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11月25日,中野已经将黄维所部的4个军包围在宿县以南以双堆集为核心,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不到5公里的狭小地域内。
直到这时,黄维终于意识到,他和他率领的4个军12万人马已经落入了中野设下的陷阱。
可黄维不会投降。
要论在军事上的正面对决,黄维是不害怕的。可自从率军出征后,除顾祝同时不时地给他传递一些真假莫辨的情报外,就再也没有得到过南京方面的指示和徐州杜聿明方面的消息。
黄维很困惑。在一场大战中,对战场的情况只能靠推断和猜,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看来,双堆集也非久留之地。
因此,黄维接受了18军军长杨伯涛的建议,准备向固镇方向撤退。只要退到了固镇,就可以通过津浦铁路与后方的蚌埠连成一线,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1948年11月26日下午5时,刚刚赶到双堆集附近的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就接到了黄维的通知,让他立即赶到指挥部报到。
二人一见面,黄维开门见山地问廖运周,中野和华野对我们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并且正在构筑工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见黄维开门见山,廖运周的回答也简明扼要,“司令官有何决策尽管下命令,我师保证完成任务。”
见廖运周回答的如此痛快,黄维很高兴,“我准备趁敌立足未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从四个军中各抽调一个师,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
不得不说,黄维的计划在当时是很有可能会成功的。
图片来自网络
黄维所部的装备在蒋军中是数一数二的,而且还拥有“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战力强悍。
而且,黄维所部的四个军虽然在向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我军层层阻击,但兵员的折损其实并不多。这样一支战斗力并未受损多少的部队如果就是横下心来要跑,以当时华野和中野的能力要想拦住,困难是很大的。
因此,廖运周在心里下了决心,一定不能让黄维跑了。
见黄维在等待他的答复,廖运周不敢怠慢,立即表示,“司令官的决策英明,我师请求打头阵,愿当开路先锋。”
紧接着,廖运周又表示,“既然我军能够在之前突破中野的堡垒式工事,现在突破他们临时构建起来的工事更是不在话下。我请求立即回去准备行动。”
85军之所以能够加入黄维所部,赶上了淮海战役的末班车,完全是蒋氏、白崇禧、陈诚与何应钦之间妥协的结果。
本来,是李良荣的基本部队第28军要调到淮海战场,可白崇禧说啥也不放。没办法,蒋氏就和何应钦商量,准备把85军调到淮海战场。
何应钦对蒋氏的命令向来是不敢违拗的,只能乖乖同意把刚投效自己不久的85军派上了战场。可何应钦又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既然把85军派上了战场,可总也得给个拿得出手的名分吧?
于是,85军军长吴绍周就被火线提拔为黄维所部的副司令官了。
可蒋氏和何应钦同意了,白崇禧却不同意。他知道淮海战场就是个无底洞,无论去多少人马都会有去无回。因此,白崇禧坚决扣住85军不放行。
后来,蒋氏急了眼,在电话里和白崇禧大吵一通,这才算勉强把85军调出来。可此时,黄维已经率部出发多时了。
可以这么说,85军被派上战场之前,无论在粮弹和敌情方面都是毫无准备的,属于两眼一抹黑。因此,吴绍周率部在后面走走停停,比约定时间晚了半个月才与黄维汇合。
对于这样一支仓促上阵的并且还是陈诚对头何应钦的部队,黄维是没有信心能够控制得住的。可让黄维意外的是,作为85军主力师的师长,廖运周竟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了一个军人的果敢,确实难得。
连第十八军的那些师长们都没有人像廖运周这样表态,看来,还是在抗战中打出来的交情既可靠又可贵!
就当黄维在感慨的时候,廖运周心理也很焦急,他知道,要想实行战场起义,只有担任开路先锋。只有这样,才能把110师和黄维的主力脱离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110师在突围时实行战场起义,才能把黄维的突围计划破坏。
可即使是这样,廖运周仍然认为,要实行战场起义仍然困难重重。
因为按照黄维的部署,是4个师齐头并进,但每个师的具体部署,走哪条路线,黄维并没有下达命令。如果110师被安排在了中间位置,即使想要实行战场起义,也很难脱离战场。
廖运周思考之后主动找到黄维建议,“四个师齐头并进不如用3个师好,把18军的那个师留作预备队,可以随时策应一线部队作战。”
见黄维仍有疑虑,廖运周表示,110师愿意先行动,如果攻击得手,18军预备队那个师可以迅速跟进,扩大战果。
廖运周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蒋军的将领们一是避战,二是保存实力,像廖运周这样的主动请求担任主攻的人越来越少了。
见廖运周如此英勇果敢,黄维再一次被深深感动了,他拉住廖运周的手,动情地说,“还是运周兄,好同学,还是抗战时的样子。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所有的坦克和榴弹炮都将配合你作战。”
黄维之所以说这番话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在抗战时期的武汉会战中,黄维和廖运周曾经出现在同一个战场,并且有过配合。在那场战役中,黄维曾经见识过廖运周的厉害。
当时,廖运周所在的110师跟随汤恩伯部来到了武汉战场。
由于汤恩伯部,尤其是110师在台儿庄、徐州会战中表现出来的善于游击战和侧翼攻击的战术,第9战区并没有给汤恩伯正面攻击日军的任务,而是让汤恩伯部游荡在南浔线与瑞武路之间寻找战机。
110师同样被汤恩伯赋予了自己寻找战机的任务。
当时,廖运周是110师的团长,他率部来到一个叫小坳的地方有了意外发现,竟然在一处阵地上发现了一处仓库,仓库里竟然有超过万发的炮击炮弹。
这可是是个意外之喜。110师虽然被编入了汤恩伯系统,但起家却是由一些地方民团和保安队组成,装备很是差强人意。一下子得了一万余发迫击炮弹,总憋着要打一次大仗的廖运周底气瞬间就足了。
有万余发迫击炮弹,廖运周团的火力是足够了。地形更是合适。小坳一边靠山,一边靠水,仅有的一条公路贴山而建,只要在日军行军的过程中封堵死两头,日军就将有来无回。
可廖运周仍然不太放心。
按照日军的作战惯例,每逢行军,总是坦克开路以及断后,迫击炮打步兵没有问题,可要打坦克,就显得差了一些。
可当廖运周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上级的时候,上级却说,我们没办法,可黄维有办法啊。
原来,当时18军就在附近,而黄维正好是18军的军长。
可要向黄维借炮,仅凭廖运周的资历是不够的。于是,廖运周就找到了110师的师长吴绍周,由吴绍周出面向黄维借炮。
黄维当时还很傲慢,带着考究的口吻询问廖运周,你会使用反坦克炮吗?
廖运周是黄埔军校5期炮科毕业的,对反坦克炮的射击参数还是比较精通的,随口就回答出了问题。
黄维虽然被人称为呆板,但却是个爱才的人,本人又在国外学习过炮兵、装甲兵战术,是个懂行的人。见廖运周对答如流,在心里也就认可了廖运周,就借给了廖运周半个连的反坦克炮。
这次雪中送炭让廖运周如虎添翼。
果然,在廖运周两个迫击炮连和半个反坦克炮连的伏击下,意欲通过小坳这条公路往前线运送给养和补充兵员的日军损失惨重。
更难能可贵的是,廖运周在此次伏击中竟然没有损失一人,却获得了击毙日军400余人的战绩。
廖运周一战成名。
此役过后,廖运周在黄维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上升,被黄维视为在关键时刻敢于拼死向前的勇将。
因此,在淮海战役中,当廖运周主动请缨愿意打头阵的时候,黄维并没有丝毫怀疑,他仍然把廖运周当成了在抗战时期的那位勇将。
可这不是抗战。
图片来自网络
在抗战时期,凡是中国人,除少量叛逆之外,其他国人无论党派,无论派系,都会放下畛域之见,一致对外。
可在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廖运周虽然还是廖运周,但所代表的阶级却发生了变化。
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廖运周就有拉110师起义的想法。
1946年9月,85军在河南战场掩护第5军进入徐州的时候,廖运周就准备实行战场起义。
可一来,战场的情况不明,廖运周缺乏与刘邓大军联系的渠道;二来,为时尚早,此时起义,并不能给予蒋军以致命的打击。
1947年,110师开赴山东战场的时候,廖运周也想要实行战场起义,可一来,110师中,我地下党的实力并不足以完全掌握110师,328团团长就是85军军长吴绍周的侄子,在110师中掌握有一定的实力,在没有把这些顽固分子排挤出110师之前,发动起义的把握并不大;二来,廖运周留在敌营,可以把蒋军在豫东战役和山东战场的情报及时提供给我军的敌工部门,以便于大量歼敌。
直到85军加入淮海战场后,机会出现了。先是吴绍周把328团调离了110师,留在了身边,名义上是预备队,其实就是吴绍周的卫队。如此一来,廖运周发动起义的内患就不存在了。
紧接着,黄维又让廖运周作为突围的攻击部队之一,这就为起义更加增添了胜利的机会。
到了此时,廖运周认为有必要向110师的军官们宣布起义的决定了。
廖运周宣布起义的决定后,110师全体军官都表示,愿意跟着老师长走。
这其中虽然也有些不情愿的人,可在那种气氛中,他们也不敢提出异议。否则,后果难料。
1948年11月27日清晨,110师兵分四路,329团当先,后面是110师师部,再后面是330团。在330团后面是一个由可靠军官掌握的一个连负责收容掉队的士兵。
在110师行进的过程中,黄维不断用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进展情况。回答均是“一切顺利”。
可就在110师靠近中野6纵前沿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时,110师的前卫部队按照约定打出了三发枪榴弹,可对面的6纵却丝毫没有反应。
可329团的举动却引起了其左翼蒋军的怀疑。这些人也都是打老了仗的老兵,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见329团已经靠近6纵的阵地,对方却未还击,顿时开始疑神疑鬼起来。
好在110师的前卫团长很镇定,他跑到左翼解释道,他们正在偷袭6纵阵地,之前打得三发枪榴弹,是发起偷袭的信号。
左翼稳定之后,110师开始加速行军,可突然遭到了6纵阵地上的猛烈射击。这下子,不仅329团懵了,连6纵派去接洽的我军代表武英也懵了,这是怎么回事?
329团遭到攻击后,条件反射般的要进行还击。可却被武英和329团刘团长制止。武英让刘团长先下令部队卧倒,自己绕了个大圈子跑到了6纵阵地。
原来,27日清晨大雾弥漫,6纵根本就没看见329团发出的信号。而且,110师通过6纵防线的时间也延迟了1个多小时,这才产生了误会。
一次成功的战场起义,期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根本不是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么简单。稍有差池,就会酿成惨剧。
出现误会,并不是6纵过于谨慎,而是6纵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把握的很到位。
6纵的理由是,为何没有发出信号?110师为何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到来?这其中是否会有变数?一旦110师起义的消息泄露,廖运周被敌人控制,而敌人则利用这个机会来一次假起义,真突围呢?如果让黄维跑了,那可就功亏一篑了。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好在有惊无险。
双方误会解除之后,110师5000余人变为8路纵队,快速通过了6纵的防线。而跟在110师后面的18军就吃了大亏,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6纵的猛烈打击,损失惨重。
而此时,黄维仍然被蒙在鼓里,还在呼叫廖运周。可得到的回答仍是,“沿途通畅无阻。”
可18军遭到的损失却让黄维猛醒,再想喊话廖运周,却没有得到任何应答。原来,110师进入6纵的防线之后,就关闭了所有步话机和电台。这下子,黄维全明白了。
于是,恼羞成怒的黄维马上联系南京,派出轰炸机对110师进行了狂轰滥炸。而110师的士兵们则早就躲在树林内,已经吃上了6纵为他们准备的猪肉炖粉条了。
从起义的兵员数量上来看,廖运周带过来的人并不多,仅有一个师部加两个团5000余人,还有一个团在军长吴绍周身边。可在中野歼灭黄维的关键时刻,廖运周率110师实行战场起义,对黄维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对蒋军在淮海战场的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事后,曾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说了一句难得的明白话,“110师师长廖运周的起义,是加速黄维失败的关键。”
黄维被俘照 图片来自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