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这里的水底藏了一艘‘潜水艇’!”
近期,江苏一位男子在南水北调干渠附近游玩时,突然发现渠底有一条黑影游来游去,男子将镜头拉近一看,原来:
这是一条“米级”大鱼,鱼身好似一艘潜水艇,在水下来回“巡航”,惊得男子差点把手机掉进水渠里。
江苏淮安网友@钓鱼小小张,在南水北调水渠中拍到一条罕见的大鱼,当时他正在水渠上方的大桥上闲逛,发现渠中有东西在游动。
钓鱼佬的职业敏感让他拿出手机,用高倍镜拍下罕见一幕:
一条体型肥硕的大鱼,正在水渠中不停游动!男子拍下视频后将其分享到网络上。
有网友看到这条罕见的大鱼后,问道:“啥鱼这么大?哪里发现的?(像是)水底潜艇啊,能抓到吗?”
男子则回复称:“南水北调水渠发现的,目测至少1.5米以上,体大如牛。”
从镜头拉近的画像能看出来,这条鱼头部尖尖,体长如梭,身体肥厚,应该是有淡水霸主之称的鱤鱼。
1.5米长“淡水霸主”现身南水北调干渠,实在令人意外。
我们知道,为了保证水渠中的水质,管理部门会控制水渠中鱼的种类和数量,以防它们的排泄物对水质造成影响。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鱼类泛滥,南水北调干渠的水闸处都有防护体系,会对鱼类进行过滤,防止过多大鱼进入。这包括声光驱鱼系统,或者旋转滤网,把大型鱼类挡在外边。
当然,为了确保水质,在水源头也会适当放流一定鱼类,包括鲢鱼、鳙鱼和草鱼等鱼种,它们可以控制浮游生物和藻类的繁殖,防止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这么大的鱤鱼能跑进水渠中,应该是个意外。可能是由于水渠的生态系统比较封闭,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鱤鱼在里面衣食无忧,导致它的体型快速膨胀,直接长成1米多长的巨无霸。
作为我国特有的大型掠食性鱼类,鱤鱼在长江流域素有"水老虎"之称。成年鱤鱼平均体长可达1.2-1.5米,最大个体可达2米,体重超百斤。
近年来随着禁渔制度的实施,鱤鱼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当中,鱤鱼的数量越来越多。
而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正好引自长江流域。这名江苏男子拍到大鱼的地方,应该是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经苏鲁冀三省,向华北地区供水,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条输水通道,也成了鱼类迁徙的一个重要通道。1.5米长的巨鱤,出现在水渠中,这让不少网友有些喜出望外。
一位天津网友称:“大鱤鱼,再过三天就游到天津了……钓友有福气了。”看到这样的大鱼,北方的钓友估计手心早已经痒痒了。
鱤鱼在长江流域数量不少,但北方地区少得可怜,以至于网友们看到这样的大鱼,激动得直流口水。
但拍视频的博主很快就泼来一盆冷水:“想钓鱼,你想多了吧,看看还是可以的。”
在这里要普及一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惠民工程,为了确保输水的质量,严格控制包括垂钓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想要到水渠内钓鱼的网友,还真是有点想多了,估计还没等你把鱼竿拿出来,就有人上来盘问了。
还有网友看到水渠中出现这样的大鱼,好像有点担忧,问道:“鱼多了会不会泛滥?鱼的排泄物,可是高氮啊,会污染水质。”
对于这样的问题,调水工程在设计之初就早有考虑,工程全线设置有多道拦鱼网,网目从上游的5厘米渐变到下游的2厘米,进行层层过滤网。可以说,只要是体型过大的鱼,基本上不会存在长途迁徙的可能性,上面那位盼着大鱼游到天津的网友,确实是有点想多了。
虽然经过层层过滤,但难免也有漏网之鱼,这条鱤鱼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现,一种可能是通过跳跃翻过防护网,另一种可能就是从幼鱼阶段慢慢长大。毕竟在干渠内衣食无忧,其他鱼类统统都是它的猎物。
当然,除了鱤鱼之外,南水北调水渠当中还有大型草鱼、鲤鱼等鱼类,之前也有不少网友拍到鱼群一起游动的画面,一些大鱼动辄几十厘米,体型惊人。
其实,巨型鱤鱼的出现,能起到平衡鱼类种群的作用,避免草食性鱼类大量繁殖。说不定,这条1.5米长的大鱤鱼,也可能是人为放流进去的。
各位网友,对于南水北调渠底出现这样的淡水霸主,大家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