅“风光好”,这里在古代属于朔州,千余年的朝代更替,这里隐藏着诸如战国、秦汉、北魏等大量古墓。

早些年,拖拉机干活时挖到不少古墓,据说山洪爆发也能冲出“宝贝”,曾被山下附近百姓捡去不少;那时人们思想觉悟高,大部分人捡到宝贝后会主动上交,为此还得了收音机、缝纫机或自行车等奖励和荣誉。

这些在当时价值不菲,也是年轻人结婚讲究的“三大件”,但“捡到文物”的总归是少数人,山西平鲁哪会有那么多古墓和文物?

实事求是地讲,那时的平鲁县大部分人仍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是年逾六旬的“杨老汉”也不例外;1964年的夏秋交替时节,连续几天的“绵雨”将大部分人困在家中,“杨老汉”却在此时出了门。

并非他想出门,而是家里没柴火,再不上山,“杨老汉”真就吃不上饭了;这里多说两句,“杨老汉”就是平鲁本地人,因为年轻时滚过沟,腿脚落下了病根,临老他还是光棍一条。

往日的“杨老汉”自种自吃,偶尔也会和其他人一起上山弄些柴草,虽然腿脚不灵便,但身体还算硬朗,因此乡邻们也没太过关注这个小老头。

这次有所不同,山西的土山本就不牢靠,再加连续几天的秋雨使得土山变得愈加危险;这种情况下,就是腿脚灵便的年轻人也不敢轻易上山,“杨老汉”这时候上山砍柴,岂不是自讨苦吃?

其实“杨老汉”也知山里危险,但没柴火做饭更加难受,自己还能动,他不愿意麻烦乡邻;也是巧合,“杨老汉”出门时,连续几天的秋雨居然停了,但依旧阴沉沉的。

就这样,“杨老汉”跟谁也没打招呼,一个人背上军用水壶,腰挎柴刀上了山;按理说,雨后的山里没啥干柴草,砍来生火净出黑烟,“杨老汉”也是被逼无奈才走上泥泞湿滑的山路,如果这时再下雨,老人的麻烦就大了!

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对眼前的土山也算了然于胸,但几天秋雨过后,山里出现不少塌方,改变了原有地貌;“杨老汉”边走边观察,心里不住祈求着“老天爷,别再下雨了!”

前面讲过,“杨老汉”出门时雨停了,但天色仍旧阴沉;再等老人爬上半山腰,绵绵细雨竟又飘落下来,急得“杨老汉”顾不得砍柴,赶忙寻找避雨的地方。

眼见雨点越来越大,“杨老汉”无处可避,找了个干燥点的土窝靠了进去;说是“土窝”,就是山体垮塌后凹进去的一个小空间,这地方怎么能藏人呢?

秋雨依旧淅沥沥下个不停,“杨老汉”只好将身子尽可能地往土窝里挤靠,时间长了总归不是办法;不仅如此,“土窝”本就是山体垮塌形成的,万一这里再次发生垮塌,“杨老汉”就要有危险了!

老人久居于此,岂能不知山里的危险,正担忧时,背后土窝竟真的被他挤塌了,“杨老汉”一跟头向后仰倒;万幸山体没有发生大规模垮塌,土窝后面竟又出现一大块“未知空间”,也把“杨老汉”摔得不轻。

挣扎了老半天,“杨老汉”这才勉强坐起身,拢目光环顾四周,他身处一个约5、6平方的山洞里;“杨老汉”不禁大惊,慌忙双手撑地想起身逃离,哪知左手无意间抓住一块硬邦邦,冷冰冰的东西。

顺势抓到眼前细看,“杨老汉”再次大惊,手里是一块形状规整,棱角分明的“金砖”;再扭头环视,黑暗里还有一只早已朽烂的木箱,破损处流出不少金珠和金砖。

眼前一幕将“杨老汉”搞懵圈了,缓半天神也没明白自己身在何处,难道“老天看眼,祖宗显灵”了?

也难怪“杨老汉”这么想,天底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若不是“祖宗显灵”,先是引导老人冒雨上山,再挤进土窝避雨的话,谁会知道山里还有这么一座“藏宝洞”?

老辈人多迷信,“杨老汉”也一样,在“藏宝洞”里祷告半天,这时洞外秋雨也适时停止了;老人愈加相信“祖宗显灵”,可他又犯了难:这么多金子,该怎么运出去呢?

“杨老汉”心思缜密,他知道世态炎凉,这么多黄金,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了;老人走出山洞环顾一圈,眼见四下无人,又扭回身用湿泥将土洞封住,且扒来不少柴草堵在洞口“掩护”,还将自己带来的柴篓放在“洞口”当标记。

好一番忙活,眼见天色渐暗,料想不会有人进山了,“杨老汉”这才踉跄着下山。

回家后,“杨老汉”显得特别主动,穿着浑身是泥的脏衣服直奔邻里家,名义上讨口吃的,实则添油加醋的大肆宣扬“雨后山里到处是塌方,危险得很!我就好悬回不来,你们千万不要进山!”

就这样,在“杨老汉”的宣传下,秋雨停了好几天,乡亲们硬是没人敢上山;这一幕正合“杨老汉”的心意,他可以慢慢运“藏宝洞”里的那些黄金了!

后经几夜折腾,“杨老汉”用他的破柴篓分批将黄金运下山,共计193块,重达70多斤;黄金到了家,这下总该安心了吧?“杨老汉”又犯了难。

这不奇怪,“杨老汉”虽然有70多斤黄金,但要换成纸币才能正常使用;关键点就在这里,1964年的“十元大钞”都少见,哪有人见过真实的“金砖”呢?

思来想去,“杨老汉”决定到城里的银行去兑换,一次不拿多,就拿两块金砖去;如果有人问起来,“杨老汉”就说:祖传的!

打定主意后,“杨老汉”怀揣两块金砖,满脸是笑地直奔县城;仍要强调一下,1964年少有人见过黄金,“杨老汉”忽然拿出两块金砖,真把银行吓住了。

还有一点,虽然“杨老汉”对外宣称:金砖是祖传的;但“杨老汉”自己不识字,金砖上却明晃晃的刻着字,这不露馅了吗?

银行觉察到古怪,有接待人员安抚“杨老汉”:兑换程序比较麻烦,需要等待一会儿;岂料早有人悄悄报了警,再等荷枪实弹的军警出现,吓得“杨老汉”直喊:冤枉!

在没弄清楚事实之前,“杨老汉”暂被押进公安局,相当于旧社会的“衙门”,老辈人多会害怕这种地方;“杨老汉”也一样,早吓得双腿抖作一团,不等警方询问,他先把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且一再强调“黄金是‘祖宗’给我的!”

新时代里,谁还相信“祖宗显灵”这一套,警察搜查了杨老汉的住处,不出意外的又找出不少黄金;乍一看,杨老汉的“罪孽”又加重了几分,但要定案,还需文物专家进一步确认。

经鉴定,杨老汉共“捡到”各式黄金193件,重达70余斤,确属“古代文物”;专家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金砖上铸有文字,上写:“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张通儒铤”。

“张通儒”是谁,杨老汉的祖宗?不对啊,这两人压根不同姓,怎么可能是一家子呢?

还是专家给出了解释:“张通儒”并非现代人,而是千余年前的唐朝人;史料记载,张通儒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重要人物,安禄山帐下的主要将领之一。

千余年前的“安史之乱”搅得唐王朝狼烟四起,岌岌可危,时有安禄山曾攻占“西京”,留守将领就是张通儒。

中间细节就不多说了,多方势力鏖战后,安禄山又转胜为败,“张通儒”也没能保住西京,只得弃城逃走,后在陕郡(今河南陕县)死于乱军之中。

以史为据,张通儒“弃西京,退守陕郡”的路线中,刚好路过山西平鲁县一带;专家推测:杨老汉“捡到”的黄金,很可能是张通儒逃跑时,沿途埋藏起来以备日后使用的,可惜他再也没能回来。

专家虽然讲述了历史,但“杨老汉”并未被立即释放,万一他还私藏有其他“文物”呢?

经详细盘问,确定“杨老汉”只拿了眼前的193件、70余斤“文物”;为防万一,“杨老汉”引导警方和考古专家找到那座“藏宝洞”,后经仔细勘察,确认只有这么多“文物”。

这一番调查,前后折腾了2月有余,“杨老汉”也被羁押了两个月;虽说事情闹清楚了,但老人心里终究不舒服,好在考古专家送来300块“献宝有功”的奖金和荣誉证书。

1964年的“300块”也不是小数目,虽然不能跟70多斤黄金比,但“荣誉”是无可比拟的;杨老汉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就算结束了?

 

1979年,平鲁县屯军沟的两个孩子再次发现“张通儒金”,共计34810克;由此可猜,不知“张通儒”在山西埋了多少黄金,以后还会不会被人捡到?

0 阅读:51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