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人就能做探店,有嘴就行”,你或许对这样的说法并不陌生。在当下这个流媒体时代,本就是一片红海的美食赛道变得更加拥挤。从几分钟的短节目到1小时左右的长内容,新诞生的美食节目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档名为《生活常食》的节目引起了冷眼的注意:
美食大咖刘仪伟老师作为主咖,带着观众前往成都、杭州和北京三地觅食,看看“今天下班吃点啥”。
在美食类节目这么卷的当下,优酷人文的《生活常食》要靠什么立意才能实现突围;作为优酷人文频道的新成员,它又有什么不同以往的新尝试。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将《生活常食》主持人刘仪伟、制片人杨舟以及运营负责人李鑫一起邀请到了冷眼做客,从前期策划到后链路开发,听他们聊聊这档节目的台前与幕后。
“今天下班吃点啥”《生活常食》让冷眼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开场白,作为观众的我们,一下子就被拉入节目构建的氛围场域中,跟着刘仪伟老师在陌生的城市,来一场深度觅食之旅。下班、吃饭,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也是节目的立意所在。
“其实这是我们导演设计的”,刘仪伟老师坦言,当下的美食类节目已经太多,于是大家想到了这个“下班后”,这个相对的时间概念,“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距离里你能找到什么样的食物。”
制片人杨舟则告诉冷眼,他们希望用这样的一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场景去迅速拉近和大家的距离,“开始也想过像周末觅食这种,但觉得有一点刻意,或者说不那么生活,我们就特别想做一个生活流、很日常的内容。”
用一档节目去呈现日常的生活、普通的吃食还有平凡的我们,这就是《生活常食》诞生的初衷。
在刘仪伟老师看来,在经济略微下行的时候,大家更愿意把幸福感设定在饮食方面,“一个人吃饱了,吃美了,也就幸福了”,所以《生活常食》不走猎奇,不走高端,不去追寻独特性,“那些普通的、耳熟能详的食物,说不定就蕴藏着不一样的生活哲学。”
所以我们看到《生活常食》中,没有那些千金难求的食材、也没有所谓流传N代的炮制秘法,刘仪伟老师每次觅食的地点多是菜市场周围、社区附近,那些吃食的做法和选材也谈不上多金贵难得,可它就是反映着我们每个人最平凡不过、又总是被忽略的生活。
即使锚定了“下班”这个场景,一座城市里可以选择的饮食种类还是有许多。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和制作组将“步行1小时”作为第二个必要条件,“因为下班以后的时间就这么多,超过1小时就不是《生活常食》了。”
围绕“下班”这个场景,以双脚可丈量的距离作为原点去觅食。《生活常食》记录的食物很平常很普通,却是构成一座城市或者说一个社区的烟火气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即使是一个社区,它的饮食样态也是多元的,有不温不火的、有门可罗雀的、有车水马龙的,他们为什么会存在于同一片地方?我们就想去追寻这一片社区,在我们脚步可及之处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美食结构。”
任何事物都无法脱离大环境与文化土壤独立存在,饮食也是一样。刘老师打了个很有诗意的比方,“一片林子应该是百木丛生,绝不可能一林独秀。所以我们就想去探寻一下百木丛生当中这棵建硕的树和那棵飘飘摇的草是如何共生的?各自为当地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各自吸引了什么样的人群。”
于是我们看到《生活常食》中会出现这样有意思的内容:水爆肚与芝麻酱烧饼争辉、羊肉串为麻酱凉面佐餐。它看似随意,符合“下班吃点啥”那种走到哪儿是哪儿的随性,同时自有一套本地生活逻辑,仔细琢磨之下有无穷回味。
在许多美食节目追求短平快的当下,《生活常食》则将时长定在了20-3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其实也有讲究,因为大部分人吃一顿的时间,恰好就是半小时。
“半小时对当下的很多观众来说,是一个不短的观看时间了。我们很希望做好陪伴这件事,节目不需太长,看完小有所得,食欲大增就好”,制片人杨舟说,松弛是这个节目的底色。希望大家觉得《生活常食》是一股清新之风,能舒舒服服地看完。
就像每天吃饭的那段时间,是我们为数不多可以心无旁骛、卸下负担的时刻一样,《生活常食》提供的,就是半个小时无负担的、放松的觅食之旅。
当然,饮食也是每个人生活态度的具象体现。“今天下班吃点啥”传递的,是一种关注日常的、身边的、大众的态度。思考今天吃点什么,其实就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正向情绪体现——好好吃饭,就是认真生活。
You are what you eat其实《生活常食》中隐藏着许多,对当下社会情绪、社会现象的探讨与回应。它们的出现并不刻意,与食物本身浑然结合;也不说教,能不能get、get了多少,取决于观众自己。
“你说《生活常食》的‘常’是日常与经常,这没错。还有一点,它也是常识的‘常’。”
刘老师认为,食品拥有很多丰富的、不可逃避的外延,每一样食品都跟地理、历史、经济、收入有关,有些食品的诞生则与烹饪者、享用者甚至是心情有关。这让冷眼想到法国美食家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在《厨房里的哲学家》提出的观点"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讨论食品的时候,我们永远是在讨论别的东西,它可能是生活,也可能是历史或者经济。我绝不相信,讨论美食就是在讨论食材和手艺,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是一个专科类的节目,是烹饪学校讲的节目,而不是一个人文频道应该讲的节目。”
那些关于生活、历史的常识,通过一段段美食故事传递给观众,比如说“冒烤鸭”其实是这些年才出现的新玩意儿,它最初的雏形叫成都烤鸭,后来人们为了追求更加便捷多样的饮食体验,把冒菜与成都烤鸭结合,才有了现在的冒烤鸭。
又比如,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北人喜面南人爱米,而杭州却有大量的面食馆子,甚至超过兰州,“人口大迁徙推动了南北交融,而富庶的杭州接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的饮食习惯自然影响着杭州这样一座南方城市。”
那么作为一档人文类美食节目,又要如何兼顾可看性与知识性呢?刘老师坦言“有趣永远是第一位的”,他透露如果按照百分比划分的话,那么美食要占30%,有趣占30-40%,剩下的才是一些知识性的外延,“大家看节目,肯定是为了获得放松,如果放松同时又有所得当然更好,但决不能让节目变得说教味十足”。
那么从内容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种“不说教,能get多少全看观众自己”的做法,会不会让创作者觉得惋惜呢?因为节目暗含的内容,远比表面呈现得要多得多。
刘老师觉得这并不可惜,因为“我们就是想做一件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事情”。制片人杨舟也很赞同刘老师的看法,她觉得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能够把节目看下去,“如果按照优先级划分的话,《生活常食》第一要体现的是人文感、第二是烟火气,在保证这两点的情况下,我们会加入一点点新知的内容。”
因此,在保证有趣轻松的氛围之下,《生活常食》里也包含了对时下热门议题的讨论。
比如“今古之争”,又比如“网红店”。当下有这样一种观点:凡是网红的都是偏离传统的,都是不够正宗的,他们的存在导致了传统的消亡,所以要抵制一切有“网红”标签的事物。这种观点不止存在于餐饮行业,甚至开始影响到人们看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传统的消亡一定是不好的吗?我觉得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已。而网红店真的一无是处吗?也不是。批判是广泛且自由的,但是不能够武断。你说他不好,那就要允许别人说好。
借由食物,刘老师向我们传达了他的态度——关于生活更多的是讨论,而没有标准答案。
细品之下,除了饮食与地域故事,《生活常食》还传递出了一种生活哲学:唯有认真才能发现,唯有日常才能永恒。当下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假大空现象泛滥,身处其中的人们也难免有迷茫和无助,当上进心无处安放,“躺平”成了对生活的消极应付。人要如何“振作精神”的过好每一天?生活的答案,就藏在日常生活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即使是一口家常便饭,也要好好的吃,吃出滋味来,吃出门道来,那么生活本身就成了生活的意义。
直播电商初试水,从美食内容IP走向美食文化品牌除了内容侧,《生活常食》也在后链路开发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刘仪伟老师在优酷的酷动优选直播间进行了直播带货,这是优酷人文基于人文节目IP进行直播电商业务拓展的一次创新尝试,目的是在节目内容之外,为人文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增值服务。
运营负责人李鑫透露,《生活常食》作为一档美食人文节目,与直播电商之间有天然的契合度,所以他们顺势做出了新的尝试,希望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后链路体验。
一方面,从品牌侧来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广告主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冠名和露出,开始追求“品效合一”,诚如制片人杨舟所说“唯招商论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另一方面,从用户体验侧来说。优酷人文的用户向来以高素质、高粘性著称,但过去优酷人文给用户提供的价值服务,还是以人文节目为主,用户更多的人文需求其实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那么除了优质节目内容本身,是否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于是就有了这次基于《生活常食》节目的直播电商的试水。
3月20日《生活常食》节目在优酷人文频道上线,3月24日《生活常食》在酷动优选直播间进行了电商初试水,“效果远超我们预期,因为酷动优选之前的积累的用户应该是以体育赛事的受众为主的,而那场直播粉丝涨了两万左右。”
李鑫说,如果是纯电商带货的话,那优酷人文可能不具备核心优势,但我们的优势在于过去12年依靠优质节目内容,积累了一批高价值高忠诚度的用户,他们希望在节目之外能够有更多的权益和商品满足感。制片人杨舟也表示“我们的目的,是为有限的人文用户,提供无限的价值服务”。
杨舟透露,因为现在很多品牌在赞助节目时,对自己产品销售额的带动是有需求的,所以在《生活常食》的直播间里,他们也会尝试“以货代商”的方式,“用产品代替赞助费,在直播场域里进行售卖,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带货相结合,做真正的“品效合一”。反过来,以货代商也意味着提供给用户的体验更多元,从电商到IP联名等等,一切皆有可能。
据悉,除了《生活常食》以外,优酷人文计划今年还会做10-20场人文电商主题的直播,除了美食以外,将会链接到比如美妆或者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内容。而且,除了电商直播外,未来《生活常食》还将在内容直播、IP衍生商品开发、文化行旅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尝试。
“我们一路走来,真是仰仗各位老师的帮助,大家真的都在一起努力,想让优酷人文一直走下去,走得更远。”杨舟笑言。李鑫也说刘仪伟老师会在选品等方面给出自己的意见,“刘老师本来直播经验就很丰富,给我们提供了特别多的帮助。”
而冷眼则是通过《生活常食》的后链路尝试,对于“优酷人文的长期主义”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永远把用户放在首位,永远比用户多想一步。靠着这种驱动力,优酷人文才能不断生产处优质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更多增值服务,最终化单一内容为IP矩阵。
据悉,《生活常食》第二季已经在制作筹备中,不知道刘老师这一次会前往哪个城市觅食,开出什么样的“美食盲盒”与文化故事。冷眼期待看到未来节目中会出现更多新增值内容,也期待看到优酷人文在后链路开发更多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