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朋友问我:
“你知道开学后大人小孩最厌烦,最毁亲子关系的事是什么吗?”
我说这还不简单,伏尔泰早就说过了:
“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成绩固然重要,但离期中考还远,作业才是每天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真的,小孩子对上课其实没那么反感,上课不想听可以技巧性发神,就像大人虽然不想上班,但只要有时间摸鱼,心理承受力就会好很多。
小孩子最烦的是写作业,这玩意很难用技巧性解决,就和大人的“project deadline”一样,不管你咋摸鱼,也逃不过KPI交货日。
有时候想想人生真的很荒诞,一群白天在公司被老板催货催到吐,午休都要抽时间骂几句万恶资本主义的大人,晚上回家秒变自己最讨厌的人,成为娃眼里的“万恶催货人”,完美闭环。
朋友苦笑,你说得对,我就是这个闭环里的一员。
“我就不理解了,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不是一个小学生的份内之事么?咋就那么恼火,非得要大人盯着吼着催着。”
我说你老板也这么想的,每天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不是你作为一头牛马,哦不,作为一个合格员工的份内之事么?非要我盯着吼着催着?逼不得已还要搞搞PUA,你们以为我想P啊,P人也很耗神的好吧!
朋友很愤怒,立马反驳:
“份内之事!我要按老板要求,把他交办的工作都当成份内之事,不出一个月,你就得到ICU重症病房来看我。”
我笑了,所以你是觉得老板给你的工作量很不合理,但学校给娃的作业量很合理,对吧?
她一愣,也笑了。
看吧,人生很多问题,想不明白时,就试试换位思考,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朋友两手一摊,
“但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嘛,你说咋办?”
很简单,符合娃学习节奏,对她吸收知识有帮助的作业,该做就做,一看就是过度重复,纯粹为了加量而加量的作业,该不做就不做。
比如,有些生字抄写,我会抽样测试下,娃要是掌握了,就没必要反复抄。
娃被摁着抄,跟大人被摁着干活一样,效能比很低的,用马克思的话说,最多搞出点平均生产率,很多时候连平均生产率都搞不出来。
真的,有那时间搞“强迫”,还不如去多读两本书,但凡娃有点主动思考,学习价值都更大。
朋友说,关键老师要检查啊。
我说那就不是娃的课题了,跟老师沟通是你的课题。
如果你真把自己定义为娃的支持者,就应该很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去做的。
朋友好奇:
“你就直接跟老师讲,娃不做生字抄写?”
对啊,除了态度委婉,有理有据外,输出内容都很直接。
其实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少数变态严苛的老师,大部分老师都还是希望跟家长和睦相处。
一份工作而已,只要你没表达出特别鸡的意愿,不会有几个老师“责任心爆棚”,主动逮着你家娃鸡,除非你家娃考试成绩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KPI。
很多时候,并不是沟通困难,是家长自己就不愿意踏出这一步。
因为,服从老师制定的标准,直截了当通过催促、呵斥甚至怒吼打骂的方式压制娃完成,比起把娃视为独特个体,了解其学习节奏,思考老师安排作业量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帮助娃吸收知识,轻松得多。
朋友说,不对,天天催娃、吼娃做作业,我也不轻松,是真的烦。
我说,虽然烦,但你还是每天都这么做了,不是吗?
这就好比,总是有家长讲自己也不想吼娃,实在是太生气,控制不住情绪,但此时电话响起,是老板,家长声音立马春风和煦。
所以啊,人不是不能控制情绪,而是诉诸暴力,简单用“力量”解决问题更便捷。
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做个压制的“上位者”,永远比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如何帮助其自立,支持其发展,做个成熟的“引导者”容易。
真正让你烦的,不过是吼了骂了甚至打了,也没起到效果而已。
朋友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没说话。
沉默很好,沉默往往代表你开始思考,而不是急着去反对、证明点什么。
几分钟后,朋友发问: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得从“权力斗争”的战场上撤退下来。
出于恐惧的服从无法诞生主动性,只会形成你追我逃、你一松懈我就垮的被动学习模式。
接着,你得转换心态,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上位者”变成“引导者”。当你把心态放到“引导者”上面,再去审视娃的行为,理解度会高很多。
你就能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
幼儿园娃可能对作业还没有概念,但小学初中娃,明知道完不成会被老师家长责骂,尽管如此,还是选择了拖延甚至不做,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并不合理,娃学习能力不足以支撑他按时按质完成作业、有些重复枯燥的作业让娃很反感排斥等等。
然后,你才能根据查找出的问题,理性思考帮助娃的方法。
要让娃清楚,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会帮助他,但不会干涉、逼迫他。
千寻四年级的时候,为了加深她这种意识,我们还就“作业到底有没有意义”主题做过探讨,用到的书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家古田足日创作的《课外作业代写公司》。
▲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适读年龄:7岁+
我把这本书也推荐给了朋友,强烈建议她和娃都可以读一读,这不只是写给孩子的童书,也是写给家长、老师的教育启发书。
它的故事设定很有创意,主角就是一群不想做作业的小学生,除了觉得作业繁重又无趣外,还因为亲眼目睹身边家人命运而对作业的价值产生了质疑。
“不做作业不爱学习的棒球队员拿着高薪,从小刻苦努力的孩子长大却只能找到薪水很低的工作,艰难维持生活。”是当时日本的一个社会现象,和我们今天的“孔乙己”现象很像。
大人常常自以为是地觉得,身处象牙塔里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实际上,不同时代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氛围,就是因为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包括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影响。
孩子一样会迷茫:
“如果学习不能带来好工作、高收入,那我们拼命学习,做那么多作业,是为了什么?”
于是,几个对学习感到厌倦、质疑的小学生突发奇想,决定成立一个“课外作业代写公司”,帮同学们解决写作业的烦恼,从而节约出时间去做别的事。
庞大的需求,还真让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公司运营得有声有色,但最终敌不过制度威力,被老师发现后,公司不得不原地解散。
解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群孩子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代写作业虽然能带来短暂的轻松和金钱,但并不能真正学到知识。
他们开始思考:
究竟什么才是学习真正的意义?
这时候,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三宫老师。
他通过讲述《花忍者》的故事和布置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调查作业,告诉了孩子们什么是学习真正的意义。
这份作业,要求孩子跳出课本,去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的可能性。
在完成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体会到:
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更是对未知世界探索和思考。
学习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找份工作,更是自我价值的成就,自己有了价值,被社会、他人需要,自然能获得更丰富的生活资料。
三宫老师是一个概率。
也许,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这样的幸运,在宝贵的年纪,遇见这样能够理解、引导自己,又懂些方法的好老师。
但我想,作为家长,只要你愿意,就能成为孩子的“三宫老师”,至少,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份努力的决心,源于一个客观事实:
对学校或者更为庞大的社会机器来说,你的孩子,可能只需要成长为一颗能用、好用的螺丝钉就行。但对你自己来说,孩子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独立个体,一个需要变得更加成熟、自信、自立的人。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和在看”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准备解读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作品《不爱说话的十一岁》,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