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摸着中国过河成世界工厂

谦谦君子用涉大江 2024-09-14 13:11:16

众所周知,建国后中国一穷二白,自行车叫洋车,火柴叫洋火。除了一些手工业品,连大部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制造不了。

国内的手工业从清朝到民国被西方大工业冲击了100多年,民族工业在艰难中曲折发展,却始终没有出头之日,稍微好一点的日常用品和大部分机器设备都得从西方进口。

想要进口用我们本国的人民币肯定不行,只能用国际通用的硬通货比如美元或是当时的德国马克或苏联的卢布。

怎么才能有外汇呢?当时又不怎么吸引外资只能把国内的好东西出口。一开始出口的是农产品和初级原材料,比如煤炭和原油,或者针织刺绣这类手工艺品。

一、开放需要国内国外的条件同时满足

2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为什么朱镕基总理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中国经济调整成了像东南亚一样的外向型经济。

当时的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分税制改革逼着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国企改革放弃了对很多行业的保护让他们面临外资的冲击,改组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让几千万职工下岗,大力推进入世谈判做出了不小的让步。

我们现在觉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稳赚不赔的但入世初期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希望更多的是恐慌。担心国内工业被西方彻底击垮,担心自己几十年辛辛苦苦建成的完整工业体系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01年入世时,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还没过去,开放带来的风险让大家心有余悸。我们现在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担忧,二十几年前中西方工业差距实在太大了。直到今天印度也不敢参加大型的自由贸易区唯恐自己脆弱的工业被别国摧毁。

各种体制弊病都在印度存在,既有大地主导致无法完成土地改革无法大规模征地,又有大量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顽固的抗拒开放,还有严苛的劳动法让企业承担高昂的用工成本,逼着大家只能开小作坊搞生产。

出口创汇搞外向型经济不是想搞就能搞的,首先得西方向你开放技术开放市场才可以,否则像伊朗朝鲜那样长期被封锁,想开放也开放不了。

即使西方愿意开放市场,例如像印度那样西方对他一直就很宽容,技术也愿意转让,高精尖的武器也愿意卖给他,但搞外向型经济要对本国的经济进行彻底的重组。

需要提升制造业的效率,还需要中央政府有能力摆平国内各行业的利益集团,因为开放初期这些受保护的行业肯定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好在我们中国赶上了西方对我们开放的时代,中央政府又有足够的权威完成了对内的国企改革和各行业的开放

二、本币信用不足,必须借助美元信用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一定要搞外向型经济呢?自己关起门来发展不行吗?历史告诉我们,肯定不行。

八九十年代虽然改革开放了但由于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段时间我国经济并不怎么依靠对外贸易,但会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反复交替出现。

道理很简单,当时全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就那么大,如果你大干快上大规模投资,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甚至连建三峡大坝时都有将近1/3的人大代表不赞成。他们担心三峡大坝这种大工程会改变全国的经济平衡,把通货膨胀给拉起来。

在八九十年代,虽然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快,但是全社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一直挥之不去。只要大规模投资扩大贷款规模,用不了多久通货膨胀就会上来。

当时中国经济的盘子实在太小了,投资一多通货膨胀立马就上来,而且当时也没有住房市场化改革,大家能花钱保值增值的渠道也不多。

那个时候大家经历了长期的贫困消费的欲望是很强的,我们都觉得西方人是超前消费挣得少花的多,但是大家根本就不知道60后70后父辈们花钱有多疯狂。

一个月收入有可能都不到100块钱,他们省吃俭用的攒起来就是为了买一台电视看,买一台收音机听。

八十年代经历文革之后可以说百废待兴,全国各行各业都面临蓬勃发展的态势,没有钱就去银行贷款,中央政府也面临巨大的建设压力,没有钱直接找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中央银行贷款。

央行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央行只能自己印钞交给中央政府,所以导致了八九十年代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

后来发现这种情况不行,因为靠中央银行不断增发货币去维持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去维持一些效率不高的建设项目,结果就是通货膨胀一直会下不来,然后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鉴于此,朱镕基被迫把经济改成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从此人民币的发行就开始绑定了美元。

当时的汇率接近一美元兑换八块钱人民币,也就是说只有赚到了一美元的顺差,中国人民银行才会增发八块钱人民币,买下这一块的美元作为官方储备。

没有美元进来就不会增发货币,通过和美元绑定的这种方式,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的通货膨胀开始被控制住了,因为美元是当时的硬通货,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买到各种物资。

有了美元才去发行人民币,那人民币就不算是凭空印出来的,而是有发行准备的,具体就是因为国内的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才能赚到美元,赚到了美元之后再增发人民币。

由于之前的生产效率已经提升了,物资已经极大丰富了,所以即使增发了人民币,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样就实现了良性循环。

随着01年入世我们的贸易顺差逐渐增加,而且资本项目的顺差也在增加,所谓资本项目主要指的就是外商直接来中国投资建厂。

既然外资多了,央行对应的增发的人民币就多了,这个时候怎么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呢?办法就是搞住房改革把大量的货币锁死在了房子上,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只要有了钱就去各种买买买,把市面上的商品价格给炒起来。

平心而论我们最近的20多年的出口导向再加上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

虽然它现在也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比如外贸的产能严重过剩和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有非常严重的贸易冲突。房价太高几乎绑架了国民经济,一旦房价泡沫破灭会给金融系统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

三、印度也想摸着中国过河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这20年如果不这么搞,我们可能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比印度好不了多少,相信大家没人愿意过印度那种生活。

如果印度当时抓住了这波机遇,果断的搞了改革,那现在世界工厂的地位有可能是印度,我们现在看起来印度搞改革阻力重重,比如没有经历过革命土地,被大地主所占有,国企效率低下,形成了行业的保护。

但是在20多年前,中国和印度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啊。换句话说,中国也不一定比印度强多少啊。印度当时搞改革的条件也不一定比中国差多少,所谓历史机遇就是如此,抓住了就是抓住了,抓不住后来也不会有了,即使印度下了决心,搞中国式的改革也不一定能够见到效果。

印度人民党也在学我党一样加强组织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组织,他的动员能力也是越来越强。印度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也在改革税制类似于当年的朱总理的分税制改革,也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积极努力的加入各种自贸区,努力的吸引外资。

改革效果明显不太好,越拖到最后,改革的阻力是越大的,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各种层面同时改革,那阻力会成倍的增加,所以看起来印度的崛起很大,但是改革的效果是微乎其微。

最近的印度的贸易逆差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导致印度只能靠出口粮食或出口人口去其他国家务工,靠侨民汇款才能支付进口的商品。

四、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有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在前,印度自然是有样学样。不管是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税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还是吸引外资,印度都是在学习中国。

现在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完全不一样,中国当时面临的是西方普遍拥抱全球化,觉得全球贸易对提升各国的福祉都有帮助,而且西方那时候占有优势,觉得即使让出了一些低端的制造业或让出部分中端制造业也不会对西方的工业构成威胁。

他们一直不相信中国经济会有质的提升,也不相信中国的制造业有一天会威胁他们本土的制造业,但现在的情况是欧美面对中国的竞争开始节节败退,除了少数领域还占据优势,在大部分的制造业都已经被中国占据完全的优势。

美国现在面临严峻的工业空心化,现在美国不是想在中国之外另立一套工业体系,而是促进制造业回归美国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甚至会从日韩从欧盟抢夺一部分中高端产业。

至于低端产业,估计也不愿意布局在印度,而是直接搬到北美,配置在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形成工业配套。

鉴于现在的国际形势,西方根本就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再次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只是把它作为牵制中国的手段。

即使西方想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使印度克服了重重阻力,实现了大范围征地,但基础设施建设欧美仍然是力不从心,因为他们这几十年基本上没有上马大型的基建项目。

把经验项目交给他们,有可能钱花了,活还没有干成,最后有可能这些基建项目的订单还会流到中国去,变相的又会增加中国的外需。

即使他们想把中低端产业转到印度去也不可能,因为现在大部分中低端产业是在中国的,没有中国的配合不可能把这些产业顺利的转到印度去。

就算是很多工厂是欧美投资的,但你进来容易,出去就没有那么容易。想把机器设备搬走,想把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撤走并没有那么容易,欧美已经没有年轻的工程师了也没有年轻的技术工人,这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都已经是中国人了。

五、印度只会占小便宜,而没有大智慧

如果印度没有和中国翻脸,中国为了拉拢印度,为了平衡和印度的贸易逆差,也会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印度去,也会帮助印度兴建基础设施。

正常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是需要大体平衡的,在中印贸易之间,印度长期是逆差,这肯定不可能持续。为了平衡中印之间的逆差,要么中国有意的采购一些印度的商品,但印度也没有太多东西能让中国买。

另外就是加大对印度的资本输出,比如说为印度提供贷款帮印度兴建基础设施,或者要求印度放开投资便利在印度投资办厂,这样虽然经常项目账户印度是逆差,但是资本项目账户印度从中国得到的是顺差,两个项目一加总印度就可能实现平衡。

在2020年之前,中印的关系实际上就朝向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已经到了资本输出阶段,也已经到了对外输出基建能力的阶段,因为本国的建筑公司本身是过剩。

从印度赚到的美元至少有一部分要流向印度,这样才能平衡让印度有更多的购买力日后购买更多的中国商品,两国之间本身就是有来有往,这样生意才能持久。中国的商品和机械设备比西方卖的更加便宜又好用,相当于帮助印度节省了宝贵的外汇,我们知道印度外汇一直是很缺乏,

按说如果这么发展下去,不用多说,再发展个十年,中印关系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边境的冲突也很有可能得到管控,甚至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边境的争端。

很可惜印度受了特朗普的挑唆,觉得和美国联手能够搞垮中国,逼迫制造业离开中国,让印度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只是他们的想法很好却低估了中国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没有让他们得逞反而让中印关系极度恶化。

国内在不断反思我们要不要帮助这些敌对国家去新建基础设施,不要去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被他们用作军事用途,增加他们在边境优势。

即使去印度投资,比如小米一开始虽然赚了钱,但这些钱根本就带不回中国,反而被印度有关部门以各种名义给罚没了。

对于这种不友好的国家,投资风险是如此之大,那我们就跟他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就行了,不要进行投资。

甚至对外贸易一些敏感的设备,我们也不能够卖给他,如果他非要买的话就高价从西方买就行了,宁可少赚点钱,也不给自己日后增加风险。

中印之间每年的贸易逆差有上千亿,20多年前,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也就1000亿美元,可见印度的逆差很大。

现在中印闹成这个样子,印度也没有办法再要求中国对它进行资本性投资,即使抵制中国货也没有用,后来发现根本替代不了,不从中国买就得高价从其他国家买,还有没有那么多的外汇。

至于印度经济长期失衡,他的购买力能持续多久,那就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只能说从印度人身上赚钱本身就不容易能赚一年是一年,有钱赚当然是好事,没钱赚证明印度的经济极为虚弱,西南少了一个劲敌更是好事。

印度这么多年发展不起来,不是没原因的,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大战略,如果我们是印度,一定是两边下注或者是如果下注了就要100%的投入,就像当年替苏联出兵朝鲜打的特别漂亮赢得了苏联尊重拿到了157个工程援助。

印度既不能彻底倒向欧美,让欧美不计代价的扶持,也没有能力在两边骑墙,从两边拿好处,后果就是中国只从他身上赚钱不去投资他,欧美只忽悠他同样也不去他投资,让印度的工业化之路仍然是遥遥无期。

0 阅读:0
谦谦君子用涉大江

谦谦君子用涉大江

资深职业教育培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