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含义就是让我们积极面对挫折,知耻而后勇。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失败后的挫折感和消极情绪往往会让人一蹶不振。相反,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和自信心却能激励人们继续前行。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胜利者效应”,即先前的成功经历能够提升个体在后续任务中的表现。
这里我们首先引入一个名词叫做耐挫力,这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一失败或成功对耐挫力的影响。一些研究支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认为失败能够促使我们反思、学习,并最终获得成功[1]。而更多研究则支持“成功是成功之母”,认为成功经历能够提升我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耐挫力[2]。
那么,失败和成功的“次数”会对耐挫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最近,一项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答案。这项研究招募了528名大学生,让他们参与图形推理任务,并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失败和成功次数[3]。
结果显示:
连续5次失败后,连续5次成功比1次成功更能有效提升耐挫力。这意味着,当我们在经历挫折时,连续的成功经历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恢复积极情绪,并坚定成功的信念。
连续10次失败后,只有在任务难度一致的情况下,连续5次成功才能有效提升耐挫力。这表明,在高强度的挫折面前,我们需要更强的成功体验来增强自信心,并战胜挫折。
同时相对结果反馈比绝对结果反馈更能激发耐挫力。也就是说,当我们得知自己的表现优于他人时,更容易保持积极情绪,并克服挫折。
所以说: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同时该研究对挫折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首先,建议当学生经历失败时,可向其提供连续的成功反馈以提升后续的耐挫表现。
其次,在学习情境中, 当学生遭遇的失败程度较低时,可采用简单或较难的任务创设连续成功反馈, 从而提高个体的耐挫表现;当遭遇的失败程度较高时, 需采用较难任务创设连续成功反馈才能达到更好的耐挫改善效果。
最后,相对结果反馈更能激发个体挫折后的耐挫表现,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相对结果反馈以增加个体面对失败时的积极性。
其实成功与失败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更关键的是你如何去看待它,这篇文献也是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它们,才能更科学地利用它们的力量,从而让自己未来的路更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1984). Causal explanation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 Theory and evidence.Psychological Review, 91(3), 347–374.
[2]都旭,白学军,刘颖,等. 成功经历能改善低耐挫大学生的挫折心理[J].心理科学,2021,44(5):1216-1223.
[3]冯萌萌, 都旭, 孙世南, 郭秀丽, 林爽, 白学军. (2025). 何为成功之母? 绝对和相对反馈情境下失败和成功次数对耐挫的影响.心理学报, 57(2), 26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