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10-15万,还能不能看到惊喜?
8月初,吉利银河首款全球车型银河E5上市,表现非常令人意外,上市当晚首批现车就被抢空,截止到8月26日累计交付已超过12000辆。
这样的开局,在10-15万紧凑级SUV市场属实非常难得。这个区间很难再做出让人为之振奋的爆款,因为遍地都是爆款。大部分产品都在主打超高性价比,去突破爆款的统治力,而爆款更是无情的性价比战士,一言不合便发动价格战清洗。
银河E5,就是在这么卷无可卷的市场,找到一条体面的出路。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化因素,就是设计。它是同价位中极少甚至唯一,把设计放在战略优先级的产品。
在性价比市场,设计往往不被视作刚需,而是经过价格筛选之后妥协掉的非分之想。消费者也接受共识:造型只要不冒犯,就是好看。
但是银河E5却不只把设计当作壳子。在吉利,设计被视作贯彻产品定义的方法,市场上堆料和价格通过低维度竞争终将对齐,好的设计是打破内卷、塑造价值的升维解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银河E5背后的故事。
用设计找到最大公约数的舒适区
我们谈论设计,经常非常狭义地限定在审美层面。但是设计其实从来不只是定义某种风格,而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只谈风月,不谈体验,都是耍流氓。
比如在10-15万市场,首要需求就是空间感,要在有限紧凑级尺寸之内,获得最大程度的空间感。
有限尺寸是一个重要前提。大多数产品会通过暴力拉大尺寸去提升空间,这么做的边际效益很低,同时越大越是背离紧凑级的灵活性,是一种懒惰的产品思维。普通家庭真正需要的是空间,不是尺寸。
银河E5除了通过十一合一电驱、CTB技术、短刀电池等技术提升零部件集成度;设计也起到关键作用。
从车身选型开始。银河E5被做成“高头大马”的正统SUV,而不是为了降低风阻流行起来的溜背轿跑SUV。这是设计团队考虑到银河E5作为全球车、对全球用户的适应性,比如欧澳美用户体型壮硕,对于大空间需求更刚性,对于压迫感的感知会更敏感,于是决定不能在此为造型和能耗做出妥协。
对于全球市场,吉利银河是认真的,从开发开始银河E5就在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思考,而不是定型之后再做地区法规性适配。
为了争取空间最大化,设计团队还做了很多拓宽细节,比如增加A柱倾斜角,拉直后轮廓线,车尾向后延展更加垂直,尾灯转角也做了外扩。
反映在空间上,银河E5“得房率”达到67.2%,舱内有效车长1891mm,官方说法是比同级多出一张办公桌,我们觉得至少可以够到传统豪华品牌中型SUV的体感。
同时,匹配型面和内饰大量减法理念和采光设计,增加视野的通透感和开扬感,光是大前挡、大天窗加上罕见的C柱角窗,整车采光面积达到3.39㎡。无论是实用性还是感知,银河E5的空间都是远超紧凑级的水平。
其次,在静态感知层面,区别特斯拉以技术进步和效率为底层逻辑的无情极简;银河E5在克制的底上,多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定义出适合普通家庭的舒适极简。
比如座椅,相比同级普通的极简座椅,银河E5的特色,是配合挑高的副仪表台和高扶手,做出一个略带环绕感和沉浸感的驾驶位。
吉利的设计团队定义它为“中国椅”,倒不是强行套用概念去做媚俗民族风的包装,它最初的设计灵感就是源自传统中国椅“沉肩坠肘”的坐姿,中国养生引入人体工学,做出支撑性更强、贴合度更高的形,加上更厚的海绵层和双硬度分区优化,构成“背软坐弹”的行走的中国椅。
椅面打孔甚至都不是规则均匀的,而是做出水的曲线,和副仪表台上的装饰纹理一致,加成太师椅的整体性。
类似地,你可以看到很多从舒适性出发延展的便捷、直觉式设计。
比如车内33个储物格。很多极简产品为了偷空间或者保持风格纯净,会去掉储物,杂物就会像凌乱的生活一样散装在车内。银河E5安排得明明白白,尤其是后排座椅下的抽屉,和中央扶手后的组合柜,同级罕见,利用固定件的余量不侵占乘坐空间,“偷感”极重地提供极大便利。
其三,大格局的设计语言,把中国品牌做出世界普适性,打开竞争格局。上面说到,作为全球车,银河E5会从开发层面就去考虑全球市场。
比如银河E5左右舵是同时开发和测试的,你会发现银河E5的按键特别大,是普通中国产品按键的1.5倍,就是针对左右舵习惯进行的尺寸匹配。
难的其实是审美共识,不难看出,吉利的设计掌门人陈政带着这支设计团队找到了一种设计表达,可以穿越文化差异、阶级雅俗,让全世界普通家庭都能理解、共情,他发现最大公约数的关键就是思考如何克制自己“加一点”的欲望。
纵观陈政的从业经验,十几年前,他在意大利带领一群外籍设计师为中国车做设计,现在他在中国为全球设计车。我想可能只有像他这样拥有丰富海内外经验的设计掌门人,才能通过其独特的经营和谋事思维,设计出吉利银河E5这样穿越时间周期、雅俗共赏的全球车。
以此为底,吉利设计团队在中国器物文化中,找到全球都有共识基础的“瓷”作为理念原点。比如家族标志性的“光之涟漪”前脸,你会发现就是高度还原了玲珑瓷的镂雕眼孔;整体型面上,设计团队希望能呈现出瓷器的简练与克制,所以只用简明的线条勾勒车身曲线,全车没有明显的特征与折面,不像其他车型总有种破风而立的凌厉,而是去写意瓷器温润细腻、光影流动的质感。
在设计经营思维驱动下的全球产品,银河E5注定不会是最便宜大碗的选择,也大可不必。吉利想的非常清楚,大力出奇迹的竞争方式,对于技术和产业链的推动价值已经逐渐走低,设计将是未来定义产品和品牌差异性的关键,能把竞争力带到新的深度。
以设计为战略
很多品牌都会宣称自己重视设计。比如邀请外籍设计大师再就业,为设计风格重新定调,也确实可以短期内提升品相和口碑。
在吉利,我们观察到的是,并不把设计视作门面或者溢价工具,而是将其摆到顶层战略的位置。从吉利银河家族设计,即能感受到,这支设计团队从理念、方法、到执行,都向新的设计范式生长。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曾提出以设计为战略,把设计升维到经营层面。设计不只是“设计”,而是“经营”,是商业决策,甚至将是制胜的关键因素,所以设计要在公司经营的大局观下,去进行体系性思考。
比如银河这个序列,从经营上看,是集团在中高端新能源赛道上、面向全球市场、针对新的消费人群、还要使用新的技术革命,提出的全新产品线;所以设计目标必须是原创的、出色的、自信宣言式的,驱动品牌向新、向上。
而在品牌序列内,不同车型定位,对应不同的商业选择、不同的设计取向。拿银河E8和E5来说,有复用的很多家族元素,但是E8定位20万级中高端,会有更多人文性表达;E5则是摒弃很多个性化、地区性过强的特征,以及小众的、激进的、装饰性的、繁复的设计,去兼容审美共性。
如果去看过去所有风靡全球的车型,从甲壳虫到凯美瑞,都会发现同款“安全牌”。这就是好的商业设计的特征。
相较于其他公司的设计部门更多时候像是项目当中开发的承接方,而吉利设计在陈政的带领下,团队逐步转换思维,他们更像是产品经理那样,去做产品定义的思考。
过去一年吉利银河出了6款产品,从2023年初银河之光,到银河L7、L6、E8,到4月原型车银河星舰发布,再到8月银河E5。这种速度,也是吉利设计团队从组织上的一种协同效应。
举个例子,之前说银河E5不作空间妥协,但是也没有放弃风阻,它的车头轮廓线高度压低35mm,解决大体量和低风阻共存,但是这使得轮廓线难度飙升。为了找到最为平衡的线,吉利设计团队进行过上万次尝试,并且需要全球打配合,比如欧洲团队擅长比例、姿态和体量的控制,国内团队擅长“传意”、神韵和意境的表达。在吉利设计多元化的体系之下,全球团队合作共赢,设计出符合全球用户需求和审美的吉利银河E5。
全球协同办公的最大问题是远程时差,极大拖慢效率。但在吉利设计团队内部,据说可以实现24小时协同的敏捷合作。不只是这一条线,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再调1mm”,光是油泥模型就做过24515个,甚至在项目冻结的前一秒,设计团队依旧还在修改细节。
正如陈政所坚持的,设计从来都是一群英雄的并肩作战。设计不仅是个人才华,更加是团队作战,如何让各地人才发挥多元优势,而不是互拖后腿,得看组织效能。高效能的组织,能让普通人成为天才。
其三,则是在设计方法上也要追求突破创新,设计不只是当下,而是要去面向未来引入,打开想象力。比如今年发布的银河星舰,是设计团队依托吉利自研的“星睿AI大模型”做的设计,从一张AI SKETCH开始“无中生有”,不断发散,最终做出“水舟岸”的概念。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融入吉利产品研发的设计流程,意味着未来它将会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为吉利设计形成“规模化的创新”。
这是一直在重复的道理:技术将为设计打开更大的创作空间,谁能看到趋势布局先机,谁在未来就能拥有更粗的手腕,构建更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总结
回到吉利银河E5,为什么它能突破爆款统治?
因为它不再是简单的配置拉满、价格放低,而是在“凑活用”的基准线之上做出高价值,让普通家庭都能得到“富养”自己的满足感;因为它回归设计本质,抓住差异性永远是消费市场的一个终极回答。
这样的设计,一定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打破国界、穿越周期,击穿价格战的死亡螺旋,做出市场高质量竞争该有的体面。
银河E5就是吉利这么样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