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从近百件精美文物,来看“水月观音”像坐姿的变化》

乐艺会 2023-10-19 07:16:34

从近百件精美文物

来看水月观音像坐姿的变化虎魄造办处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水月观音,来源出之佛教典籍《般若心经》、《了本生死经》、《华严经》和《观音经》,意为“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三十三观音并非化现各种形象,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由于水月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水月观音的形象,最早可能始于中唐时期。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十卷•唐朝下》中记载:“周昉(约公元730-800年),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历代名画记•第三卷》在西京(长安)寺观等画壁中又有记载:“胜光寺……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 后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及《太平广记》均有类似记载,惟其画无传。据说周昉在长安圣(胜)光寺画下第一尊水月观音,可惜如今没有遗存可考。

周昉所画水月观音的形象,依据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补怛洛伽山中的观自在菩萨。周昉创作的仕女画和佛像画造型称作“周家样”,成为后世典范。水月观音自此流行开来,唐代白居易(公元772-846年)专门创作了一篇散文《画水月观音菩萨赞》:“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弟子居易,誓心归依,生生劫劫,长为我师。”由此可见唐代的水月观音形象,大体上是菩萨半跏坐于水畔岩石上,背后有竹林,一轮满月正式作为菩萨的背光而出现。而圣水寺大佛殿后壁第7窟中的水月观音雕塑年代为唐代中和五年(885年),与周昉创作水月观音的时间相近。因此,圣水寺水月观音雕塑可作为周昉“周家样”水月观音形象的参考。

若论水月观音的起源,目前学者也多有研究,王惠民认为水月观音是千手千眼观音诸多形象中的一种,周昉所创水月之体的直接依据经典可能为《千手经》;李翎认为水月观音产生所依据的经典为唯识学、《了本生死经》和《般若心经》,其形象受到了如意轮观音的影响。两位学者皆认为水月观音的产生与密教有关,此观点值得重视。唐朝“开元三大士”入华弘法,自此对汉地佛教义理、神祇谱系及造像产生影响,同时观音信仰也在唐代日趋成熟兴盛,一方面体现出密教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日趋世俗化,救苦救难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可以推测,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周昉妙创水月观音。但也应当认识到,水月观音更多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趋势,竹林、明月、游戏坐等元素透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情,茂林修竹的环境,成为信众的神往之地。而至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已看不出宗教的威严,俨然一位端庄优雅的妇人。

笔者收集了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国现存石窟内各时期的水月观音像。并将其按照坐姿的不同,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来看看在各各时期,水月其形像和坐姿的变化。

双腿的摆放姿势一

图1:半跏坐男相水月观音雕塑

中和五年(885年)

圣水寺大佛殿后壁第7窟

在四川绵阳游仙区魏城镇圣水村圣水寺大佛殿后壁第7窟中,主尊为半跏坐男相水月观音菩萨。石台抹绿,观音坐其上,上半身圈于大月轮之中,月轮外蓝绿,内朱底墨面。头微左倾,戴涂金高冠,高冠雕花纷繁细致,冠带翠绿,色彩鲜艳,左右各出,灵动飞舞,绀发柔顺,披于背后,几缕延之肩上。面部为中年男相,肥耳垂肩挂小环,双目微闭,神情内敛,不苟言笑,肃穆静美,呈宴安闲适之态(图1)。

图2:圣水寺半跏坐男相水月观音雕塑

观音胸前挂涂金璎珞,上身着贴身无袖绿衣,腰间绶带蓝绿色,各垂腿座之间,下身裙裤及踵,色彩脱落。双足赤,右脚自然下垂脚掌踏于平地,趾甲可见,左腿横架脚背搭在右腿之上,左足掌残,手腕间有环钏,双手十字相扣抱左膝身略后仰,俗称“跷脚观音”(图2)。这种“跷脚戏坐”样式的水月观音像普遍流行于唐宋时期。

图3:圣水寺大佛殿后壁第7窟内题记

在第7窟左侧壁下方开有一小龛,宽17厘米,高30厘米,雕供养弟子蹲坐像,弟子为老年男相,双手抱拳, 左腿支起。小龛上方有题记两则,分别记述了弟子王宗建造水月观音、几十年后其女王五娘为像妆彩之事(图3)。左边一则从左至右读:“敬造水月观音菩萨一身,并及须菩提。弟子王宗建敬造。(唐)中和五年(885年)二月廿三日。”右边一则从右至左读:“赞讫(?志、记)功德,(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0年)三月廿七日表,右女弟子王五娘囗(为)亡父再庄此设斋表庆了。”根据窟内题记有纪年唐中和五年(885年)的记载来看, 此尊水月观音为雕塑类中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水月观音像,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有具体年代的水月观音。

图4:水月观音雕塑

晚唐至五代时期

四川安岳圆觉洞

图5:水月观音雕塑

晚唐至五代时期

重庆大足北山营盘坡

类似的造型还见于川渝地区的其它几座石窟。安岳圆觉洞、重庆大足北山营盘坡保留有一批唐末五代时期的水月观音造像。我们可以看到这批水月观音像有一些共同的造型特点:脸庞丰腴、双手抱膝、璎珞项圈、着阔腿裤、山峦座等(图4、5)。这正与圣水寺中的那尊水月观音像如出一辙,由此可印证这几尊的水月观音像的年代大致也应在晚唐五代时期。

图6:水月观音雕塑

晚唐至五代时期

重庆江津石佛寺

川渝地区石刻中的水月观音像有二十多件。重庆地区现存最早的水月观音像,来自于江津石佛寺,建造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她头戴宝冠,面相丰润,神态慈祥,项饰璎珞,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阔腿长裤,左脚自然下垂脚掌踏于平地,右腿横架脚环处搭在左腿之上,双手十指相扣抱膝端坐于山峦座上,闲适而庄重,造像仅腰部以下与龛壁相连,近乎圆雕(图6)。其坐姿与圣水寺内唐代晚期的水月观音相似,区别仅限于左右腿互相换了下。此外,在该造像龛壁上还可见宋天禧四年(1021年)修佛足、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装金身的题记。

图7:重庆江津石佛寺水月观音雕塑头部(晚唐至五代时期)

在黄休复的《益洲名画录》中,记载水月观音像受到了各个名家的追捧,例如:范琼自大中至乾符年间在圣寿寺绘水月观音,左全于宝历年间在四川成都大圣慈寺文殊阁东畔绘水月观音,这两位皆是活动于晚唐的蜀地著名画家。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南移,蜀地佛事活动日盛,周昉与两位画家活动时间相距不远,再加上蜀地现存的晚唐水月观音造像,或许可以推测双手抱膝,一腿下垂,一腿横置的形式最接近周昉妙创的水月观音造像。

图8:纸画男相水月观音画像

晚唐至五代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73.1×53.3cm

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除了雕塑外,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纸画水月观音画像,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此画像绘制年代为晚唐至五代。画中观音菩萨于莲池岩石上,右足踏红莲,左足放在右腿上,双手抱膝游戏而坐。神情恬淡闲适,悠然自得,身后是竹、棕等南方植物,表现的是于南海补怛洛伽山(又译作布呾落迦、补陀落伽、普陀洛等)的水月观音(图8)。此造型亦为男相水月观音像,抱膝游戏而坐的造型与圣水寺水月观音雕塑如出一辙。

图9:水月观音(倒坐观音)

像高3.4米

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隆兴寺摩尼殿

在河北石家庄正定县隆兴寺摩尼殿内槽北壁,有宋代的泥塑五彩悬山,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这座悬山之上,共有三十多座佛像。其中,有一个观音像因为坐南朝北,寓意着要为众生普度,永不回头的慈悲心怀,所以其又被叫“倒坐”观音。左脚自然下垂并踏在莲花座之上,右脚抬起架在左腿之上;右手抓住左手腕环抱于右脚膝盖(图9),这种坐姿与石佛寺中的水月观音像雕塑颇为相似(图6)。

隆兴寺摩尼殿中的这尊水月观音,看上去有些和大家对佛像的传统印象有些不太一样,少了一些庄重,多了一份随意和自然。除了坐姿之外,观音的面容也比较温和安静,像个大家闺秀一样。她的眼睛深邃,充满了智慧,多了一点灵动,少了一些漠然。鲁迅先生还认为其是东方美学的代表,并将其照片作为珍贵的物件收藏了起来。在鲁迅故居的书桌上,这张照片就一直摆放在上面。

双腿的摆放姿势二

图10:彩色绢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右下角为水月观音菩萨)

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高123.5厘米、宽84.2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第17775号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第17775号《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画面内容分二部分:上部以一圆为中心,内画观世音坐像,头戴宝冠,结跏跌坐,双手合十;圆外除顶部画帷幔和双树外,另画大辨才天女、婆薮仙、日藏菩萨、月藏菩萨、大神金刚等侍从像。下部中间为供养发愿文,由发愿文可知绘成于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施主马干进其时官衔为“节度押衙知副后槽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图10)。

图11: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局部水月观音菩萨像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第17775号

在发愿文右边有一男相水月观音像,并有榜题:“水月观音菩萨”。画中水月观音面朝左,右手持柳枝,左手托净瓶,坐姿呈半跏思惟相;周围泉水萦映,背倚修竹。观音头饰宝冠,身披璎珞,富丽华美,法相庄严(图11)。发愿文中有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的题记,这也是目前已知绘画形象年代最早的水月观音像。对于研究唐代和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形象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12:纸本设色画水月观音

唐末至五代

高82.9厘米 宽29.6厘米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收藏了一幅纸本设色画水月观音像,同样出土于敦煌藏经洞,年代为唐末至五代。此水月观音菩萨像面朝左,坐在背面有很大满月的岩石上,与吉美博物馆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下段所见的水月观音的姿势相同(图12)。两图中,莲花两边的小叶子、观音旁的竹丛中绘有笋等方面,都非常类似。但踏莲花的左脚,在本图中的完全绘向侧面,而在吉美美术馆绘画的构图中,却与身体的方向斜向一致。法国吉美博物馆的绘画中有天福八年(943年)的纪年,本图中供养人像的著装与它的相同,有10世纪中叶的特点。看其山水的描绘,在水面上有墨线绘出的跃动着的波纹,圆形的斜坡与前景中陡峭的岸边,使用了宽墨线。两幅水月观音像应为同一时期制作。

图13:水月观音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还收藏了一幅水月观音像,同样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内。画中水月观音面朝右,左手持柳枝,右手托净瓶。左脚盘坐,右脚踏莲花(图13)。整体姿态与前两幅(图7和图8)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彼此成镜像。整体来看,这三幅出自藏经洞的水月观音像均坐姿腿的摆放姿态一致,一条腿自然下垂脚踏莲花之上,一条腿弯曲放在另一条腿下面盘坐。笔者认为这三幅画应该是创作于同一时期,至少相差不会太远。其姿势与圣水寺(图1)唐代晚期双手抱膝盖的姿势相似,但又略有不同。

双腿的摆放姿势三

图14: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观音坐像

通高44.5厘米

1965年温州白象塔二层四面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白象塔原称白塔,位于今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北宋崇宁三年(1104)始建,政和五年(1115)建成。1965年,温州白象塔在拆除过程中发现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件北宋时期的木胎彩塑水月观音坐像(图14)。

图15: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观音坐像

温州博物馆藏

此像高髻已残损。两侧鬓发从鬓角梳至耳后,耳后垂髻、宝缯披垂至肩。前额有白毫,白毫的镶嵌物缺失。面部圆润丰满,弯眉细目,直鼻红唇,两耳垂肩,饰花形耳珰。身穿石绿色右袒襦衫,胸饰璎珞。外披贴缀深兰色盘花的灰色广袖天衣,下系罗裙,束赭红结带。左手抚膝,右手残缺。跣足,一足盘膝,一足踏莲花,半跏趺倚坐于座上。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图15)。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文字来源:温州博物馆)

图16: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观音坐像

温州博物馆藏

五代、宋时期,敦煌最流行的水月观音坐姿为一腿下垂,一腿横置,手执杨柳、托净瓶的样式(图11~13)。此件木胎彩塑水月观音坐像(北宋)的姿态,与前面三幅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内的水月观音坐像(唐末至五代时期)比较相似。最明显的是其中一条腿横置,与另一条腿无明显交集。同时坐姿、面容及服饰上已经是趋于女性化(图16),可能在南北两地的形象上存在着差异。

图17:彩绘木雕水月观音

高175cm

宋代

阿联酋阿布达比卢浮宫收藏

图18: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头部

宋代

阿联酋阿布达比卢浮宫收藏

阿联酋阿布达比卢浮宫收藏了一件宋代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其双脚摆放的姿态与温州白象塔出土北宋木胎彩塑水月观音坐像相似(图14)。但从其头部开脸能看出是由男相向女相过渡的形象。(图18)。

双腿的摆放姿势四

图19:高丽(14世纪)佛画 绢本水月观音图

98.4 × 47.8 cm

美国史密森博物馆

美国史密森博物馆收藏了一幅高丽时期(14世纪)的佛画水月观音图,图中的观音为男相,面部圆润丰满,弯眉细目,前额有白毫,两耳垂肩,饰花形耳珰,胸饰璎珞。左手依放于岩石上,右手执念珠;左足下垂并踏于莲花之上,右脚翘于左腿之上作翘二郎腿状(图19)。这种早期的“跷脚观音”形象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了变化,逐渐趋于世俗化。

图20:设色绢本水月观音像

100.4 x 49.6 cm

13~14世纪

日本大和文华馆 藏

图21:设色绢本水月观音像

166.3 x 101.3 cm

十四世纪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藏

从这三幅13~14世纪的设色绢本水月观音像(图19~21)来看,在脚的摆放姿态上是一样的,都是一条腿弯曲放在另一条腿的上面,作二郎腿状,但与唐代圣水寺中的水月观音不同,此三幅画中的水月观音并没有双手抱膝盖。

双腿的摆放姿势五

图64: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辽金(北宋)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图65:金漆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141×88×88厘米

辽金(宋代)

波士顿美术馆藏(1920年从山中商会购得)

波士顿美术馆藏于1920年从山中商会购得一尊辽金(宋代)时期的金漆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高141、宽88、厚88厘米(图65)。

图66:金漆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波士顿美术馆藏(1920年从山中商会购得)

图67:金漆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波士顿美术馆藏(1920年从山中商会购得)

图68: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辽金

英国V&A博物馆藏品

图69: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辽金

英国V&A博物馆藏品

图70: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辽金

英国V&A博物馆藏品

图71:彩绘木雕水月观音

辽金时期

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图72:木雕水月观音像

辽金

夏威夷檀香山艺术博物馆藏

图73: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辽金

剑桥大学菲兹威廉美术馆藏

图74: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110.7×77.6×57.4厘米

辽金

墨尔本维多利亚美术馆藏

图75:木雕水月观音像

辽金

香港艺术博物馆藏

图76:彩绘木雕水月观音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术馆收藏

图77:彩绘木雕水月观音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术馆收藏

图78:彩绘木雕水月观音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术馆收藏

图79: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头部)

金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术馆收藏

图80:木雕水月观音像

金代(北宋)

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图81:木雕水月观音像

金代

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图82:木雕水月观音像

金代

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图83:木雕水月观音像

美国波士顿伊莎贝拉花园博物馆藏

图84:木雕饰彩贴金水月观音像

高78、宽61、厚30cm

金代

1937年入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图85: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宋代,公元十世纪,木雕,饰彩

height: 43 cm; width: 23 cm; depth: 20 cm

Walter C. Mead旧藏

1946年入藏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

Denver Art Museum

图86: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藏

图87:木雕彩绘水月观音

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藏

图88: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110 cm

南宋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89:宋代木雕水月观音

宋代佛教造像艺术趋于世俗化,造像以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形象为蓝本、原形,显示了民间女性的世俗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民风的开化,摆脱了北魏以来观音为男像的传统造像模式的束缚。

图90: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124.5 cm

元代

美国费城博物馆藏

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重庆大足石门山第4龛、大足北山佛湾第113龛、四川安岳毗卢洞第19号观音经变窟中的石刻,到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的金铜像,再到山西地区的木雕。可见,这是当时全国各地都普遍流行的一种水月观音形像。并且,这种造型还一直延续到后现在。比如美国费城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元代木雕水月观音像(图90)。这尊木雕水月观音像通高124.5厘米,其整体造型与五代辽金(宋代)时期全国各地流行的水月观音像相似。

图91:铜鎏金水月观音坐像

高8.7 cm

元代(13~14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而类似造型的元代水月观音像还见于金铜艺术中,如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元代铜鎏金水月观音坐像(图91)。其风格延续了辽金时期水月观音造像。

图92:铜鎏金水月观音

高度 36.2cm

元代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93:干漆夹苎水月观音像

规格:127 x 87 x 57.5 cm

明代

美国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藏

美国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尊明代干漆夹苎水月观音像,这尊观音保留了宋代的风格,是一件很难得的明代造像精品(图93)。

图94:明代干漆夹苎水月观音像(美国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藏)

图95:明代干漆夹苎水月观音像(美国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藏)

图96:木雕水月观音

宋代

南京博物院藏

然而,在江苏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尊宋代木雕水月观音。这尊木雕水月观音形象双腿的摆放方式,与同时期广泛流行的木雕水月观音姿势相反。即右腿自然下垂踏于岩石之上,左腿上曲足踏岩石;右手臂撑在岩上,左手臂自然的放置于左膝盖之上,身体略向右后方倾斜(图96)。

图97: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南京博物院藏)

这种双腿的摆放姿势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中的唐代水月观音石刻一样(图22)。同时又与陕西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南壁(图32),和钟山石窟中的两尊水月观音一样(34-35)。这种姿势的水月观音造型相对而言非常少见,同样双腿摆放姿势的还见于另外一尊木雕水月观音坐像。

图98:木雕水月观音坐像

高214厘米

金代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厅北壁的一尊金代水月观音木雕坐像,敷以石脊,彩绘,涂金。该像表面有数层石膏,说明木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多次修补,然后彩绘、涂金。观音像面容安详,仪态万方,这种观音坐姿被西方人称为“高贵的悠闲”。此雕像高214厘米(图98)。1924年初,宾博购买。(图文来源于微博旃檀君)

双腿的摆放姿势六

图99:青瓷水月观音

北宋

温州白象塔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温州白象塔还出土了一件青瓷水月观音,观音头束高髻,戴花冠。面容长圆,额有白毫。弯眉长目,直鼻小口,微露笑意,神态安详。肩披披帛,上身袒露,颈、胸佩项饰、璎珞。臂、腕佩宝钏。腰束结带,下着草花纹长裙。跣足,左腿盘曲,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岩石之上,半跏趺坐于山水纹博山座上。右手弯曲自然搭于右膝盖上,身体略微向左倾斜,左手置于身侧直撑在岩石上。右足前栖一鸽子,敛羽,回首昂视。须弥座底内壁沿有墨书题记“弟子□□□”。通体施青釉,匀净滋润(图99)。

图100:北宋青瓷水月观音(温州白象塔出土)

温州白象塔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政和五年(1115)建成。因此,这件青瓷水月观音的入藏时间不晚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

图101:北宋青瓷水月观音(温州白象塔出土)

而这件青瓷水月观音双腿摆放的姿势,与前面介绍的五种又不一样。左腿盘曲,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岩石之上(图101)。这是水月观音形象最常见的两种坐姿的另外一种。而远在川渝地区大足北山佛湾133窟、第180窟的宋代石刻中,也出现相同游戏坐姿的水月观音。

图102:大足北山 北宋石刻《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重庆大足石刻北山180号龛

重庆大足石刻北山180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的主尊为水月观音像,观音左腿盘于台座上,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台座上;右手弯曲自然搭于右膝盖上,身体略微向左倾斜,左手置于身侧直撑在台座上。下方台座为金刚座式样(图102)。北宋政和六年开(公元1116年)凿,梁思成先生对大足石刻北山石窟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的描述中写道:“中镌观音半伽坐像,丰神丽容,宛若少妇。其左右侍像各五尊,如暮春花发,夏柳枝低,极逸宕之美,佛像至此,可谓已入魔道矣。”

图103:石刻水月观音

南宋绍兴(1131-1162年)

重庆大足石刻北山佛湾133窟

重庆大足石刻北山佛湾133窟,窟高390、宽272、深305厘米。内有一尊水月观音,头戴花冠,脑后有飘带,胸前密饰璎珞,身上绕有披帛,观音左腿盘于台座上,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台座上,下方台座为金刚座式样。脑后有圆形头光,在身后刻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形错落有致,其间放有一净瓶。观音面含微笑,身姿略倾,其异于其他观音的坐式,加之下垂的冠带与环绕手肩的披帛,轻盈自然,似有微风轻拂一般,给人以姿态潇洒,气度不凡的感觉(图103)。

图104:水月观音经变像

南宋

武胜县石佛寺摩崖造像西壁

石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华封镇桃园村,分布在一长约7米、高4米的岩石上,共有造像71尊,西、南两面布局,南壁造像为接引佛(阿弥陀佛),西壁造像为水月观音经变像。水月观音经变像位于石佛寺造像西壁,主尊水月观音高高在上,左侍迦叶,右侍阿难。迦叶为老者形象,面部沧桑,眼窝凹陷,颧骨突出,身躯虽瘦但力量感强;阿难为青年形象,眉清目秀,容貌端正,双手于胸前合掌,一副静谧姿态(图104)。

图105:武胜县石佛寺摩崖造像西壁南宋水月观音经变像(唐明 摄)

石佛寺水月观音经变像的基本特征为:舟形龛,游戏坐,体微侧,面向前方或略下视,披帛缠肩绕臂,胸腹间悬佩串珠饰,身下为各式供养人像(图105)。我们在这幅经变像中,发现了《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形象。据考,以玄奘为代表的高僧取经故事,唐代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五代以后,许多寺院和石窟中出现了反映历代高僧取经内容的壁画或石刻。在敦煌及附近地区的西夏晚期石窟中,就常发现有将唐僧取经故事绘入水月观音经变画中。

川渝地区石刻中的这几尊水月观音造像,与温州白象塔出土的青瓷水月观音像整体的姿势是一样的。而这种姿势的水月观音像,亦普遍流行于当时的各朝各地,从北方的辽金,到中原的两宋代,再到南方的大理国,都有出现。而这个时期的水月观音除了石刻、青瓷、金铜外,还有大量精美的木雕。

图106:木雕水月观音像

五代时期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图107:木雕水月观音像

五代时期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图108:木雕水月观音

高118.1 cm

辽代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除了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收藏的那尊著名的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外,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亦收藏了一件非常著名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这两件水月观音姿态有明显的区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这尊为左腿盘曲,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地上。右手弯曲自然搭于右膝盖上,身体略微向左倾斜,左手置于身侧的岩石上支撑身体(图108)。整体雄健庄严。身体帙帛斜披肩上且缠绕手臂,而在腰际处的帙帛则系结于前,披帙帛与手臂穿插层次立体,下身着双层式纱裙,且上层的裙带长帛层次丰富,与帙帛相映。衣纹带雕刻线条流畅、飘逸脱俗。

图109: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头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笔者见过一件辽代琥珀圆雕水月观音像,其造型几乎与此件木雕一样。头束高发髻冠中有一阿弥陀佛,只不过琥珀比较小,阿弥陀佛用简单的线条刻画了出来。同时胸口的璎珞、手臂上的臂钏、以及肩膀上两缕发辫倚肩而下都如出一辙。

图110: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化佛冠)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111: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127.5、宽97厘米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号新00104399)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北宋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坐像,观音像全身彩绘,由数块木头插合组成。半跏趺坐,左腿盘曲,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地上。右手弯曲自然搭于右膝盖上,身体略微向左倾斜,左手手掌支撑在身侧的地上(图111)。

图112:北宋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号新00104399)

观音头戴高冠,冠上有一化佛,系宝缯,宝缯及发绺下垂,银嵌白毫已失。细眉,秀目,面颊丰满,唇摹绘胡须,上身袒露著帔帛,下著长裙,胸饰璎珞,臂有宝钏,衣饰塑造轻盈流动,富有韵律感(图112)。

图113:北宋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化佛冠)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号新00104399)

图114:北宋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右手)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号新00104399)

图115:漆金彩绘木雕菩萨像

宋代

上海博物馆藏藏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尊宋代漆金彩绘木雕菩萨像,通高92厘米。此像原出山西境内,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

图116:宋代漆金彩绘木雕菩萨坐像(上海博物馆藏)

图117:宋代漆金彩绘木雕菩萨坐像(上海博物馆藏)

图118: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117cm

辽金(宋代)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戴润斋旧藏)

图119:木雕水月观音像

高117cm

辽金(宋代)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戴润斋旧藏)

图120:木雕水月观音像(头部)

高117cm

辽金(宋代)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戴润斋旧藏)

图121: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

北宋

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122:木雕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

辽金(宋代)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图123: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坐像

高66cm

辽金

香港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 藏

图124:雕彩绘水月观音像

尺寸:99 x 81.6 x 55.6 cm

金代(南宋)12-13世纪

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编号:1950.73)来源:山西

图125:12-13世纪雕彩绘水月观音像(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

图126:木雕观音坐像

高90 cm

金代

瑞士里特贝格博物馆藏

图127:水月观音像,宋代(公元11世纪)

木雕,138 x 133 x 82 cm,约80 kg

Otto Kümmel (1874~1952) 旧藏

现藏于德国国家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

Ethnologisches Museum der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

而这类“右腿上翘脚底踏于岩石上,右手自然放在右膝盖之上。左腿盘放在岩石上,左手置于身侧的岩石上支撑身体”的水月观音造像,普遍流行于同时期的广泛区域。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均能见到此类造型的水月观音(图94-127)。而除了石雕、壁画、绘画、金铜、瓷器上有水月观音外,同时期还见有玉器和琥珀材质的水月观音圆雕摆件。

图128:银背光汉白玉雕水月观音像

宋•大理国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1979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从大理崇圣寺主塔千寻塔中清理出133尊佛教造像,大理国银背光汉白玉雕水月观音像(简称水月观音像)就是其中之一,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与同时清理发现的其他观音造像相比,该像在选材、做工、艺术设计上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佛理禅意。其坐姿与同时期辽金、宋的水月观音一样,半跏趺坐,左腿盘曲,右膝拱起脚底踏在岩石上。右手弯曲自然搭于右膝盖上,身体略微向左倾斜,左手手掌支撑在身侧的岩石上(图128)。

图129:石刻水月观音

元代

杭州飞来峰第95龛

在杭州飞来峰有一尊元代石刻水月观音像。位于冷泉溪南岸,呼猿洞口东侧崖壁上的第95龛内。龛高240厘米、宽290厘米,平顶。龛内有一尊水月观音,像高150厘米。水月观音宝冠上饰化佛,雕镂精美。右腿上翘脚底踏于岩石上,右手自然放在右膝盖之上。左腿盘放在岩石上,左手置于身侧的岩石上支撑身体(图129)。其坐姿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相似(图108)。身后有素面圆形项头光。龛左有一小龛,内置长颈瓶一个。在所坐悬崖下部,用写实的手法雕出荷花一株,亭亭玉立,花叶娇好,更显精致。

图130:水月观音

130 × 60 cm

朝鲜王朝早期(15世纪)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这幅水月观音图绘于朝鲜王朝早期,距高丽时期还不远,尚存一些高丽佛画的遗韵。观音菩萨面相饱满,身姿丰腴,以自在坐姿坐于金刚石宝座上。菩萨身边有青瓷净瓶,瓶中插杨柳。背景以不似高丽佛画之华丽,仅画出观音坐着的金刚宝石。而紫竹和海水山崖都被简化掉了。不会在画面左下角还画有善财童子。与前面介绍这种坐姿一样,观音半跏趺坐,右腿上翘脚底踏于岩石上,右手自然放在右膝盖之上。左腿盘曲放在岩石上,左手置于身侧的岩石上支撑身体(图130)。

两宋是水月观音创作的繁盛时期,其中,西夏水月观音画像以形象多样、画幅精美而声名远扬。无论是漠北孤地还是贺兰山脉,西夏民众所到之处,均留下了许多精美卓绝的水月观音图像。而在西夏的水月观音图像中,常见左腿上翘,右腿盘坐岩石上的坐姿。

图131:西夏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之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西北壁中的水月观音头戴珠玉宝冠,长发披肩,肩披绿色大巾,佩戴璎珞珠串和钏手镯,下身是灰蓝二色裙,观音目光仰视,若有所思,背后的山石被淡淡的绿色光晕笼罩着,神秘感十足。观音前方石案上放着一个柳枝净瓶,前方是一个立于云端、衣带飘飘、虔诚而拜的童子。画面右下方的河岸上,是一个双手合十、遥拜观音的僧人,僧人背后是一个牵马而立、尖嘴猴腮者,仔细一看,真像《西游记》中的某个场景(图131)。

图132:西夏榆林窟第2窟西壁南侧之水月观音

在敦煌壁画中,五代始见存在,开始多为小幅,到西夏晚期成为鸿篇巨制。这两幅精美的水月观音分布于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南北两侧(图131~132)。画面上大海茫茫,景色寥廓,在透明的巨大圆光里,显现出头戴金冠,长发披肩,配饰璎珞环钏,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其双腿一屈一盘,一手撑地,一手修长的手指轻拈念珠,半侧身若有所思,坐在有如琉璃般光滑,又有浮云般飘渺的岩石上。身后山石如苍松般高耸入云,石缝间修竹摇摆,远处虚无缥缈空中有对鹦鹉双飞景色宁静优美似在仙境对面人云中而来巾幞裹头大袖长褥缈,空中有一对鹦鹉双飞,景色宁静优美,似在仙境。对面一人云中而来,巾幞裹头,大袖长褥襦,披云肩,双手合十礼拜观音(图132)。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绿色与蓝青色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人物画,也是一幅优秀的山水风景画。

榆林第2窟西壁南北两侧的水月观音画像,无论构图、内容、手法、着色,均有着很高的创作技巧。两幅观音在绘图上均以汉地‘‘折芦苇描”手法为主,观音婀娜的身姿、飘舞的衣带都描绘得十分到位。同时这两幅水月观音面庞圆润、衣饰华美与,与周昉创作的水月观音气质相近,虽神韵不足,但是雍容典雅、贵气逼人。观音身后的映衬更是使佛国境界多了许多虚无缥缈的意味,人们在对庄严典雅的观音顶礼膜拜的同时,对佛国的神秘也会心生敬畏。

图133: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图》 挂轴

101.5×59.5cm

西夏(12世纪早期)

内蒙黑水城出土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冬宫博物馆)

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在黑水城佛塔中发现三幅水月观音画像。其中,俄藏编号 X-2439的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图》 挂轴画中,主尊水月观音坐于正中偏左的岩石上,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撑于石台,头戴化佛宝冠,神态安详,右肩袒露,臂戴钏佩璎珞,上着红色披肩,下穿月牙白长裙,腰系绿丝带,裙角飞扬。杨柳净瓶位于观音左侧的石台上,石台前部是一株红白相间的芍药花,再前方就是淙淙溪流,观音身后右侧是一丛翠竹。画面右上角是一立于云头、身穿红袄长裤、朝观音作拜的光头童子。画面左下角是一位着宽袖长袍、手捧香炉的供养人,他身后还有一位素面朝天、双手蜷缩、身材矮小的侍者。画面右下角有四个人,皆位于突出的石台之上,一人在弹箜篌,一人在吹横笛,另外两人在做舞蹈状(图133)。

图134: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图》 挂轴(局部水月观音像)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冬宫)

在这幅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图》 挂轴画中,观音斜坐在岩石上,体态轻盈自在,身后有山石、竹林、芍药花等,身下有一汪清泉,中有荷叶,映衬着水月观音的主题。观音身边的石台子上承托着净水瓶,瓶中插柳枝。观音的右上方是善财童子驾云前来拜谒。在这幅画中,除了上述这些水月观音画的基本元素之外,画师还按出资者的要求加入供养人像。这幅画面中世俗人物颇多,左下角一位老者正在烧香,身边陪着一名童子;右下角还绘有披发剃头的数人,都是西夏人装扮,有的吹奏着乐器,有的动作夸张地载歌载舞,马背上还插着引领魂魄的幡杆。这幅画也许表达的是已故长者在亲属举行的葬礼中被观音菩萨送往西方净土世界的情景,是西夏人在用中原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宗教情感(图134)。

图135:粗麻布彩绘水月观音图

68 x 48.8 cm

西夏(13世纪)

内蒙黑水城出土

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俄藏编号 X—2438 号水月观音画卷,长 68 厘米,宽 49 厘米。画面正中是一位体态丰满、神情安详的水月观音,其坐姿、神态、服饰均与上幅画像中的观音相似,只不过披的是红色披肩,着的是红色裙子而已。同样,观音背后也有挺拔的墨竹和嶙峋的怪石,前方也有一支插着柳枝的净瓶和水流,而河水中碧绿的莲叶和娇艳的荷花,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别致。画面右下角两位面向观音而立的修行者,其中一人手持插满芍药花的花瓶,此人袒露上身,着大披巾和红色长裙(图135)。

图136:水月观音图

长 68 、宽 49 厘米

西夏

内蒙黑水城出土

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第三幅水月观音画像,人物配饰简洁,衬托简单,背景植物拙朴可爱,色泽淡雅,与宋廷山水画风格相近。与前两幅画一样,主尊水月观音坐于正中的岩石上,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撑于石台(图136)。这幅西夏佛画继承了宋代的风格,是早期水月观音像的一件经典的资料。

通过黑水城与敦煌地区两地水月观音图像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地水月观音的表现形式不同,黑水城的水月观音绘于绢、帛、纸上,而敦煌地区的水月观音则以大型壁画的形式而存在,这与两地的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有关。黑水城民众的佛事惯于围绕佛塔来进行,此地并无石壁、石窟可以开凿,所以他们倾向于将水月观音绘于绢帛之上,这样不但便于家庭礼拜,还便于放置于佛塔中来保存。在着色上,黑水城的水月观音明显带有宋代山水画的特点,色调较为柔和,意境深远,佛教的精神感召力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完美实现。而敦煌地区的水月观音线条流畅,色彩浓烈,明暗对比效果明显,画面内容丰富,佛国的灿烂辉煌跃然壁上。不可否认的是,两地水月观音在构图、内容构思、色彩运用上有诸多相近之处,对青山绿水式的周式绘画风格运用的都很老道,汉地山水画风、清冷艳丽的吐蕃绘画风格和党项族民族特色在两者中均有体现。

与唐代男相观音相比,西夏观音完全由男相变为女相,这与佛教在宋代的本土化转变有着密切关联,民众对女相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现世需求,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母性审美心理需求,从而使西夏水月观音成为西夏佛教艺术中最先与世俗趣味相迎合的一个,这是西夏水月观音信仰观念的特色。西夏水月观音图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齐全,水月观音的载体有石头、纸张、帛画、唐卡、壁画、雕塑、木头、瓷器等,除去水月观音外,还有供养人、参拜者等人物点缀,这也使得西夏水月观音与唐宋水月观音比起来,内容更为丰富,手法更为细腻,艺术美感更加突出。精美的西夏水月观音图像是净土思想在西夏流行的产物,是西夏佛教信仰繁荣昌盛的象征。无论是藏传佛教占据上风,还是汉传佛教占据上风,观音崇拜始终是西夏信仰中的主题。在西夏水月观音画像中,我们可以在同一幅画卷中看到多民族艺术杂糅的痕迹,因此可以说西夏水月观音一方面反映了大众需求更加贴近生活,一方面它又不断吸收各民族的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勇于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西夏水月观音贵气有余、内涵不足的缺陷。(西安美术学院 孙鸣春:《黑水城与敦煌|探秘西夏的水月观音图》)

图137:莫高窟第431窟壁画中的水月观音

沙州回鹘(约1036~1069年)

沙州回鹘莫高窟第431窟壁画中亦有一幅水月观音像,头戴高冠,斜披天衣,腰束长裙,身后闪耀明亮的圆光,崖下碧水红莲,境界清幽。观世音双目凝视,显出悠然自若的神情。与西夏时期黑水城出土的三幅绘画一样,主尊水月观音坐于正中的莲花座上,右腿盘曲,左膝拱起脚底踏在莲花座上;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撑于莲台上(图137)。

图138:回鹘榆林第21窟 前室甬道南壁东侧 水月观音

同时期同样坐姿的水月观音,亦见于回鹘时期榆林第21窟前室甬道南壁东侧。主尊水月观音坐于正中的台座上,右腿盘曲,左膝拱起脚底踏在台座上;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撑于台座上(图138)。

双腿的摆放姿势七

图139:绢本设色水月观音

北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

高106.8、宽58.9厘米

弗利尔美术馆藏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了一幅北宋乾德六年(公元968年)的绢本设色水月观音像,其旁边有榜题:南无大悲救苦水月观音菩萨。主尊观音结跏跌坐,右手执柳枝,左手执净瓶(图139)。

图140:宋代榆林第20窟 前室东壁南侧 水月观音

而类似结跏跌坐,右手执柳枝,左手执净瓶的水月观音形象,还见于宋代榆林第20窟前室东壁南侧的壁画中(图140)。

图141:帛画水月观音

西夏(13世纪)

内蒙黑水城出土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冬宫)

在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冬宫)中,收藏了一幅内蒙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帛画水月观音,画中的水月观音亦是结跏跌坐(图141)。

双腿的摆放姿势八

图142:纸本水墨 张月壶《水月观音图》

南宋

画芯104 x 42.3厘米;挂轴195.5 x 75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宋时期纸本水墨水月观音图,其坐姿为双脚自然下垂并交叉,类似于早期弥勒佛的坐姿,同时其面容为女性(图142)。水月观音的形象最早是唐代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创造的造型,之后广泛流传,宋代较为流行并逐渐世俗化。在宋以后,水月观音形象逐渐形成定式,变成一女性,面容慈美,体态婀娜,雍容典雅,充满智慧于慈爱的世俗像。

图143:设色绢本水月观音像

110.6 x 54.9 cm

元代(13~14世纪)

奈良长弓寺円生院 藏

在日本奈良长弓寺円生院收藏了一幅元代(13~14世纪)的设色绢本水月观音像,主尊观音左腿在下,右腿在上盘坐于岩石之上。双手抱于右膝盖之上(图143)。其姿态有点重庆江津石佛寺中水月观音石刻的味道(图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