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苏联和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无暇顾及亚洲的中印边境局势。见此情况,我方领导人决定对印度展开自卫反击作战。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一枪打响,战斗正式开始。
1962年10月25日,印军在精锐部队第7旅被击溃的情况下,直接渡过达旺河南逃,我军11师33团不费一枪一弹收复西藏边境军事重镇达旺。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向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接到命令后,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迅速组织部队进行作战准备。
当时负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中央军委保证,一定能打胜。
在此之前,张国华原本是在内地养病,由于中印边境局势的不断发展,在战斗还未打响前,张国华不断通过电话和中央、军委、西藏工委、西藏军区联系。当时临时成立的藏字419部队就是西藏军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它的意见迅速组建起来的一个精干的作战指挥机构。在之后作战“藏字419部队”实际上就是军区前进指挥部的代号。
在战争爆发之前,张国华其实已经回到了拉萨。之后,张国华会同军区前进指挥部一起制定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一仗——克节朗战役的行动计划。
1962年10月17日,印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向我军发动进攻。在中印边境线上,我军共部署有藏字419部队(由154团、155团、157团组成)、国防第11师32团、54军130师(下辖步兵388团、389团、390团、工兵营),和新疆军区步兵第4师等部队,总兵力约13000多人。印度方面当时在中印边境线上共部署了1个军部(第4师战术司令部)和第48旅、第7旅、第48旅、第62旅、第65旅、第67旅和第15军19师所属第114旅等部队,总兵力约22000多人。
由于印军发动进攻的规模并不大,我军是一边进行战术反击一边向中央汇报制定战斗计划的。经过几天时间的酝酿后,张国华将初步的战斗计划上报中央。
中央指示是:“初战要慎重,初战要必胜”。张国华在听取中央意见后,果断提出了对印军左右两翼同时打击,歼灭印军1个旅的计划。由于中央提前有“必胜”的指示,所以当时中央有人认为张国华的胃口太大,不太稳妥。
随后,作战计划报到了毛主席那里,审阅过张国华指定的作战计划后,毛主席表示“让他们打,打不好重来!”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后,总参立即传达命令,我军于1962年10月20日向印军发动进攻。1962年10月20日7时,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部署前重后轻、侧翼暴露等弱点,采取两翼迂回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术,向印军发起进攻。
战斗打响后,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发动进攻,右翼部队强渡克节朗河,迅速占领枪等、卡隆、扯冬绒、不丢等地,并继续向纵深推进。左翼主攻部队突入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联系,同时以一部分兵力配合右翼主攻部队,清除克宁乃桥入侵印军据点。另以西藏边防部队另一只部队从枪等西侧渡过克节朗河,从三面向章多两侧高地反击,并攻占章多。
由于我军作战指挥得当,战斗持续至1962年10月20日晚,中印边境线上东段地区的大规模作战已经基本结束,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重要据点均被清除。当天晚上,我军基本见不到驻扎在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7旅人影了。
击溃第7旅后,我军攻势继续向纵深发展,形势的变化促使西藏前指指挥部不断更改预定的作战计划。但张国华的心头却始终笼罩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印军第7旅是他们的精锐部队,原本预定几天时间的战斗在几个小时内就结束了,就算是战斗力再差,也不会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结束战斗。在战前,我军对印军可能的抵抗和增援作了充分准备,但战斗打响后仅5个小时就击溃了第7旅,攻击进展之顺利大大出乎我军预料。
为了验证猜想,张国华只能等待前线基层将敌我伤亡情况汇报回来再做定夺。经过漫长的等待,张国华于黄昏得到前线部队提供的数据,从伤亡人数上来看,西藏军区前指基层部队上报的毙敌和俘敌数量与第7旅实力严重不符,这意味着大量溃兵逃入了深山,当时印军第7旅的士兵在克节朗地区就像是被冲散的蚂蚁,他们到处跑,有人跑进了山林之中,也有人向南逃跑到了达旺地区。由于印军一再南逃,原先对达旺北进的印军增援部队的“打援”计划落空。
面对这样的情况,总参命令部队一边清剿隐藏在山林之中的印军第7旅残敌,一边继续在克节朗地区向前纵深发展。之后,我军兵分4路迅速逼近克节朗地区纵深邱散谋、吉米塘、龙布、永帮桥地区。
战斗持续至1962年10月22日傍晚,克节朗地区大大小小的战斗基本结束。我军全面攻占克节朗地区,并扫除了克节朗地区印军指挥机关。击溃印军第7旅之后,自卫反击作战继续向纵深发展,总参立即指示西藏前线“相机占领达旺”。
达旺地区位于“麦克马洪线”附近,在当年“麦克马洪线”制定时,该地区被英国侵略者划归了印度,所以印军后来在这里设立了军事据点。但“麦克马洪线”从一开始我们就是不承认的,所以达旺应该是属于我们的领土,只是之前我们无暇顾及中印边境上的事宜,所以一直拖到了1962年。
现在我们有机会,有精力,为什么不夺回这里呢?
随后,张国华命令西藏军区预备队11师32团派出部队前往达旺地区和溃逃至这里的印军第7旅残敌作战。我军前期投入作战的各部队不确定第7旅溃逃进山林的敌人是否被全部清剿干净,原先的主攻部队在克节朗地区是呈全面铺开状态的,就是为了防止印军溃敌反击后建立据点,同时也是为了就地封锁克节朗地区所有山谷,河谷,沟口,路口和桥梁,清剿残敌。正因如此,我军当时才会使用了战役预备队。
接到命令后,我军11师32团兵分5路直逼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此时驻守在达旺河以南西山口一线的印军正是从克节朗主阵地南逃的一部分印军。
11师32团在接到作战命令后迅速出发达旺,由于地形崎岖,再加上部队是一边清除印军在东新桥等地的据点一边向达旺地区靠近,行军速度较慢。按理来说,这样的行军速度会给印军准备防御的可乘之机,但印军却恰恰相反。由于我军当时的行军速度并不快,且一路作战,所以在靠近达旺地区的时候就被敌人发现了。
印军最先想到的不是反击,而是逃跑。
1962年10月25日,兵分5路的11师32团相继进入达旺地区,在即将向驻扎在达旺地区的印军发动进攻时,印军不发一枪一弹就渡过达旺河南逃了,我军没费一枪一弹就收复了这个自1950年就被印度占领的藏边重镇达旺。至此,我军顺利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全部的领土,并且在事实上也否认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同时,印军第7旅阵亡、被俘人数达到了1900多人,克节朗—达旺战役进入尾声。
仅从战果来看,我军战绩是很不错的,但并不是一点困难都没有的。由于我军在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后勤部队很多车辆无法直达前线,一线部队的后勤供给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1962年10月23日,中共西藏工委号召全区全力赴前线支援反击作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我军参战老兵回忆,由于西藏地区交通不便,前线部队的日常供给艰难,每天挖野芋头吃,挖回来煮着吃,一连吃了七天,几十个人脸肿了没有劲”。由于条件恶劣,战士们只能就地取材,“有的部队,用马尿煮豌豆,煮好了拿个碗,给兄弟部队都送一点,但战友们都非常高兴的,很多战士们都说吃起来特别香”。
这就是我军当时的真实情况,所以和谈是对大家都有好处,但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遭惨败的印度政府并不认输,他们拒绝了我们和平谈判解决边境问题的建议。
印军在克节朗地区战败的消息传到新德里后,整个印度都陷入了一片的震惊之中,尼赫鲁认为是国防部指挥失误,遂亲自接管了国防部,下令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结束在克节朗地区的全部战斗后,中国政府再一次向尼赫鲁发出呼吁,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中印的边境问题。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结束冲突、恢复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点建议。为了表明诚意,解放军前线部队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一线集结待命。
但此时的尼赫鲁政府还沉浸在克节朗战斗的失败中,对和谈建议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随后,印度方面开始向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并且宣称“要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将中国人赶出去,而接管印度国防部的尼赫鲁还在幻想着如何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