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中美为何30年相安无事?

霍山说 2023-01-03 15:34:28

美国和中国,一个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是世界的领袖;一个是东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的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各国今后的命运,所以中美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世界性关系”。

自1979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以后,美国历经卡特政府、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和奥巴马政府,虽然在某些时间段,中美也存在着分歧和摩擦,但中美关系总体是和平、积极的关系,中美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一直十分活跃。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卸任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出版了一本叫做《A PROMISED LAND》(《应许之地》)的书,该书不仅回顾其早年的生活,而且披露了许多其作为美国总统期间的作为和经历,特别是以美国总统的视角,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中美、美俄、美日等关系,做了详细的回顾和分析。

在谈及中美从建交到其执政时近30年,几乎相安无事的原因时,奥巴马归纳为:“中方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战略,主动避免了与美国之间爆发的直接冲突。”

奥巴马对中美相安无事30年的总结,猛地一看不无道理,“韬光养晦”也正是当年的邓伟人在实行改革开放后制定的对外策略,目的是让中国能够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进行经济发展,壮大中国经济。

但仔细推敲,我们也很容易从奥巴马这句总结中找出重大破绽,那就是奥巴马在寻找中美相安无事30年的原因时,仅仅从中国方面着手,而不从美国自身做出分析,是十分片面的。

原因很简单,用我们中国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为什么会说奥巴马的总结是片面的?中美30年来,总体保持相安无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对中美30年的关系发展,做一个具体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是抱有敌意的,但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中苏关系的转冷,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越来越高,美国在处理很多问题上,不得不有求于中国。

这些问题使美国彻底认识到,继续对中国采取孤立政策的错误性,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很快,中美双方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开始进行频繁的互动,并最终在1979年正式建交。

从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竞争对手始终是苏联,而中国此时则是被美国“优待”的对象。

此时,苏联的国力达到了巅峰,为了制衡苏联的势力,美国和苏联在东欧、非洲、中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并多次卷入战争,对美国的消耗极大,这让美国对中国更加重视,把中美关系视为平衡苏联压力的一个重要砝码。

由此,在整个八十年代,中美进入了近十年的“蜜月期”。

在此期间,在美国的带领下,主要西方国家相继解除了对中国的技术禁运和孤立政策,让中国有机会获得西方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外资。

再加上中国审时度势地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不但吸引大量外资来华投资,更是把中国商品打入了西方和第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在此期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中西方经济壁垒,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此时的中国,在美国眼里只是一个人口众多、工业落后、军事实力弱的国家,根本不足以对美国形成威胁。

因此对此种情况也就听之任之,甚至还鼓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与中方进行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均获得了巨大的益处。

美国除了鼓励本国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生产外,甚至还向中国提供军事产品。

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获得了用于水平舰艇的LM2500燃气轮机、S-70C黑鹰直升机、陶式反坦克导弹、C-130大力神运输机等先进武器,甚至中国曾把歼8拉到美国进行升级改进。

随后,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对美国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不如前,中美关系也开始逐渐转冷。

但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大,美国在处理国际上的诸多事务中,离不开中国的支持,所以双方依然维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

此时,美国仍然不把中国作为其必须面对的竞争对手,而是开始把继承了苏联大部分衣钵的俄罗斯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俄罗斯身上,而中国在其眼中,充其量只是次级竞争对手。

为了对付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围堵,北约东扩、军事挑衅、叙利亚战争、颜色革命等层出不穷,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矛盾日益激化,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与俄罗斯的矛盾,也成了美国对外的主要和直接的矛盾。

但此时的中国,因为抓住了和平发展的“黄金阶段”,国内经济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GDP排名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十的行列,并且在国际上处理很多问题时与美国相左,也逐渐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开始有意打压中国。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在这段时期,相继对中国制造了96年的台海危机、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使得中美关系一度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甚至有爆发中美冲突的可能。

但已经与美国打交道多年的中国,并没有盲目地将矛盾扩大化,而是采取了有力、有节、有理的外交反击,促使美国最终软化态度,最终不得不给予中国合理交代。

这绝不是中国韬光养晦的表现,更多的是中国已经有能力、有底气处理一切外来挑衅的表现,“兜里有粮,遇事不慌”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一种大国才有的战略定力,而这种战略定力的来源,便是此时中国具备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和敢于向世界任何敌对势力“亮剑”的中国军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工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军民工业早已脱胎换骨,已经不惧怕任何围堵和消耗。

而持续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军队,则完全有能力捍卫国家的安全和主权,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早在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正是中国手中握着这两张“王牌”,使得同为世界大国的中国,能从容面对美国的挑衅,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不会随意做出使事态扩大化和复杂化的举动,因为这不符合中国的大国身份,更不符合中国的处事原则。

而正当中美关系在这段时间陷入困境时,“9.11事件”造成的一系列混乱,又重新吸引走了美国的关注焦点。

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反恐战争,让美国分身乏术,无力再在遥远的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持续的军事挑衅和对峙,而想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美国又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在此情况下,美国为了拉拢中国支持自己的反恐行动,又开始示好中国,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地位和普惠国待遇,并最终同意中国加入WTO,中国再次以自己的战略定力,赢得了国家发展时机。

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再次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期,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统计,加入WTO后,中国进出口货物总额从2002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27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而恰恰在此时,自二战以来,长期习惯了主导国际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美国,出现了多次的战略误判,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误判,也对美国本身的经济实力产生了误判。

美国首先低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认为按照自己目前设计的国际供应链体系,中国的工业能力只能维持在最低端产品的水平,不能也不会抢走美国的高端制造业饭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水平。

但事实是,中国经济经历了最初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后,开始转入精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高级工业阶段,并在多个工业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进一步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

其次,美国高估了自己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和工业体系,盲目地把密集型产业和基础工业全部向中国之类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只做高回报、高附加值的金融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原材料和普通商品供应国。

所以,美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去产业化政策,造成大量的传统工业产业外流。

而中国,则毫不犹豫承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借此提高自己的工业能力,夯实自己的工业基础,这不但让中国的经济繁荣得以持续,而且工业转型也做得顺风顺水。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工业空心化,实体经济持续衰落,国内大量的民用产品都严重依赖进口,国际贸易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其国内商品价格就会有大的波动。

而在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情况下,美国引以为傲的“顶层设计”金融产业也不堪重负,连续出现金融危机,甚至到了美国要去求中国帮忙的地步,而中国此时已经在5G、智慧制造、前沿科技等很多方面建树颇丰。

而且这时,中东地区又发生了多个国家间的内乱,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石油霸权的基础,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处理中东问题,甚至在叙利亚陷入了与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对中国自然又无暇关注了。

而等到奥巴马执政后期,美国人回过味来以后,虽然又是针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又是提出“亚太再平衡”政策拉拢一大批欧美和亚太“小弟”搞军事围堵,但这对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来说,效果已经不大,中国已经抓住不被美国重点关注的有利时机,成功崛起。

所以可以看出,中美过去30年相安无事的原因,除了中国制定的“韬光养晦”政策外,还与中国有着强大的战略定力,以及美国自身不断麻烦缠身和战略误判有关,并非只是奥巴马总结的中国单方面的原因导致,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