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在天上,决死报国之时。南京政府的陆军,在张治中的指挥下,于8月14号下午3点整,也发起了全线的进攻。
张治中命令,王敬久的第87师主攻杨树浦,然后推进到沪江大学,公大纱厂,海军俱乐部,海军操场。孙元良的第88师主攻虹口,一是向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一线推进。不久。钟松独立第二十旅,还有两个炮兵团也加入了战斗。
如果有一些读者不是很明白,可以翻看一下前面的文章,这些军队是怎么来的?
一时间整个上海市区,天上枪声密集,地上炮火连天。
其实从8月12日开始,中国军队陆续抵达上海,一直到8月23日,日本增援部队登陆。上海会战的初期,还是颇有看头的,谁胜谁负,还是一个未知数。
开战之前,有了虹桥事件之后,中日之间的关系就剑拔弩张,双方开始斗智斗勇。事件发生之后,南京政府想先发制人,而日本那边的外弛内紧,等待救援。
在双方交火的前一天,中国军队就把所有的连营一级的干部,全部派出去,化装侦查。到8月14日全面开战之后,复杂多变的街道战,远比正面阵地有意思的多!一时间,不仅上海的街道上,甚至连居民居住的房屋之上,也被架上了梯子,市民坐在院子的天井中,一抬头就能看见中国士兵穿越房顶,向日本据点推进。
上海会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当时上海是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在这里有很多的租界地,街区复杂,居民众多,欧美人也众多。中日双方在交战之后,一方面打得非常激烈,另一方面也要小心翼翼的。万一双方战斗牵扯到了欧美人,一不小心就可能闹出一个国际事件。
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尽管当时没有什么电视直播,但是中日双方的上海街道站,实际上已经向上海所有居民进行现场直播了。在租界的小洋楼中,西方的人,或者是有条件的上海人,坐在阳台之上,一边翻阅着介绍战况的报纸,一边眺望着不远处中日士兵厮杀的场面。
电影《八佰》中,所描述的情景是真实存在的。
上海大战役一开始,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陈诚。熟悉抗日历史的人都知道,陈诚这个人在国民党内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一次,他的出现,也从侧面决定了上海之战的走向。
当时蒋介石单独召见了陈晨,想让他出去考察一下战事:一个是华北,一个是上海。陈程最终选择了上海。从上海回来之后,陈诚就告诉蒋介石:华北事变的扩大是肯定的了,按照日本当时的实力,应该很快在华北得势。后期的行动很简单,要么是从山西经汉中直捣四川,要么顺着平汉线直奔武汉。
这两条路线,蒋介石早已经想到并作出了安排。为了防止日本进入四川,蒋介石将卫立煌派到山西协助阎锡山。对于第2条路线,蒋介石认为有刘峙,在那里等着,完全可以与日本周旋一段时间。
若日军直接拿下武汉,他就掌握了华中地区,向西可以窥视是四川的大后方,向东可以捕捉中国军队的主力,可以完成他们速战速决的目的。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果1937年日本就拿下了武汉,无论是华东的工业命脉,还是南京政权,都根本无法完成向大后方迁移。
是陈诚就向蒋介石建议:在上海进行一场大会战,将日本主力从华北吸引过来。
就这个建议,在很多天之前,蒋百里就提出过,当时蒋介石没有在意。现在陈诚再一次提出,蒋介石就不得不考虑了。
陈诚认为:将日军的进攻路线,由北向南改变为由东向西,但对中国非常有利。华东地区水泽的密集,不利于日军向华中腹地快速推进,可以为大部分的电视,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的内迁争取时间,保证持久战略的实施。
南京政府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又是武汉,又是华北,当时的日本人是怎么考虑的呢?是否也如此复杂呢?历史就是这么的,让人惊叹,当时日本人的想法,反而简单得让人不可思议。
错字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