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出殡,北静王路祭,合适吗?符合明清的社会规则吗?

写在名著 2024-04-01 01:43:28

如果把北静王的路祭,看成是北静王和秦可卿两个人之间的事,那的确是无法理解。但要把这件事放在大背景上来看,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还是秦可卿的葬礼。按说秦可卿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妇女,虽然是宁国府的长孙媳,毕竟是晚辈女眷,又没生过孩子。她的身份,不仅比不上北静王以及南安王、东平王、西宁王,就是比什么镇国公、忠靖侯也差得远了。但是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六家孙子,都亲自来送殡,难道是为了秦可卿?

再看贾母清虚观打醮一回。说是“贾母清虚观打醮”,其实打醮的是元春,贾母带着孙子孙女们是去游春看戏闲逛去了。可是她们闲逛不要紧,“冯紫英家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接着冯侍郎也有礼来”,“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这么兴师动众,你以为真的是为了“打醮”?

还有贾母寿诞。贾母在贾府是尊贵的、“宝塔尖儿”似的存在,但放到朝廷之中,她不过是一个已故国公的遗孀、一等将军与员外郎的母亲。像南安太妃、北静王妃这些人,显然比她身份高得多,怎么也亲自过府贺寿?你以为真的是冲着贾母这个八十岁的老太太?

这就是豪门中的基本礼仪。不管是大事小事、喜事丧事,只要有事,大家都要过来坐坐、问问、送送礼。就像秦可卿死后,连曾祖辈的贾代儒、祖父辈的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都来慰问,更不用说叔叔辈的琮、㻞、珩、珖等人了。

就是秦可卿出殡,路祭的也不止北静王一家:“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便是北静郡王的”,四位与贾府交好的王爷,都设了祭棚。

当然,四王之中,只有北静王亲临了。亲临是亲临,可并没有亲祭啊:“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人是来了,可是派人代奠的。

至于不亲祭、为什么要亲来?唉,北静王另有目的。看看他下一句话就知道了:“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

当初在几千里外的扬州,贾雨村问冷子兴“都中可有新闻没有”的时候,冷子兴就把宝玉的“衔玉而诞”当成“新闻”来讲。这时候黛玉已经六岁,宝玉出生已经七年了。可见这“衔玉而诞”是一件异闻,七年后、数千里外,仍被人传说着。

北静王在都中居住,又年轻潇洒,又爱交朋友,一定也对这“衔玉而诞”的宝玉极感兴趣。可是拘于身份,他既不能随随便便到贾府去探望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也不便直接派人把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叫来自己家,必须要找个合适的机会,结识了宝玉,以后才能自然地往来。

北静王真正的目的是认识宝玉,以便约宝玉“常去谈会谈会”。为了这个目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纡尊降贵来参加贾府的盛会的——至于是什么性质的盛会,是过生日还是娶媳妇,是办丧事还是打醮,那有什么要紧的?

0 阅读:17
写在名著

写在名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