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开学之初,一则“上海最繁华地段一所小学,今年只招到17个一年级学生”的消息刷屏网络,令人唏嘘。
继大部分幼儿园关停、妇产科没活儿干之后,接下来又是小学闹危机。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是见证了乡村小学从兴起走向消失的。
从虎眼老家来讲,80 年代初,一所村小,一个班都有50—60 人,一张桌子坐3个人,桌子中间要划“三八线”,挤得人喘不过气。
90年代,村小走向消失,合并到乡镇,一个年级有好几个班。
到现在,要大一点的乡镇才有小学了。
农村小学走向消失,最初是城市化的选择,现在是低生育率惹的祸,并逐渐波及到城里,连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难以幸免。
70、80年代的父母,千件事万件事,生娃才是最大事,顶着各种压力,冒着各种风险,吃糠咽菜、东躲西藏,都要多生一个娃,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巨大的人口红利。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咋回事,条件好了,越来越不想结婚生育了。拿2023年来说,全国只有902万个新生儿,创75年以来新低。
902万个新生儿,估计还不如高峰时期一个省实际出生的儿童多,妇产科哪里还有生意可做?
连妇产科医生都改行和失业了,幼儿园还能幸免?
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人数为4092.98万,相比2022年减少了534.55万人,降幅达11.6%。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7.44万所,比2022年减少1.48万所。
一年减少1.48万所!2023年,全国平均每天关闭40家幼儿园。
前几年,绵阳城区一条街都有好几所幼儿园,现在恐怕只有两种幼儿园存在了:
一是办得好的公立幼儿园,二是既有品牌效应又有高性价比的私立幼儿园。
所谓的贵族化高收费幼儿园和办得很水的草台子幼儿园日渐去无踪。
即便还暂时办起的,生源也大幅减少。生源减少的连锁反应就是教职工收入降低,办园质量下滑,越办越没兴趣,很快就会关门了事。
前几天,绵阳经开区松垭镇有个幼儿园园长告诉我,三年前,她一个月可以拿到小一万,现在每月2800,还没有五险一金,你说怎么办?
幼儿园关停潮时代,小学的生源必然萎缩。
02小学关停潮,从农村走向城里,现在是乡镇小学收缩阵地,恐怕几年后县城才有小学了。这是城市化进程和低生育率共同推进的结果。
小学关停潮,从欠发达地区、人口负增长地区走向发达地区。
有统计显示,过去十年间,黑龙江消失了1900余所小学,消失比例近六成;吉林消失了2600余所小学,消失比例近五成;辽宁也消失了2200余所小学,降幅近一半。
中国城市对人口、资金的吸引力,上海应该是塔尖了,上海都有小学出现招生难了,可以说任何一座发达城市都难以幸免。
比如福建泉州,今年关停22所中小学。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4年间,广州共有5个区内超20家民办中小学停止办学。
还有浙江台州,2023年8月有新时代、广泽、康宁、新民、振华等5所民办小学一起停办。
……
有人问,低生育形势导致全国的妇产科、幼儿园、小学都出现关停现象,绵阳的生育形势照样不容乐观——
《2023年绵阳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2022 年,绵阳出生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出生人数由4.98万减少至2.39万人,出生率由9.22‰降至4.90‰,2021年、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1.84‰、-4.20‰,均为负增长。
那么,绵阳为什么还在莽起修学校呢?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2023年绵阳的城镇化率为56.01%,四川的城镇化率为59.49%,全国的城镇化率66.16%,绵阳低于全省全国各3.48、10.15个百分点,随着“双300”国家I型大城市建设的推进,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中心城区,主城区的学校仍供不应求。
此涨彼消,绵阳仍有乡镇小学要走向消失。
作为西部的教育强市、产业强市,绵阳是成都以外全省难得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在日益加强,接受周边地区的人口转移,也必须推进学校建设,同时也有利于绵阳教育全方位地升级提质,向高质量的科学化、现代化、个性化迈进。
所以,绵阳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建设,仍然是最大的最迫切的民生工程。
但这并不代表绵阳就没有小学会走向消失。
当家门口都有好学校的时候,部分学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比教学质量、比硬件、比师资、比服务,各种各样的拼,让一部分学校显得力不从心,名气不大的私立小学、综合实力上不去,又没有发展空间的旧式小学、近郊的乡村小学将有被收编和关停的可能。
学校消失的背后,教师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卷,卷不动的就只有改行或失业,导致这个这条链上的每个从业人员都会受到影响。
这就给现在面临高考的娃娃提个醒儿,师范这条赛道,能不碰就不碰吧,更没有必要去挖空心思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考个教师证了(当然有当优秀教师天赋的除外)。
有网友揶揄说:前两天看新闻,说那个考了十几年高考的人,今年终于选择了某师范学校……我真是觉得这个人太厉害了,每一步都能踏在错误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