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一位渔民,在近海捕鱼时,意外捕获一条半米长的大鱼,和平时捕捞到的鱼不太一样。渔船船长赶忙上前查看,只见这条鱼全身灰褐色,背部还长有一圈圈如同 “骨鳞” 般的白斑,样子有些奇怪。
凭借多年的经验,船长隐隐觉得这条鱼可能不简单,担心误捕到国家保护动物,连忙拨打了当地渔业部门的电话。
经过专业部门的检测,确认这是一条中华鲟,国家一级保护鱼类。幸好这位渔民多了一个心眼,让人鉴定了一下这条鱼,否则一旦被摆上餐桌,那可是害人害己啊。
中华鲟,也称“中华鲟龙鱼”,背部长有灰色的“骨鳞”,就像是披着一层坚固的铠甲。
这是一种身份非常古老的鱼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亿4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与恐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如今,恐龙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但中华鲟却因为生活在海洋里,躲过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灾难,顽强地活了下来,也因此被誉为 “水中活化石” 。
在不少网友的印象中,中华鲟之所以带有“中华”二字,应该是我们这里独有的鱼类,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为啥它们的身影会出现在舟山海域呢?
这和它们独特的洄游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中华鲟通常在长江流域活动,尤其是在长江的金沙江下游至河口区域,那里曾经是它们的 生活的主要区域。
中华鲟有着独特的溯河洄游习性,它们出生在长江,幼年时顺江而下,在海洋中长大,待性成熟后,便会逆流而上,返回它们的出生地。
舟山海域位于长江口附近,是中华鲟洄游路线上的必经之地。这条体长50厘米的中华鲟,很可能正处于从长江口向海洋迁徙的途中,误打误撞被渔民捕获。
和闻名的大马哈鱼类似,中华鲟的洄游之路充满艰辛,它们的一生都在海洋与长江之间往返。每年夏秋之际,在海洋中长大、已经性成熟的中华鲟,会成群结队地从大海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开启一场长达数千公里的洄游之路 。
在洄游的过程中,它们需要穿越重重险阻,克服水流湍急、环境变化等诸多困难。而且,在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中华鲟并不摄食,它们依靠在海洋中积累的能量,支撑着它完成这段漫长的旅程。
进入长江后,它们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次年秋季抵达江河上游的产卵场所。通常,它们的产卵场位于金沙江上游。
中华鲟产下的幼鱼,主要以昆虫幼虫及有机碎屑等为食。幼鱼在第二年夏天会到达长江口,随后进入海洋,等到性成熟之后再游回长江。
只不过,这种洄游路线,如今已经被长江中的大坝给阻断了。葛洲坝截流之后,它们的最远洄游路线只能到葛洲坝下游,这个变化导致它们已经20多年没有自然产卵,如今的中华鲟,基本上已经依靠人工增殖放流续命。
舟山渔民此次捕获的中华鲟,也可能是人工增殖放流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级保护鱼类,不管是野生中华鲟,还是人工放流的中华鲟,捕获之后都要在第一时间放流,否则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