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医生兼秘书王鹤滨忆毛主席:抗美援朝时期,他的餐桌变化最大

任我去 2024-08-17 13:12:34

1950年6月25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斯大林的授意下,率领朝鲜人民军向南韩军队发起了进攻,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一举将美韩联军驱赶至釜山一隅。关键时刻,麦克阿瑟发起了仁川登陆,朝鲜半岛的局势被一举扭转。

当时中国刚刚从苏联引进一批工业设施,并且大多数集中在东北,完全处于美军的空袭范围之内。

据胡耀邦回忆:“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考验,也是毛主席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艰难抉择,以至于他整整一个星期都寝食难安。”

10月5日,中央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中,毛主席力排众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

之后的三年里,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朝鲜前线。甚至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也曾说过:“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的餐桌变化最大。”

延安时期开始的友情

1924年,王鹤滨出生于河北白洋淀,因家乡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王鹤滨从小就跟着家人四处漂泊。

十四岁时,王鹤滨以优异的成绩从高小毕业,这一年正逢日军挑起了“七七事变”,王鹤滨与广大爱国学生一起参加了抗日活动。

由于有过受教育的经历,王鹤滨最初在安新县政府的秘书室作书记员。抗战初期,我军在敌后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既要提防国民党顽固派的“黑枪”,又要与日军相对抗,再加上当时我军扩编的速度比较快,部队新兵比例比较大,所以在作战的过程中伤亡比较大。

在国际友人的帮助下,晋察冀军区创办了白求恩医校,旨在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从而拯救更多八路军的生命。考虑到王鹤滨文化水平出众,年富力强,于是县政府领导主动与他谈话:“小王,你愿不愿意在医学领域深耕,我军现在正缺这方面的人才。”

这次谈话之后,王鹤滨弃文从医,为了提升自己的医术,1943年王鹤滨前往了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了军委卫生部工作。

1946年夏天,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调集数十万国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当时解放军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从各个解放区发来的电报犹如小山一样堆在毛主席的桌前,由于休息的时间有限,毛主席的视力出现了问题。

在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的建议下,王鹤滨来帮毛主席检查视力,毕竟王鹤滨在医学院主修的就是眼科,他是当时延安最好的眼科医生。

当王鹤滨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时,毛主席正在专心致志的批阅文件,“小王啊,辛苦你跑这么一趟了。”

王鹤滨主动向毛主席问好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虽说眼前坐着的是我党的第一领导人,但他丝毫感受不到威严,当他走进房间的那一刻,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

“主席,你现在有点近视,需不需要我帮您配一副眼镜?”

毛主席站了起来,和蔼的对王鹤滨说:“我现在看东西还不碍事,眼镜就不用配了。”

第一次见面,两人的交流并不多,但毛主席对这个干练的小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医术水平精湛,党中央从西柏坡搬迁到香山后,毛主席点名要王鹤滨当自己的秘书兼保健医生,后来又跟随毛主席搬进了中南海工作。与叶子龙、李银桥、胡乔木一样,毛主席始终把王鹤滨当做自己的家人来看待。

由于王鹤滨的任务是保证毛主席“吃好、喝好、休息好”,但王鹤滨与毛主席接触后才发现,他的生活作息与其他人存在“时差”,经常晚睡晚起,毛主席还说:“晚上安静,工作效率高。”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事必躬亲,很多时候根本不分白昼,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王鹤滨忍不住去劝毛主席注意休息,但毛主席嘴上答应的好好的,身体却无动于衷。

无奈之下,王鹤滨只能不断的敲响毛主席房间的门。

“你怎么又来了!这些工作放不下!我去睡觉谁来替我办?”毛主席的脸上似乎有些不悦。从此之后,王鹤滨便再也没有劝说毛主席,只是静静的陪伴他每个夜晚。

当时的王鹤滨刚刚24岁,刚刚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确有些不适,于是他积极与李银桥等人沟通,了解毛主席的习惯,很快他就找到了与毛主席相处的方式,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菊香书屋的“菊花火锅”

作为毛主席身边的新人,毛主席经常抽出时间与王鹤滨交流感情。1949年冬,毛主席突然向王鹤滨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与自己共进晚餐。

大约晚上五点,王鹤滨来到了中南海,但却被警卫员告知:“毛主席工作到了今天中午才休息,目前刚刚起床洗漱,请王秘书在紫云轩的过厅静候片刻。”

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王鹤滨插着兜,冻得直跺脚。片刻过后,厨房的师傅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火锅朝着毛主席的菊香书屋走去,火锅冒出的热气犹如一片片洁白的云彩。

“挺好,这个季节最适合吃火锅,吃火锅时间长,正好能让主席多休息休息。”王鹤滨自言自语道。

“小王,嘀咕什么呢?冻坏了吧?快进来!”毛主席探出了身子,热情的朝着王鹤滨挥手,在中山装的衬托下,毛主席身材笔挺,显得格外精神。

王鹤滨在门口跺了跺脚,抖去鞋上的积雪:“主席,这是您今天第一顿饭吧,是应该吃点好的,听说您昨晚又熬夜了。”

“我这哪有什么好吃的,记得你是‘七七事变’那年参加的革命吧?资历浅呦!今天带你感受一下长征时期的生活。”毛主席笑着说道。

王鹤滨走向餐桌,桌前“云雾缭绕”,一股暖气扑面而来。热气散去,王鹤滨眼前除了一口火锅之外,只有四盘菜,除了有一小盘五花肉之外,剩余三盘全是野菜。

“你可别小看这些野菜,当年我们过草地时,这可都是奢侈品。当然了,那时候我们可吃不上猪肉,通常都是用皮带代替。”毛主席一边讲述着当年的往事,一边用筷子搅拌着火锅里的野菜。

王鹤滨发现,有一个碟子里盛着一些菊花花瓣,于是他好奇的问:“主席,菊花一般都是泡茶用,难道也能吃吗?”

毛主席用筷子夹了几片花瓣放进了火锅中,细长的花瓣在沸腾的火锅中上下翻滚,像是鱼缸里的金鱼:“知道屈原吧?他就经常‘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代表着高洁清贫。今天咱们不赏菊,也来个‘夕餐秋菊’。”

其实这些菊花都是毛主席院子里养的,偶尔空闲时,毛主席还会亲自打理。王鹤滨夹了一撮花瓣放在嘴里,菊花的清香瞬间扩散到了他的喉咙:“今天算长见识了,没想到菊花还能吃。”

“永远不要忘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世界总有你不知道的事。”毛主席和王鹤滨谈笑风生,从长征聊到了解放战争,殊不知,他却中了王鹤滨的“计”,王鹤滨不停的挑起话题,转眼间一个小时过去了,毛主席吃饭很少花费这么长的时间。

令王鹤滨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唯一一次陪毛主席吃“菊花饭”。次年秋天,院子里的菊花照常盛开,但新中国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节衣缩食助前线

由于身兼保健医生一职,所以王鹤滨定期会为毛主席检查身体,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饮食。王鹤滨经常与厨房的廖师傅沟通,确保毛主席每天的食物都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由于之前党内对于是否出兵朝鲜存在分歧,所以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并未做好打赢这场立国之战的准备。

11月份,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战役中击溃美军,毙敌两千余人,取得了朝鲜战争的开门红。捷报传到国内后,全国人民斗志昂扬。但毛主席清醒的认识到,虽说我军小胜一场,但依然不能轻视美军,尤其是后勤补给这方面,美军要远胜志愿军。

“不能让战士们在前线饿肚子。”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捐钱捐粮,齐心协力准备打赢这场战争。

多年之后,王鹤滨回忆:“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的餐桌变化最大。”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毛主席的主食基本上以精米、细面为主,考虑到毛主席钟爱红烧肉,廖师傅隔三差五就会给毛主席改善一下生活。

但是,云山战役之后,毛主席突然找到了王鹤滨:“去找点粗米粗面吧,以后我们就克服一下,把好粮食都送到朝鲜去。”

王鹤滨十分不解:“我们打倒了地主阶级,现在老百姓们都不吃粗米粗面了,您这是何必呢?”

“此一时彼一时嘛,让你去你就去,你不是总跟我说偶尔吃粗粮对身体好嘛?”

在毛主席的坚持下,王鹤滨只好去集市买回了一袋粗米,回来时无意间发现,毛主席院子里的那几盆菊花也不见了,于是询问缘由。

毛主席说:“朝鲜前线吃紧,我现在越来越忙,没时间打理它们了,以后吃不了‘菊花饭’喽。”

当王鹤滨把粗米搬进厨房时,廖师傅一脸茫然:“这是什么玩意?你就打算给主席吃这个?那我宁可不做这个饭。”后来毛主席亲自出面劝说,廖师傅才勉强将粗米下锅。

令王鹤滨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坚持吃了三年的粗粮,他的餐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红烧肉,所吃的菜基本上也都是山上挖的野菜,但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辣椒,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吃辣这个习惯伴随了毛主席的一生。

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全国百姓都勒紧了裤腰带,把省下的口粮支援前线。有了国内民众的鼎立支持,志愿军在朝鲜捷报频传,到了1952年,基本已经将美军赶回了“三八线”。

面对报纸上的消息,功德林里的那些国民党战犯难以置信,在他们眼里,美军是全世界最强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在一些积极分子的带动下,功德林竟然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炒面生产基地”,功德林生产的炒面在朝鲜战场备受好评。

经过朝鲜一战,这些战犯更加清楚了国军失败的原因。面对强大的美军,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就连毛主席都带头过起了苦日子,这才让全国上下充满了凝聚力。反观当年的国军,“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样的部队焉能不败?

1952年,王鹤滨陪同毛主席视察长江舰,毛主席问道:“现在海军的伙食标准如何啊?”

王鹤滨回答:“一块八。”

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这可不行,海军训练这么苦,才比我多两毛钱,这不合适。以后把我的伙食标准从一块六降低到一块二。”

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举行,毛主席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的伙食标准逐渐恢复到了战前。

结语

从参加革命的那天起,毛主席就谨记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当革命事业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与战士们共同面对苦难。

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期间,毛主席就提出了官兵一致原则,在长达二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毛主席以身作则,吃糙米,穿粗衣,在人民武装树立了良好作风。

即便革命已经胜利,毛主席依然没有忘记这一原则。自然灾害时,毛主席再次带头削减粮食定量,带领人民度过了难关。

如今的中国虽说早已摆脱贫穷,但毛主席留给干部们的精神食粮将会成为他们带领中国走向世界之巅的最大动力。

7 阅读:157

任我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