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20日,下午,正在姜庄(现鹤壁市淇县西岗镇姜庄村)游击区搞土改的淇县三区书记郝喜庆,刚从群众院内出来,便听到村口有人突然喊道:
“黑兵(还乡团的另称)们进村儿了!”
郝喜庆向村口望去,登时心下一沉,只见几十名还乡团分子,正端着长枪闯进了西村口,并在村口处迅速开始设卡布防起来。看这个架势,十有八九,整个姜庄村之外,都已被对方给围住了。此时自己想要脱身离去,已然是不可能的了。
这些还乡团分子们是从大车村据点那边来的,对方收到消息说有八路军(解放前,敌人和群众们,大多还习惯以八路军称呼地下党)在姜庄搞土改,便迅速纠结队伍,跑过来、围村抓人。
当时,在姜庄村搞土改工作的地下党,只有郝喜庆一个人,眼见敌人围了村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找人,身处村内的郝喜庆顿时犯了难。
就这么大个村儿,现下到哪儿去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身呢?
在当时,各村进行土改,如火如荼,当时斗争的口号是:“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贫下中农各个欢天喜地,但地主和富农们的情绪可就非常消极了,部分地主恶霸们更是对此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前些日子,高家村就有一个地主恶霸因反对土改,被镇压了。
因此,入村的还乡团们,眼下将搜查的重点集中在了贫下中农的家中,对方踹门进屋之后,便开始翻箱倒柜,每个地窖盖都要翻开、下人进去查看,就连屋内的土墙都要敲三敲,以此查看是否有人藏在其中。
这种情况之下,自然是不能躲在这些拥护革命的群众屋内去了。
怎么办?彷徨无措的郝喜庆,沿着村内的土路行进了片刻,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的身影。
姜全友!
此人是姜庄村村内的一个富农,此次土改,也波及到了他家的利益,其部分多余的土地,按照政策被分出去了一些。
与其他富农、地主不同的是,这个姜全友对党给大伙儿公布的政策,倒没太多抵触,看样子倒是个可以争取的对象。
当时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村内的路面上,已经开始有还乡团分子组队巡逻,看样子,不久便会来到郝喜庆所在之处,情势已经容不得他再多想了。
必须赶紧下决断,心下一横的郝喜庆随即转身,快步来到了姜全友的门前,正在门口张望的姜全友看到郝喜庆往自己这边走过来,也是吓了一大跳。
“郝书记,村里面太危险了,你咋不赶紧逃跑哩,怎么还敢留在村儿里面?”
“跑不出去了,我要在你家躲一躲,”郝喜庆摆了摆手,示意对方小声些,看着姜全友一副犹豫的样子,他随后加重了语气,以帮对方下定决心,“有我在,也有你全家在,如果这次你告密走了风,就由你全家负责!”
姜全友一听,心下砰砰直跳,他抹了把额头上的冷汗,心里暗自忖度着,这南面、北面他都惹不起,但八路军那边,信誉一向比较好,说话还是算数的,还乡团这边可就差了许多,搜出人来 顺便向自己这边讹俩钱,抓过去骨头里榨油,敲诈一番也都属于这帮人的正常操作……
稍一比较,姜全友便立即做了决断,他将心一横,随即领着郝喜庆来到了屋内,然后让对方爬上他家堂屋两架梁搭着的木板之上,帮着郝喜庆躲藏了起来。
“郝书记,你可千万别吭声,外面的人由我来应付。”姜全友看了眼上面的郝喜庆,交代了一声,然后便匆匆向院门口走去。
屋内,一片寂静,阳光透过窗楣射入屋中,光影斑驳之间,尘糜在光线当中上下起伏交错、浮动。
俯身在梁上的郝喜庆,悄悄摸出了手榴弹,然后将手榴弹保险盖打开,拉出线,眼睛紧盯着屋门的方向,心里紧张地思忖着:
“待会儿,如果敌人没搜到自己,算是万幸,如果被搜出来,就和敌人拼命,打死他一个够本,打死他两个赚一个……”
正当郝喜庆为自己打气的时候,门外有了动静。
“砰砰砰”,院门被擂得山响,外面有人扯着喉咙喊着,“快开门,快开门!”
守在院门后面的姜全友赶紧打开了院门,只听见外面的还乡团恶声恶气地吼骂着:
“你家藏有共军,不交出来,就用铡刀铡了你!”
姜全友明知道这帮人是瞎咋呼吓人,便登时装作生气,把院门猛地一甩,发牢骚道:
“八路军过来,说俺是老财,要斗俺哩,还说要打死俺!高家村的高士胜(地主恶霸)不就是被他们打死的嘛。你们现在过来,又说俺窝藏八路军,要用铡刀铡死俺,我就问问你们,你们见过哪个地主老财会藏八路军?”姜全友越说越激动,索性往地上一蹲,有意无意地阻在院门口,“反正都是死路一条,你们看着办吧!”
姜全友这么一说,倒把门外的这群还乡团分子们给说懵了,对方看了看他家的条件,以为他确实是地主老财,那自然不可能会窝藏八路军,随后这群人便面面相觑,不由地退后了两步。
一名头目模样的人,站在院门口向内望了两眼,也没进去,随即摆了摆手,没好气地吼了嗓子:
“走,查下一户。”
围在门口的还乡团分子们,“呼啦”一声,全都撤走了。
当天下午,敌人在村内翻了个底儿朝天,闹得鸡飞狗跳,却始终没有任何结果,最终只得悻悻离去。
天黑之后,确认敌人已经离村,郝喜庆这才离开了姜庄村,安然返回了区中。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59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淇县文史资料》,赵人树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