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平台可以让出价格空间、可以牺牲局部利益,但诚如本文开头所言,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用户”,更好的则是用户的规模增长和年轻化能够同步前进,前者是维持市场地位的唯一保障,后者意味着更大的增量空间。
——笔者按
01不挨骂的618一位阿里的老朋友告诉我一个细节,他说:“今年618我最突出的感觉,就是阿里不挨骂了……以前的618,还没有到正日子,网上的骂声就已经铺天盖地了,骂预售、骂优惠计算公式,还有人干脆说我们是先提价再打折……但这些声音好像今年都消失了。”
从表面来看,天猫618“不挨骂”的主要原因,就是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惠及用户的策略,包括取消预售,打通淘宝和天猫的满减优惠,把折扣活动变得简单和更直接,以及升级88会员的权益推出无限次运费险,让付尾款和优惠计算问题彻底解决了。
但这一切仅仅是表象,它的内涵是,淘宝天猫全面践行“用户为先”战略,带动品牌成交增长的这个承诺,到位了。
问题在于,这些问题是今天才存在的吗?是这届的淘天负责人特别的聪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细节问题吗?以前的阿里就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吗?
显然不是,所以带来这些变化的,不是淘天更敏感了,只是变革的决心更坚决了。只有更坚定的决心,才能带来彻底的变化。
复杂的优惠计算公式、错综复杂的预售制度……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的。
从“体面”的角度,预售制度的蓄水池机制,显然能够从数据上带来更高的6.18当日成交总额,这很好看,也是阿里和主要对手PK的一个关键点。
从“价值”的角度,不止一个淘天的商家对笔者谈及,如果单纯从商家经营的角度,预售制度显然更利好卖家,因为这代表着更有计划性、可预测的销量,以及更低的库存,这对商家来说,意味着生意的更可控。
这些内在的原因,决定了618的问题或者叫“特色”,一直都存在,但从来难治愈。
而这一届,这些看似很难被推倒的机制,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有人甚至开玩笑的说,这些特色没有了,感觉6.18的仪式感都没有了。
但它的背后,是这一届的决策者更强烈、更坚决的要把“回归用户”落到实处。
而在这个结果出炉以前,行业里一直很有市场的一种观点是——所有电商内卷的终极PK,就是卷价格;所有电商的演化路径,都是最后极致低价化。
事实上,如果真的是这样一个结果,反而是电商行业的悲哀。
但幸好不是。
京东也好、淘天也罢,的确都拿出了价格上的坚决动作,比如百亿补贴,比如引入更便宜的供应链产能和更多的白牌商品。
但如果你把这些策略看作是“所有的电商企业的终点都是拼多多”,那就大错特错了。
百亿补贴、1件9.9包邮、仅退款……这些策略固然很相似,也都是优质的策略。但就各家企业不同的生态来看,表层策略近似,但不能说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换言之,这只是淘天也好、京东也罢的一种策略,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住下限——也就是不让自己的用户因为在低价格带上的竞争力不如人而流失。
电商的一种惯性思维是按照城乡和收入来划分人群,但现在不同平台的用户实际上重合度很高,我们看到每个用户的消费需求都是综合的,能省则省能花则花,买海蓝之谜的人可能同时也会买一百块的T恤和三块的垃圾袋,并希望三个都便宜。
像淘宝这样的综合电商,就更加不能有价格短板。
教员说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对于阿里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大盘的人群不流出,人在,机会就在。
这也是亟需变革的阿里,需要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决策力、组织力,而我们比较欣慰的事,他们做到了。
而结果,也是超出预期的——截至6月18日24点,88VIP新增会员人数同比增长65%,会员规模创历史新高;品牌会员新增人数也超过9000万!
这说明不但618的策略是奏效的,更说明“回归用户”没有变成一句空话。
这也使得,阿里仍然大有可为。
02技术降本很多人把技术降本和算法降本混为一谈。
算法降本是术的层面,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不对称优势——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没有算法能力。换言之,商家、消费者是算不过平台的,只能相对被动的接受平台认为的“最优”。虽然平台会宣称,这种“最优”是基于多方利益平衡的前提下的最优,但商家和消费者未必会这么认为。
简单说,“算法降本”是把“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用技术无限放大的结果,只不过这里的卖家可能不仅是指商家,更指平台。
但真正能够持续制胜的是技术降本,特别是AI技术革命性的降临,使得传统的电商全链路有非常多的环节都有优化空间。到了这一步,“降本”反而只是一个开始了,真正能带来的是整个生意逻辑的变化。
而对于阿里来说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优势,那就是阿里本身就是国内大模型最大的玩家之一,阿里4月底开源的1100亿参数模型Qwen1.5-110B,已经在多个基准测评中超越Meta的Llama-3-70B,不久发布的通义千问2.5版本在权威基准OpenCompass上得分追平GPT-4 Turbo,这是很大的优势。
例如,本届618,阿里云首次推出5亿算力补贴,为企业提供更为普惠的成本支持。仅仅就“算力补贴”这个概念,就说明了阿里的AI能力和营销的融合度,以及下放这种能力的积极性。
前面说了,商家算不过平台,这几乎是常识。但阿里的做法不是继续强化平台侧的优势,而是通过算力下放和工具赋能,让商家能够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接受AI这种新能力。
阿里妈妈推出的“营销托管”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改变了“数字营销就是要从商家身上尽可能多的赚钱”的传统刻板认知,让商家也能够享受到技术平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商家与平台的协同,也削弱了一些博弈。
例如,我们前面谈到,商家之所以喜欢预售制,就是因为预售制可以较好的帮助商家做好供应链管理,对可能的销量有较准确的评估,避免备货不足或者库存过剩。
今年,阿里取消了预售制,但对于商家做好供应链管理预期的诉求,阿里没有不闻不问——阿里旗下的阿里妈妈,提出了一个叫做“营销托管”的概念。
AI时代,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的就是根据数据进行供应链预测、用户焦点洞察和营销效果预测等,但这种能力以往很难下放给商家。
而“营销托管”的主要升级,就是增加了对流量推广及成效预估的两方面能力,同时让商家可以用极为简便的方式用到这种能力。
简言之,参加营销托管的商品,平台可以基于大数据模型,对报名活动的商品进行销量解析及周期性成交精准预估,让成交更具确定性。
而且,这个产品,还打通了付费和自然流量场域,不仅货找人更精准,还能为商品同步全域种草。
更重要的是,商家如果想参与该计划,设置过程也是一键式操作,只需填写营销周期、费率等信息后提交,大模型自动全网开跑。
仅仅这一项,该产品目前就已有超过40万商家、近千万商品报名参与。
破圈和爆品,是单一赛道玩家特别是细分领域商家,最为关心的两个词。但事实上,随着sku的不断增加,破圈越来越难了。
供过于求时代,且不要说破圈,就是普通的成交也不容易。根据第三方的数据显示,用户和品牌之间的触达要达到15-20次,才可能促成一单成交。
在传统电商时代,商家只能通过购买优质资源位和增加投放来实现触达增加,效果上去了,但费用也上去了。
特别是细分赛道品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经营痛点就是客群相对单一。比如母婴品牌,用户有70%都是90后年轻妈妈,而这个群体是被种草最多的,已经近乎于“麻木”。因此,一个品牌想要实现新的生意突破,就必须拓宽人群推广场景,以触达更多的机会人群。
而在今年,依托阿里的LMA大模型技术,达摩盘在618新上线了“TA人群解决方案”和15大“618最系列人群”,这两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概念很简单——通过AI的数据挖掘,找到潜藏在表层数据深处的人与人、人与品牌的深层次关系,从而起到一个“雷达”的作用,进而,帮助商家探测更多的机会、人群、市场,最终体现为在大促期间更精准触达最相关、最有转化可能的消费者。
在很多企业还在为大模型能力找应用、找落点的时候,依靠强大的、复杂的、多位的电商链路,阿里的大模型能力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渗透和专精。
而这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意变得好做了。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截至6月18日24点,365个品牌在天猫618成交破亿,超36000个品牌成交翻倍。其中新势力商家在今年迎来现象级爆发,576个创立3年内的新品牌拿下趋势品类第一名。
精彩的翻身仗背后,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变革决断和技术赋能。
03人也变了大部分人都很难想到,在日益严峻的承压形势下,阿里能够如此快捷的让GMV重新回到双位数的增长区间。这种变化是得益于阿里管理团队理念的变化。
某种程度上说,阿里在管理者的要求上,已经从“原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为了“原生于AI时代”,后者对于智能时代有更好的直觉。
在一封全员信里,吴泳铭曾特意写到:“我们会坚决实行团队年轻化,要让年轻主力管理者刷新业务管理团队,创造让更多年轻的阿里人成为阿里的核心力量的机制和文化环境。”
现在看来,这种变化不但得到了实现,而且从效果来看,2024财年Q4财报显示,阿里六大业务板块中,除大文娱集团外,其他五大业务集团收入都呈增长态势,从这个角度看,80后甚至是部分90后,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岗位感觉。
而且,不止是淘天集团的GMV,连带着订单量和88VIP都实现了同比双位数的增长,加上一直能打的国际化业务,和目前国内尚无人可以撼动的阿里云的公有云、模型即服务等AI相关收入,都给业绩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不久前,准确的说是今年3月,淘宝+天猫的GMV同比增长14%,超过了拼多多的13%,淘宝的MAU也涨了10%,重回行业第一。
如今中国的电商业务,已经进入了五强并进的新存量博弈时代。在这个时代,阿里仍有大量的存量优势、技术优势,但总体来说,各个平台都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竞争力和生态优势,绝对的碾压已经不会再出现,错位的竞争更加重要。
产品经济主要是卖产品,但这个比较容易红海化,内卷;所以,就延展出了服务经济,这里强调的是由产品带来的服务的升级更重要,这就已经进入了蓝海;但蓝海还不是终极,所以有人提出了黑海战略。
黑海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从蓝海往下做深做透,往下扎根。一个海面的表面是蓝的,往下走不就变成黑的了吗?
所以,未来的决胜之战,一定是做深用户,做精市场,包括围绕着用户的特定场景来持续构建小生态,把差异化优势发展到极致。
而在这种模式的战争中,年轻的管理团队不断自驱的追求,才是最核心的制胜要素,不得不说,阿里越来越找到了这条路上的感觉。
今年界京东淘宝其实都还可以,没搞那么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