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家间的人员往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然而,全球化也有其坏处,随着人员、物资的频繁流动,细菌、病毒等有害生物也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比如猴痘,它首次发现于1958年,1970年才发现人类感染病例,这种病毒原本只存在于西非和刚果盆地,但是到了2003年出现于美国,之后开始全球范围传播,如今出现感染病例的国家已经相当多。
而且这种病毒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异毒株。今年1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通报,近日我国发现一起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为1位有刚果(金)旅居史的外籍人员。有资料显示该外籍人员入境后,短时间内在浙江、广东、北京、天津4省市造成了“跨四省传四人”的感染传播局面。
(图片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据通报,这4例关联病例均为与该外籍人员的亲密接触后感染,实际上猴痘就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猴痘病毒主要分为Ⅰ和Ⅱ两个分支,其中Ⅰ分支之前主要存在于非洲地区。此次发现的Ⅰb亚分支于2023年9月在刚果(金)的南基伍省首次发现,自2024年7月开始从刚果(金)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与之前传入我国的Ⅱb亚分支相比,Ⅰb亚分支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从表现特征上看,Ⅰb亚型的特点在于其传播能力尽管比呼吸系统传染病弱,但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猴痘病毒来说有所增强。除性接触外,也有可能通过家庭内密切接触、无防护医疗护理接触等进行传播。在密闭空间内的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病例也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当出现这种亚分支时,一般会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
此次聚集性感染事件涉及来自非洲的人员,造成的续发病例的传播路径较为清晰。疫情发生后,我国已迅速开展流调溯源等工作,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监测,以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图片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工作场所或交际人员存在感染可能,应准备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与感染嫌疑者接触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接触一些野生动物,尤其是灵长类,最好都保持安全距离,尽可能地减少感染风险。
猴痘疫情的发展虽然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全球化流行的趋势难以遏制,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猴痘病毒等传染病跨境传播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传染病威胁显得尤为重要。
中疾控等部门已表示将继续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以掌握疫情动态和传播规律。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猴痘等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此外,我国还将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猴痘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分享经验、交流信息、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配合,共同应对传染病威胁,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消息来源:
《人民网》1月12日报道《14天内两例以上关联性病例,我国发现猴痘病毒Ib聚集性疫情》
《凤凰网》1月13日报道《中国首例!新型猴痘病毒“跨4省传4人”,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