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要思考已有几千年积淀的中医学在现代如何传承、发展,不能回避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要正确认识历史上文人治医对中医学术的负性影响,其在增进学术争鸣、繁荣中医学的同时,也确实给中医学穿上了一层又一层臃肿的理论外衣,某种程度上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
古人说“大道至简”,中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复杂了!
在汗牛充栋的古籍医书中,有多少是真正能够指导临床治病的呢?医案又有多少是完全还原实际面目的呢?有多少医家是真正临床出身的呢?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说:“我经常说我们中医学本来就够复杂的了,我们现在有不少的中医,甚至于号称中医学家,他把中医学人为地复杂化。难道还嫌它复杂不够吗?把它人为地搞复杂了,我们的后人还怎么来学啊!一看到就怕它,一看到就往后退缩,进一步退三步,他还怎么学?这人为的复杂给后人带来的弊病,只能给中医学术带来摧残作用。”
“有些人说理论头头是道,著作一本接一本,但连个感冒都看不好,这是什么中医呢?这就是学院派的最大毛病,包括现在的硕士、博士。因此,我们很多高学历的人缺的恰恰是专业水平,是临床能力,这也是中医人才问题的症结所在。”
理论-实践脱节与“文字之医”理论-实践脱节,即书本上的知识(包括教科书知识),并不能完全指导临床实践,这是中医学术发展未能解决的首要问题。
形成理论-实践脱节的因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欲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正确剖析文人治医对中医学术的影响。
迨医巫分野后,随着文人治医的不断增多,中医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大量儒医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文人治医,繁荣了中医学,增进了学术争鸣,促进了学术发展。通医文人增加,对医学发展的直接作用是形成了以整理编次医学文献为主的学派。
文人治医对中医学术的消极影响约有以下诸端:
01尊经崇古阻碍了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两汉后,在儒生墨客中逐渐形成以研究经学、弘扬经书和从经探讨古代圣贤思想规范的风气,后人称之为“经学风气”。
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一直成为医学写作的指导思想,这种牢固的趋同心理,削磨、遏制了医家的进取和创新。尊经泥古带给医坛的是万马齐喑,见解深邃的医家亦不敢自标新见,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医学新思想的难以产生及产生后易受抑压,也导致了人们沿用陈旧的形式来容纳与之并不相称的新内容,从而限制了新内容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延缓了中医学的发展。
02侈谈玄理,无谓争辩
中国古代文化与自然哲学曾两次大规模地涌入中医学理论体系,第1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了中医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形成;第2次是宋明理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到儒家、道家、佛家经义都有将文化名词、哲学概念进行相互嫁接和移植。
一些医学家受理学方法影响,以思辨为主要方法,过分强调理性作用,心外无物,盲目夸大了尽心明性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对医学事实进行随意的演绎推理,以至于在各家学说中掺杂了大量的主观臆测、似是而非的内容(宋代以前文献尚重实效,宋代以后则多矜夸偏颇、侈谈玄理、思辨攻讦之作)。
无谓争辩中的医家,所运用的思辨玄学的方法,使某些医学概念外延无限拓宽,无限循环,反而使内涵减少和贫乏,事实上思辨只是把人引入凝固的空洞理论之中。这种理论似乎能解释一切,实际上却一切都解释不清。
理论僵化,学术惰于创新,通过思辨玄学方法构建的某些理论,不但没有激起后来医家的创新心理,反而把人们拉离临床实践的土壤。命门之争,玄而又玄,六味、八味何以包治百病?
03无病呻吟,附庸风雅的因袭之作
“立言”的观念在文人中根深蒂固,一些稍涉医籍的文人,也常附庸风雅,编撰方书,有的仅是零星经验,有的只是道听途说,因袭之作,俯拾皆是。
04重文献,轻实践
受经学的影响,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大抵停留在医书的重新修订、编次、整理、汇纂,呈现出“滚雪球”的势态。文献虽多,而少科学含量。从传统意义上看,尚有可取之处,但在时间上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因为这样的思想延缓了中医学的发展。
伤寒系统,有人统计注释《伤寒》不下千余家,主要是编次、注释,但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的发挥和争鸣,甚或在如何恢复仲景全书原貌等问题上大做文章,进而争论诋毁不休,站在临床角度上深入研究者太少了。
整个中医研究体系中重经典文献,轻临床实践是十分明显的。
“文字之医”为数不少,他们的著作影响并左右着中医学术。一些医家先儒而后医,或弃仕途而业医,他们系统研究中医时多已年逾不惑,还要从事著述,真正从事临床的时间并不多,其著作之实践价值仍需推敲。
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正是文人治医对中医学术负性影响的集中体现。
理、法、方、 药的复杂性理的复杂性众多的理论一起形成了中医的世界观,指导着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不太严格但以生命为代价的临床实验,并诞生无数天才的理念。
中医科学研究中基本的四诊(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模型就花费了巨额的资金尚无明显的成果,中医原理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气一元论、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脏腑辩证学说、攻邪学说、脾胃内伤论、一气周流学说、扶阳学说…医书越读越糊涂的大有人在,让人临症不知从何下手。
法的复杂性治法是辨证论治的过程之一,承前启后的连接患者和大夫,光辩证就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众多经典的治则精确且深奥,在临床实践中每能启迪医者的智慧,然而真正的完全掌握确有难度。
方的复杂性方即方剂,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适宜药物的组合运用。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历代中医方剂96592首,还不能尽纳百川。面对如此多的方剂,一般人又能掌握多少呢?
药的复杂性《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5767味,而且对于药的产地、性能、炮制,不同的医家又有不同的论述。
譬如说,“中药七情”“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后人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
其次,单味药功能多样,《脾胃论·君臣佐使论》云:“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李东垣在《用药宜禁论》中提出:“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四禁,且须“察其实,辩其经,审其病,而后用药”,以期达“桴鼓相应之效”。
孙思邈曾言:“凡欲为大医……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又须涉猎群书…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综合以上,别说成为一个上工,就是成为一个下工,又岂易与者哉?学医竟成畏途,究竟是谁之过?是中医体系本身之过?
诚如仲景之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用户12xxx13
我国有一批破坏中医体系的人,坏的很。中医体系博大精深,沉淀考验几千年的都是宝,国家要好好保护起来,别让人破坏了!
盲目自卑是种病 回复 02-29 17:41
你要是讲的客观科学,我也可以给你点赞,你有吗?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盲目自卑是种病 02-29 17:51
哈。我有沒有你是证明不了。但你是什么我在昵称里证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watch
夏无且是最爱秦始皇的人,不影响秦始皇享年四十九岁。秦始皇用生命告诉你:中医没啥用。李世民享年五十二岁,李治享年五十五岁,死因都是高血压。中医但凡有一点点用处,就没武则天什么事儿了。刘承训摔断腿,就死了,享年二十六岁;刘知远伤心过度,也死了,享年五十二岁,中医但凡有一丢丢用处,就没郭威什么事儿了。柴荣享年三十八岁,中医哪怕有一丝一毫用处,就没熊大熊二什么事儿了。朱标享年三十七岁,朱雄英享年九岁,中医但凡有吹牛逼的百万分之一的作用,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朱祁钰享年二十九岁,朱见济享年九岁,需要用中医的时候,又双叒叕没啥用,这才有了夺门之变。当然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明宪宗朱见深吃了一副中药,就死了;明孝宗朱佑樘吃了一副中药,也死了,史称刘文泰单杀二帝。最奇妙的是,刘文泰居然得以善终,这种忽悠绝技,倒是传下来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警警惕五筒小小心两索
@:啥也不是,自称大师,“咱黑以黑人”,~?[呲牙笑]
用户91xxx98
屁话太多
火眼看世界
中医丢了五行,就不是中医,所以学院中医,不会治疗。如现在的胃病,很多学院中医用经方,但患者仍不好。如把它放五行中去辨,胃属土,土生金,金生木,木生火,就很好下药。如胃火,则燥烦,失眠,就补肾去肝木之火,然后心火自去,胃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