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桥跟随毛主席15年,闲聊中主席说道:李讷和李敏没有你有出息

任我去 2024-09-14 13:00:43

1955年底,毛主席来到了杭州主持关于修改《农业十七条》的会议,在杭州期间,毛主席接见了大量农林科学的专家,并对这批后起之秀寄予厚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先后五十多次来到杭州,作为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毛主席甚至亲切的称杭州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毛主席在杭州的办公地点位于刘庄,毗邻西湖。每当闲暇之余,毛主席都会来到西湖游览,1956年1月1日,新年新气象,毛主席一大早便在李银桥的陪同下来到了西湖。

当时杭州的天气还比较冷,李银桥非常细心的帮毛主席围好了围巾。李银桥自延安保卫战时期就担任毛主席的卫士,十年的相处中,两人已经情同父子。

“银桥啊,你觉得李讷好还是李敏好呢?”毛主席问道。

李银桥思考了一会说道:“姐妹俩严于律己,富有上进心,丝毫没有高干子弟的骄傲,对我们也很尊重,我认为两人都很好。”

毛主席摆了摆手:“她们姐妹都没有你们有出息。”

没打过仗的老兵

大革命失败那年,李银桥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的一个贫农家庭,父母都是地主家的长工。新生儿刚刚与这个世界见面,便面临着“地狱级副本”,一家人能否吃饱完全要看地主的脸色。

由于怀胎期间李母不能下地干活,因此遭到了地主的白眼,李银桥出生后,地主非但没有为李家道喜,反而冷嘲热讽:“穷酸的农民生了个穷酸的娃,将来也是给我干活的命。”

寄人篱下的日子无比辛酸,李父本想让儿子靠读书改变命运,但因为地主的干涉,李银桥只上了几个月的私塾便中途辍学,从此之后便跟着父母四处奔波。

为了不让儿子跟着自己受苦,李父忍痛割爱,将李银桥送到了武当山习武。当时的李银桥非常单纯,练就一身好体魄,将来与地主家的奴仆过招时不落下风,这是李银桥习武的最大动力。

经过大师的悉心调教,李银桥在11岁时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太极剑、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的精髓。

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华北,日军对百姓的剥削与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家的日子过的更加艰难,于是李银桥辞别了师父,回到家乡照顾父母。

正好此时120师某部在安平县一带打游击,第一次与游击队见面,李银桥便感觉到了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这伙人不仅能打鬼子,而且还没有国军的那种官架子,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还非常愿意帮助老百姓。

游击队的党代表经常在村子里宣传我党的理念,号召有志青年保家卫国,参加抗日队伍,李银桥被党代表的气质深深的打动,他坚信这是一支帮穷苦百姓打仗的部队,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主动来到了游击队的驻地报名参军。

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李银桥一度被游击队拒绝,好在有一名干部见他身体强壮,目光中透露着坚毅,于是允许他留下来当交通员。

虽说李银桥入伍前几年并未参加过任何战斗,但他在训练时却十分卖力,正当他准备上前线杀敌时,突然中央下达一纸调令,让地方部队抽调骨干,前往延安加强安保工作。

于是李银桥来到了延安,成为了周恩来的警卫员。这是李银桥第一次与中央的大领导见面,但他丝毫不紧张,非常直接的表明了自己希望上前线杀敌的愿望。

周恩来笑着说:“革命是有分工的,并不一定去前线杀敌才叫革命,后方的安保工作同样十分重要。不过你的精神值得表扬,你还年轻,来延安其实也是你的一个学习的机会,你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磨练自己,仗有你打的。”

周恩来的温柔态度让李银桥无法反驳,在延安期间,他加强了文化学习,在老兵的教导下,他的观察能力、贴身搏斗能力都有了飞跃式提升,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警卫员。

1947年8月的一个晚上,中央纵队参谋长叶子龙与副参谋长汪东兴来到了李银桥的住处,当时我军刚刚打赢了延安保卫战,人事变动规模比较大,组织决定对中央领导的保卫工作进行调整。

“组织决定调你到毛主席身边当警卫员,你之前一直干这行,比较有经验,今晚好好准备一下,明天去主席那报到。”

李银桥嘴上答应服从命令,但却面露难色,汪东兴问道:“能够到主席身边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难道你不愿意?”

李银桥说出了自己想要上战场打仗的愿望,还没等他说完,叶子龙便一句话堵了回去:“革命军人要服从命令!就这么定了,抓紧准备一下吧。”

没想到这次比较突然的工作调动竟然改变了李银桥的一生。

君子协定

其实李银桥和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时候就有过一面之缘,某个傍晚刮着大风,毛主席犯了烟瘾,身边的几个干部划了好几根火柴,都未能帮他把烟点着,一旁的李银桥主动走上前,用外衣挡住风,成功帮毛主席点着了旱烟,当时毛主席还询问了他的名字。

李银桥刚刚来到新的岗位报道时,毛主席非常热情的出门迎接:“李银桥同志,我们又见面了,怎么样?愿不愿意到我这里工作?”

仅仅是一面之缘,毛主席便记住了李银桥的名字,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可能是因为从小就习武的缘故,李银桥的性格非常直率:“主席,我不太愿意......”

李银桥的回答让毛主席感到十分意外:“是不是因为舍不得周副主席?”

“主席,不瞒您说,我38年就已经参军了,至今也快又十年了。在炊事班后厨帮过忙,也当过交通员,后来又成为了警卫员,唯独没打过仗,其实我参军的初衷是上战场杀敌。”

毛主席对这个坦率的年轻人充满了好感,说道:“可你的工作是组织上慎重考虑后安排的啊,我们两个总要有一个人妥协吧?”

“那还是我妥协吧。”

毛主席笑着说:“傻孩子,我这是在跟你开玩笑。我也不会强人所难,但咱们刚刚和国民党恶战一场,各个部门都缺人手,咱俩就都别给组织找麻烦了。半年,算是我和作战部队借用你半年,半年之后要是还想去前线打仗,我绝不阻拦。”

对于这条“君子协定”,李银桥十分满足,至少毛主席让自己看到了上前线的希望。李银桥不亏是个有经验的警卫员,之后的日子里把毛主席的生活起居安排的井井有条。

与毛主席相处久了之后,李银桥逐渐被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与周总理的温文尔雅相比,毛主席的性格略带几分豪爽,偶尔还会冒出几句俚语,这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银桥感到无比亲切。

众所周知,毛主席有两个儿子,都在苏联学习,为了革命事业,他从小便与毛岸英、毛岸青分别,李银桥与他们算是同龄人,在日常生活中,毛主席一直都是把李银桥当亲生儿子来看待。

除了工作上的事之外,毛主席经常与李银桥聊一些生活上的事。比如,毛主席经常教育李银桥:“干革命不仅要舞刀弄枪,文化素质同样十分重要。”

在毛主席的引导下,李银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为毛主席的卫士,两人同吃同住,只要毛主席看到报纸上有比较优秀的文章,总会拿给李银桥阅读。

这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感觉让李银桥十分留恋,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无论是李银桥还是毛主席,两人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对于当年的“君子协定”,谁都闭口不谈。

后来李银桥又升任为毛主席的卫士长,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曾经商量好的“借用半年”,到最后竟然是15年。

姐妹二人的好大哥

既然与毛主席朝夕相处15年,李银桥自然免不了和李敏、李讷打交道,李银桥比姐妹二人年长几岁,因此在生活上给予了他们许多照顾。

1956年元旦,毛主席在西湖畔与李银桥聊天时询问:“你觉得李敏和李讷谁更好?”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家教非常严格,严禁自己的子女搞特权,所以无论是李敏还是李讷,丝毫看不出是高干子弟,生活中非常低调。

当李银桥回答“两个都好”时,毛主席点了一根烟说道:“我觉得她们俩都比不上你们。你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参加了革命,吃了不少苦,也为人民做了许多事,她们姐妹二人在这一点上就比你差远了。没有吃过苦的人是很难有大出息的。”

听完毛主席的这番话,李银桥不知如何作答,姐妹二人里,李银桥和李讷接触的比较多,毕竟李讷在延安出生,李银桥几乎是看着李讷长大的。

虽说李讷是唯一一个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子女,但毛主席对他并不娇惯,始终教育她不能贪图享乐,要做一个勤于奋斗的人。

转战陕北期间,许多干部都提议把李讷寄养在老乡家里,因为跟随部队四处奔波太辛苦了,一个七岁的孩子恐怕承受不住。但毛主席坚决反对,他不想给老乡添麻烦。

于是李讷跟随部队风餐露宿,与战士们一起吃野菜,因为营养不良,李讷身体多处水肿,但她从未向毛主席抱怨。李讷晚年时经常闹肠胃炎,其实就是和她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有关。

李银桥之所以和李讷关系比较近,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妻子韩桂馨曾经是李讷的老师,两人的爱情就是由毛主席牵线搭桥形成的。

韩桂馨经常在李银桥面前表扬李讷:“李讷这孩子不愧是主席的女儿,既聪明又坚强。”

自然灾害期间,李讷已经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为了应对困难,毛主席一家以身作则,带头削减口粮。每次李讷回家,李银桥都发现她的身体日益消瘦。

李银桥十分心疼,经常瞒着毛主席去学校给李讷送饼干,没想到最终还是被毛主席知道了,于是他严厉的批评了李银桥:“以后不许再这么干!”

李银桥急忙解释:“其实别的家长也会给孩子送食物的。”

“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不能送!谁让她是我毛泽东的女儿呢?”听完毛主席的这句话,李银桥没有再说什么。

至于李敏,李银桥是在1949年之后才与她接触,李银桥还没有调到延安时,李敏就已经被送到了苏联陪伴母亲贺子珍。

相比于李讷,李敏的童年就暗淡了许多,李敏出生时红军刚刚结束长征,毛主席每天忙的不可开交,李敏大部分时间都和育保院的阿姨们相处。每当提到李讷从小与毛主席住在一个窑洞,李敏都会羡慕的不得了。

前往苏联时,李敏刚刚三岁,一年后苏德战争便爆发,母女二人被迫转移到后方,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别提多苦了。

毛主席病逝之后,李银桥一直把李讷和李敏当成是自己的亲妹妹,李敏1959年便已结婚,生活比较稳定,李讷的后半生就坎坷了许多,先是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然后又受到母亲的影响,身陷非议。

李银桥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政治前途,经常去看望李讷,还把自己的老战友王景清介绍给了李讷,直到今天,李讷依然感激李银桥对自己的恩情。

结语

由此可见,无论是李讷和李敏,都并非毛主席口中的“没吃过苦”,他之所以对李银桥说出那番话,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毛主席始终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姐妹二人虽说也都经历过坎坷,但在毛主席眼里,所经受的磨砺依然不够。

第二,李银桥是典型的农民的孩子,中国革命靠的就是无数个农民的孩子无私奉献,这一句话也是毛主席对他们的肯定。

0 阅读:38

任我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