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兄弟连足迹之一:法国诺曼底

星姐说车 2024-07-23 14:05:16

电视剧《兄弟连》,曾于2003年在我国播出,虽然已过数载,至今记忆犹新。它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一是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二是战争实在残酷,普通人恐怕很难承受。2024年5月,我驾车从法国到奥地利,把兄弟连的参战经历,基本完整地回顾了一遍。回到北京后,写出游记5篇,您现在看到的是第1篇,内容是诺曼底登陆。

  游记内容开始之前,先跟您聊聊背景、线路和车辆。

  背景知识之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国虽然没像一战那样派人到欧洲参与,可在二战期间,中国军队是盟军的一部分。正因与世界主流站在了一起,不仅在1943年废除了历史上的那些不平等条约,还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背景知识之二:《兄弟连》所讲述的,都是真事儿。

  这个连队的番号是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1942年7月组建于美国佐治亚州,在托科阿营地等处,训练到1943年9月,乘船前往英国,继续训练到1944年6月参战,先后经历过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突出部战役、阿尔萨斯战斗,二战结束时被派往希特勒的大本营,执行占领任务,最后在1945年11月撤销。

  战后,他们依然保持着友谊,不断聚会。在1988年的聚会中,通俗历史作家斯蒂芬·E.安布罗斯进行了采访,由此结识老连长理查德·迪克·温特斯。温特斯看到安布罗斯擅长写传记,便建议他把E连的经历写成书。安布罗斯根据老兵们的回忆,把书写出来后,感于E连战士之间的友情,遂将书名定为《兄弟连》。

  再往后,一位老兵将这本书送给刚刚拍出《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俩人读后很受感动,于是将小说《兄弟连》,拍成10集电视连续剧《兄弟连》。

  我并非铁杆军迷。当年看了电视剧,虽然印象很深,但也不过如此,并未深究。也许是因为最近不断有人提到战争,才让我又将它想起。这回不仅重温电视剧,还把原著及温特斯的回忆录《亲历兄弟连》,都买回家,仔细读了好几遍。

  纸质书的好处,在于翻阅便利,还能一边儿读一边儿想,不像视频那样单向灌输。

  这两本书,与我从小接触到的战争描述不太一样,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具体到个人的喜怒哀乐。虽然我与《兄弟连》之间,在时间、地点、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但还是产生了共鸣——战争充满残酷与血腥。

  温特斯亲身经历过,深知其中滋味。当投降的德军跟他说,应当联合起来消灭俄军时,他回答:“我只想退役回家。”

  这句话让我很感慨。以前我心目中的战斗英雄,都是高大上,不可能说出这种话。可仔细一想,恐怕这才是最为真实的。因为战争一点儿都不好玩,它如同炼狱。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意味着灾难降临,即使没上战场,也得承受自由受限、物资短缺、货币贬值、治安下降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一辈子的资产,瞬间化为乌有的悲剧。所以,只要不是抵抗侵略,就应该拒绝战争、远离战争,千万别像一战前夕的法国民众那样,盲目自信,充满乐观,渴望战争。

  线路——基本沿着兄弟连的足迹。

  了解历史,是为了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在诺曼底登陆80周年来临之际,到现场走一走,重温一下这段历史,我认为挺有意义。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旅行计划,从诺曼底开始,沿着兄弟连的足迹,途经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最终走到奥地利的滨湖采尔——兄弟连画上句号的地方。

  车辆——在瑞士租了一辆福特翼虎。

  我是租车自驾。这条路线,最省时间的法子是法国租车,奥地利还车,可异地还车比较贵,于是决定走环线。结合北京出发的航班情况,我选择以瑞士为起止点。如此选择,是为了扩大战果,走完兄弟连足迹之后,捎带手还能寻访另外两部电影的取景地。这部分内容,日后我会单独写出。

  这次租的是福特翼虎,它属于紧凑型SUV,曾在2013年进入我国,在长安福特国产,2020年左右停了,被锐际取代。我租的这辆,是混动四驱版,款式比较新。

  内饰部分,虽然没有国内流行的大天窗、皮座椅、超大液晶屏和隐藏门把手,但在功能方面,一应俱全,比如前后雷达、倒车影像、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前后碰撞预警、车侧预警、并线辅助、卫星导航、语音操作,等等。尤其令我感到满意的是,所有操作均备有实体键,用起来特别便捷、特别顺手。不像这几年在国内试驾经常遇到的那样——为省钱,把许多操作集成到液晶屏里,从而带来麻烦。

  更让我满意的,是它的性能。

  1,混合动力很省油——起步全靠电,即使急加速,也是待起步后才启动内燃机。市区拥堵时的走走停停,百分百电动。通过加油得知,全程平均油耗5.3升/百公里,一箱油能跑八九百公里(如果像参加节油比赛那样驾驶,估计至少也得在1200公里往上)。

  2,加速相当敏捷,感觉特痛快——欧美国家在多数情况下,起步速度都很快,小排量车如果想跟上车流,必须踩地板油,而这辆车轻轻松松,就能在车流里拔得头筹,而且,平顺性很棒。

  3,底盘质感非常出色——在欧美国家,只要出了市区,甭管高速路还是普通路,极少见到慢车,差不多都是顶着上限再超一点儿,比如限速120,大家就都开130;在奥地利最夸张,限速70的双向单车道公路,车流的时速,居然也保持在12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翼虎动力与底盘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远的不说,最近2年,我在国外租的车里,它是最棒的。底盘非常出色,既舒服又平稳。在德国不限速的路段,我以180的时速,跑了好长一段,真爽、真开心。

  国内车这几年的主流,已经变为智能网联,可汽车的核心价值是底盘,包括方向、悬架等,这才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在我看来,如果必须舍其一的话,我宁肯不要互联网,也得选辆底盘好的车,因为我买的是车,不是带轱辘的手机。

  兄弟连首次参战——诺曼底。

  1944年6月6日,盟军从英国出发,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当时,登陆地分为5处,连绵60多公里,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在宝剑海滩、朱诺海滩和黄金海滩登陆,美国军队在奥马哈海滩和尤他海滩登陆。

  兄弟连所在的101空降师,在登陆前夕,空投到尤他海滩的纵深地带,任务是为登陆部队扫清障碍。

  由于防空火力的干扰,他们中的多数,都没能在预定地点降落,而是跳了个七零八落,落地后只好各自为战。其中,身为排长的中尉温特斯,降落在圣母教堂附近(Ste.Mere-Eglise),随后与数位战友,徒步赶往预定地点:圣玛丽德蒙(Ste.Marie-du-Mont)。

  按照历史顺序,我首先来到圣母教堂,这是座小镇,地图上标着的中文地名叫圣梅尔埃格利斯。它在预定降落地点——圣玛丽德蒙的西北方向,直线距离7.2公里。

  我一直没闹明白小说《兄弟连》为啥把这座小镇叫圣母教堂,不过,镇里确实有座天主教堂,同时还有座博物馆(Airborne Museum),内容是美国空降兵,里面还有架空降兵乘坐的C-47运输机。

  整个诺曼底,博物馆特多,除了这座专门讲述空降兵的博物馆,在犹他海滩、死人角、奥马哈海滩,以及黄金海滩附近的Arromanches等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卡昂西边26公里处的巴约(Bayeux),还有一座看上去更专业的诺曼底战役博物馆(Museum of the Battle of Normandy),值得看。

  按照温特斯走的路,我离开圣母教堂,沿着寂静的公路,驾车前往圣玛丽德蒙。

  早上7点,当温特斯等人走到格朗西蒙附近——这是个小村子,距圣玛丽德蒙大概还有3公里左右——营部发布命令,让兄弟连攻击德军炮兵阵地。

  此时,兄弟连只有11个人,连长下落不明。温特斯接到命令,立即率领大家,前往德军炮兵阵地。阵地距离他们很近,属于布雷库尔庄园(Brecourt Manoir)。当我驾车来到这里时,庄园的人告诉我,炮兵阵地遗址在庄园房屋的东北方向,大概400米。

  往前400米,是个十字路口,路口西侧,有一座碑和一座石头垒砌的台,它们的身后是一大片草坪,当年,德军炮兵阵地就在这片草坪上。

  碑上的白色“啸鹰”十分醒目,大老远就能一下认出,那是101空降师的标志。

  德军炮兵阵地共有4门105毫米加农炮,其中3门在路口西侧的草地上,1门在路口东侧的草地上。温特斯等人,凭借2年来所受的良好训练,配合默契,战法娴熟,射击精准,动作迅捷,从3个方向同时进攻,仅用不足20秒,就夺取了第1门炮。紧接着,又拿下第2门和第3门炮,并用TNT炸药将其摧毁,还缴获了德军地图与作战文件。

  此时,D连的斯皮尔斯带兵赶到,他们将第4门炮拿下。此战,美军大获全胜。

  这是兄弟连的首战,仅以一个班的兵力,消灭了德军一个50人的排,因而被誉为是教科书级别的战斗。为此,兄弟连的代价是2人阵亡,4人受伤。

  事后得知,连长米汉中尉等人搭乘的飞机坠机,全部遇难。温特斯中尉从此成为兄弟连的指挥官。炮兵阵地遗址的纪念碑上,刻着诺曼底行动中阵亡人员的名字,第5位是米汉中尉,他是兄弟连第2任连长,由于在职时间很短,兄弟连里有关他的故事比较少。

  兄弟连总共存在了3年,出现过3位出色的连长:第1任索贝尔、第3任温特斯、第6任斯皮尔斯。其中温特斯被誉为连队的灵魂,最受大家欢迎,以至于他们把兄弟连称为温特斯连。

  在圣玛丽德蒙通往犹他海滩的路上,人们为温特斯做了一尊塑像。2011年温特斯去世后,又把他的头像,加在塑像的底座上。

  攻击炮兵阵地是上午的事儿。下午,美军在布雷库尔庄园一带,继续与德军作战,并在下午4点将整个地区控制住。黄昏时,德军撤离圣玛丽德蒙,兄弟连所在的2营进入镇内。

  圣玛丽德蒙镇的中间位置是教堂,四周是古朴的建筑。电视剧《兄弟连》里,有个大家围坐在一起的镜头,与下图左侧那个立像的底座,非常相似。

  下图源自小说《兄弟连》,它是登陆日的次日——6月7日,兄弟连的几位战士,在镇内拍的。身后的房屋,与今天所见,基本相同。

  登陆日当晚,兄弟连驻扎在圣玛丽德蒙附近的库洛维尔(Culoville),这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6月7日,前往东侧不远处的维尔维尔(Viervlle)。6月8日,1营进攻圣古姆德蒙期间,2营作为预备队,休整。

  这儿附近,还有座很小的村子Angoville au Plain,村里有座教堂,兄弟连貌似也曾驻扎过。教堂旁边有座纪念碑,记录着101空降师2位医疗兵救死扶伤、包括对德军伤兵一视同仁的故事,教堂里有他俩的照片。

  教堂彩绘玻璃上,刻画着101空降师解放诺曼底,让这一地区重获自由的事迹。

  几天之后,到了6月12日,兄弟连再次投入战斗——进攻南侧10公里处的卡朗唐。卡朗唐是个人口较多的镇,从犹他海滩和奥马哈海滩登陆的美军,需要在此会合,然后才能继续南下。

  如同攻击炮兵阵地,兄弟连又一次以迅速和勇猛,干脆利索地完成了任务。101师按计划拿下卡朗唐。下图是我在镇内的历史介绍牌上拍的,美军正在镇内广场上列队庆祝。

  如今镇内广场上的情形,与二战时期近乎完全一致。比如,上图老照片里的那座雕像,至今仍在。

  老照片左侧的拱廊建筑,也保持着原状。

  镇内镇外,许多地方都是法国与美国的国旗,并肩飘扬。据说,这是为了表达感谢。毕竟,众多美国年轻人跨过大西洋,在欧洲流血牺牲,受到援助的法国,理应感谢。

  打下卡朗唐后,兄弟连在镇外展开防御,防止德军反攻。坚守到6月29日换防,前往犹它海滩北侧的野战营地休整。此时,温特斯晋升上尉,并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

  7月10日,兄弟连在尤他海滩登船,返回英国。6月6日出征时,兄弟连是139人,7月10日返回时,还剩下74人。

  许多年轻的生命,都终止在1944年6月6日。在奥马哈海滩附近的高地上,有座美军公墓,安葬着9000多名军人。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就是在这儿拍的。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阵亡2.9万人。在公墓中,所有军人的墓碑都一样,上面刻着姓名﹑所属部队、出生地和阵亡日期。

  前面曾提到的巴约(Bayeux),也有一座很庞大的墓地,同样安葬着二战中牺牲的军人们。

  据我看到的一个资料,诺曼底德军阵亡2万余人(也有资料说伤亡7.3万人),他们被安葬在德军公墓(Cimetière militaire allemand de La Cambe),位于奥马哈海滩南侧8公里处,紧靠N13高速公路。

  我在法国旅行时,看到过好几次德军公墓,比如下图中的这座,位于圣马洛附近——每座公墓都保护的很好。

  从墓碑得知,这位士兵,19岁就死在了战场上。

  这些,让我再次想起法国的一段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估计是美化战争的电影看多了,人们兴高采烈,将战争视为提升国力、建功立业的机会,纷纷报名参军。等到真的上了战场,傻眼了,吓得痛哭流涕、屁滚尿流,想方设法赶紧回家。

  与本文有关的电视剧《兄弟连》剧情简介转载:

  第2集:诺曼底登陆日。

  1944年6月6日是盟军进攻法国的首日,数千名空降部队的士兵乘坐飞机横越英吉利海峡。在强烈炮火攻击下,所有士兵都没有降落到预定地点,而且在跳伞过程中,有人失去了武器或补给品。温特斯中尉集合起落单的士兵,出发寻找E连的其它弟兄。接着,温特斯受命领军进攻德军炮火点,任务圆满成功,为登陆行动扫除了炮火威胁,但温特斯失去了他的第一名弟兄。

  第3集:卡朗唐。

  登陆日之后,E连奉命进攻卡朗唐,虽然获得成功,但也失去了数名兄弟,而且,布利斯等士兵产生了对战争难以适应的现象。最终,他们在诺曼底作战36天,返回英国。

  下篇游记:寻访兄弟连足迹之二:荷兰篇。

  1944年7-9月,兄弟连在英国休整。到了9月17日,他们再次出征,这次是配合英军,空投荷兰,参与市场花园行动。我将英国省略,从诺曼底,直奔荷兰的艾恩德霍芬,继续沿着兄弟连的足迹行走。

0 阅读:1

星姐说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