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刚刚加入中国国籍的杨振宁就对自己的遗产进行了分割,他的妻子翁帆竟然仅仅分到一套别墅的使用权,而剩下的全部遗产都留给了前妻所生的几个孩子。
当时很多人觉得翁帆实在是太大度了,对遗产“分文不取”,纷纷担心她的晚年会过得十分艰辛,可他们却不知道杨振宁将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都全额交给了翁帆。
那么,杨振宁这样的分配方案,到底是打得什么“如意算盘”?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杨振宁的“开挂”人生
1923年,在杨振宁出生的几个月后,他的父亲杨武之就辞别家人,只身前往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留学,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先后拿下了数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有着这样一位“大咖”的父亲,杨振宁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拿下了物理学的学士、硕士学位,并在1944年被选为了“庚子兴学”唯一一位物理专业的留美生。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远赴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深造,跟随著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从事物理学研究,但出于一些原因,费米帮助杨振宁更换了多个实验室,直到1948年,转攻理论物理学的杨振宁才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
但好景不长,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政府出台政策,禁止所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华裔回国,暂时回国无望的杨振宁选择与曾经的学生,国民党高级军官杜聿明之女杜致礼在1950年8月结婚。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回国内后,当时正在复旦大学任职的杨武之对儿子的成就十分高兴,亲自奔赴日内瓦邀请儿子回国。
但考虑到学术环境、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因素,当时已在美国取得显著学术成就的杨振宁最终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发展,并在1964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
在美期间,杨振宁取得了大量的物理学成就,他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场论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在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理论,为现代粒子物理奠定了基础。
1967年,杨振宁独立发展出的代数化的S矩阵理论,为强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工具,而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与C. N. Yang合作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可积系统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除了理论研究,杨振宁还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学术交流,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物理学家。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因身体不适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并在不久后正式宣布退休,但退休后的他并未完全脱离学术界,转而积极参与中美科技交流活动。
2002年5月,清华大学为杨振宁修建了一栋两层楼别墅,这促使杨振宁最终决定回国定居,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离开清华园,杨振宁终于在66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
杨振宁与新中国的频繁互动
事实上,杨振宁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加入美籍,但他始终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2003年只是他正式回国的开始,而不是他“爱国”的开始。
1971年,美国计划将钓鱼岛划入日本管辖范围,引发了很多在美华裔的不满,杨振宁、李政道等多位华裔科学家积极参与到“保钓运动”中,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杨振宁就开始频繁来华访问,还在1973年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待,结合欧美的先进经验,对当时尚且处于发展阶段的新中国物理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1980年,杨振宁在石溪分校创立了“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筹集的12个奖金在11年的时间里资助了80多位中国访问学者到石溪分校进行长达10个月的进修。
这些来自中国各个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六位访问学者后来还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0年代中期,杨振宁携夫人杜致礼回国,积极参与清华大学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不仅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也为中国物理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励了更多的海外科学家回国服务。
2004年11月,已经正式定居清华园的杨振宁获得了中国第一批在华永久居留证,这既是对他科研成就的认可,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海外人才的重视。
在清华大学,杨振宁不仅指导年轻学者,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科研项目,为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前沿思维,推动了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2015年,杨振宁主动放弃美国国籍,并在两年后正式加入中国国籍,93岁高龄的杨振宁重新获得中国国籍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念,也展现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杨振宁的归国之路,不仅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念,也进一步提升了海外华人科学家对祖国发展的信心,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杨振宁和翁帆
2003年10月,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在美国石溪因病去世,结束了他们长达53年的婚姻,这给刚刚回国的杨振宁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段艰难时期,年轻的翁帆给予了杨振宁极大的安慰和支持,两人在1995年的一次物理学会议上偶然相识,并在2004年因为翁帆的硕士论文而重新取得联络。
2004年12月,逐渐熟络的杨振宁和翁帆在美国旧金山登记结婚,这场82岁“老汉”与28岁新娘的“忘年恋”引发了外界的巨大质疑和质疑,但相互依靠的两人却在感情上愈发深厚。
婚后,翁帆全心全意地照顾杨振宁的生活起居,她既是妻子,更是助手,帮助杨振宁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和学术工作,引得杨振宁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翁帆的感激之情。
2017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后,杨振宁对自己的遗产提前做好了份额上的划分,将相关财富全部留给了与前妻所生的几个儿女,但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翁帆“一无所获”。
因为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崇高地位,他不仅在主要任职的清华大学享受着丰厚待遇,还在香港、英国、美国等地的多所大学或实验室有挂职,有着相当可观的津贴收益。
据估算,仅各地高校公开给予杨振宁的各项津贴,每月收入就早已超过了百万人民币,这个数字虽然令人惊叹,但对于杨振宁的学术地位和巨大贡献,也在情理之中。
按照中国婚姻法,翁帆就能够以婚内财产的名义获得这笔巨额“工资”的一半,而杨振宁直接将自己的“工资卡”全部上交翁帆的举动,意味着翁帆只要想要,就能获得相当可观的财富。
不过和杨振宁对待金钱的淡然态度一样,翁帆对于财富的欲望同样表现得十分低调,并没有因为丰厚的经济条件而改变自己简朴的作风,反而和杨振宁一起积极参与科研机构和教育事业的捐赠工作。
结语
外界虽然对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生活有着诸多猜测,但两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超越年龄和物质的精神契合,用一段跨越年龄的爱情,书写了一个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鲁中晨报——《102岁杨振宁,突传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