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开国的历史画卷中,云台二十八将熠熠生辉,他们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刘秀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征程。而吴汉,这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的名将,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犹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担任新朝宛县亭长一职,后因宾客犯法,无奈逃亡至渔阳郡(今北京一带),以贩马为生,在燕蓟之地闯荡时,结交了诸多豪杰,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笔。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吴汉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安乐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彼时,军阀王郎在邯郸诈称汉成帝之子起兵,刘秀则在河北经略,吴汉久闻刘秀长者之名,决心归附。他力劝渔阳太守彭宠集结骑兵,投奔刘秀攻打王郎。尽管彭宠起初犹豫,下属也多倾向王郎,但吴汉巧施妙计,伪造刘秀檄文,成功说服彭宠。最终,吴汉亲率渔阳骑兵与上谷骑兵并军南下,一路上斩将夺旗,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县)追上刘秀。刘秀慧眼识才,当即任命吴汉为偏将军,吴汉也不负所望,率骑兵围攻邯郸,城破后因功被封为建策侯。此后,吴汉更是一路开挂,斩杀幽州牧苗曾,夺取其军队;与耿弇北发幽州十郡兵,与刘秀顺利会师;又与岑彭袭杀更始政权尚书谢躬,占据邺城(今河北磁县南),为刘秀平定河北立下不世之功,成为刘秀麾下当之无愧的得力战将。
一、草根逆袭之路(一)早年坎坷,亭长谋生吴汉出身寒微,早年家境贫苦,却胸怀壮志,凭借自身努力,谋得南阳宛县亭长一职。这一职位虽不起眼,却也是他踏入仕途的起点。在秦汉时期,亭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缉拿盗贼等事务,是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吴汉在任期间,恪尽职守,然而,命运弄人,他的宾客触犯律法,在那个连坐盛行的年代,吴汉无奈之下,只得背井离乡,逃亡至渔阳郡。渔阳地处北方边境,与少数民族接壤,民风剽悍,马匹资源丰富。吴汉初到渔阳,人生地不熟,为了生计,他凭借着在宛县积累的一些人脉和对马匹的了解,转行做起了贩马生意。往来于燕蓟之地,风餐露宿,虽艰辛异常,但吴汉豪爽仗义,广结豪杰,逐渐在当地站稳脚跟,也为日后的崛起积攒下了丰厚的人脉资源。
(二)风云际会,投身刘秀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政权摇摇欲坠,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派使者韩鸿前往河北招降各州郡。吴汉因声名远扬,被人举荐给韩鸿,得以出任安乐令,重新踏入仕途。此时,军阀王郎在邯郸诈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起兵叛乱,河北局势瞬间陷入混乱。刘秀奉更始帝之命,持节经略河北,一路之上,刘秀礼贤下士,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尽显仁者风范,声名逐渐传播开来。吴汉久闻刘秀大名,认定刘秀乃明主,决心归附,助其成就大业。
当时,渔阳太守彭宠手握重兵,麾下的渔阳突骑更是精锐无比,战斗力极强,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吴汉深知彭宠的重要性,极力劝说他集结骑兵,投奔刘秀攻打王郎。彭宠虽认可吴汉所言,但其下属多被王郎声势所惑,倾向于归附王郎,彭宠一时难以决断。吴汉见此情形,并未放弃,他思索再三,心生一计。一日,吴汉在路上偶遇一位儒生,交谈间,儒生提及刘秀所过之处,百姓归附,郡县归心,且称王郎乃冒名顶替的伪帝。吴汉闻言大喜,计上心来,他当即伪造刘秀檄文,诈称是刘秀亲笔书信,移檄渔阳,让儒生带着檄文去说服彭宠。彭宠见檄文,又听儒生所言,深信不疑,终于下定决心,派吴汉率兵与上谷诸将会师南进。
吴汉率领渔阳骑兵,一路疾驰,如猛虎下山,所到之处,王郎的军队望风披靡。他们沿途击斩王郎将帅,终于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县)追上了刘秀。刘秀见吴汉前来归附,且带来如此精锐之师,大喜过望,当即任命吴汉为偏将军。吴汉不负所望,在随后围攻邯郸的战役中,他亲率骑兵,冲锋陷阵,勇猛无比,为攻破邯郸立下汗马功劳,城破后,吴汉因功被封为建策侯。自此,吴汉正式开启了他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平定天下的辉煌征程。
二、战功赫赫的军事生涯(一)河北定基,崭露头角吴汉归附刘秀后,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迅速在刘秀麾下崭露头角。在邯郸之战中,他率领骑兵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为攻克邯郸立下汗马功劳,战后被封为建策侯。随着刘秀势力的发展,急需扩充兵力,幽州地区的兵马成为刘秀觊觎的目标。然而,更始帝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却暗中阻挠,意图保存实力。刘秀深知此事棘手,连夜召见邓禹,询问何人可担此重任。邓禹毫不犹豫地举荐吴汉,称其 “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刘秀当即任命吴汉为大将军,持节前往幽州征调十郡突骑。
吴汉领命后,率领二十名精锐骑兵,快马加鞭赶赴幽州。苗曾听闻吴汉前来,虽心怀警惕,但见吴汉人少,便放松了戒备,亲自出城迎接。吴汉见苗曾现身,毫不手软,乘其不备,指挥部下将苗曾当场斩杀,一举夺取了苗曾的军队控制权。幽州各郡见状,无不震惊,纷纷望风归附。吴汉顺利征调十郡之兵,浩浩荡荡南下,与刘秀会师清阳(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诸将见吴汉士马强盛,起初还担心他不肯分兵,待吴汉呈上军士名簿,众人这才释然,对他的豪爽大气钦佩不已。
此后,吴汉又参与了一系列战斗,为刘秀平定河北扫除诸多障碍。在与更始帝将领谢躬的斗争中,刘秀巧用智谋,趁谢躬北征尤来军之际,令吴汉与岑彭袭取邺城。吴汉派舌辩之士进城劝降魏郡太守陈康,陈康权衡利弊后,开城投降,并献出谢躬妻子。谢躬兵败而归,浑然不知城内有变,入城时被吴汉设伏擒获,吴汉亲手将其杀死,收降了他的部众,彻底消除了刘秀在河北的一大隐患。至此,吴汉凭借着一系列战功,成为刘秀麾下举足轻重的大将,为东汉政权在河北的立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征伐四方,屡建奇功东汉建立后,天下并未太平,各地割据势力依然林立。吴汉作为刘秀的得力战将,继续领兵征伐,为统一全国立下赫赫战功。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吴汉率王梁、耿弇等九将在邺东漳水大破檀乡农民军,收降十余万人,声威大震。刘秀龙颜大悦,派使者封吴汉为广平侯,食邑四县。此后,吴汉又率军进击黎伯卿所部,在河内修武(今获嘉)大破敌军,刘秀亲临军队慰劳,足见对他的倚重。
在关东地区,吴汉多次与割据势力交锋。建武三年(公元 27 年)春,他率领耿弇、盖延进攻轵县(今河南济源县南)地区的青犊农民军,迫使农民军投降。同年,在攻打梁王刘永时,吴汉不慎坠马膝盖受伤,但他裹创而起,杀牛犒劳士卒,激励三军士气,最终大破敌军,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此后,吴汉又参与平定董宪、庞萌等割据势力的战争,历经无数次恶战,逐渐扫平关东地区,为东汉政权的稳固立下不朽功勋。
陇右地区,隗嚣拥兵自重,对抗东汉朝廷。建武八年(公元 32 年),吴汉随刘秀西征隗嚣,与岑彭围隗嚣于西城。然而,由于军粮不继,汉军最终败退。但吴汉并未气馁,在后续的战役中,他吸取教训,调整战略。建武十一年(公元 35 年),吴汉率征南大将军岑彭自荆州入蜀讨伐公孙述。岑彭遇刺后,吴汉兼领其军,与蜀军在广都、成都之间展开激战。起初,吴汉因兵力配置不当,被蜀军挫败,但他迅速按照刘秀指令调整部署,稳扎稳打。经过八战八胜,吴汉终于攻克成都,消灭了公孙述,为东汉统一全国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吴汉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与抵御外敌的战争。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他率将军马成、马武北击匈奴,保卫边疆安宁。建武十八年(公元 42 年),蜀郡守将史歆在成都谋反,吴汉立即率军平叛,迅速稳定了局势。吴汉一生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与稳定,奉献了毕生精力,其赫赫战功,永载史册。
三、性格与行事作风(一)勇猛无畏,坚毅果决吴汉作战勇猛,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生死。在攻打邯郸时,他亲率骑兵,如猛虎扑食般冲向敌军,为攻克邯郸立下汗马功劳;在与铜马军作战时,他常常率领突击骑兵为前锋,数次先登破阵,令敌军闻风丧胆。这种勇猛无畏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己方士兵奋勇向前,更是让敌人心生畏惧,成为他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
吴汉的坚毅果决在关键时刻尤为凸显。面对复杂局势和艰难抉择,他总能迅速做出判断,果断采取行动。当刘秀欲征发幽州十郡突骑,却担忧幽州牧苗曾阻挠时,吴汉挺身而出,领命前往。面对苗曾的暗中防备,他毫不迟疑,仅率二十名骑兵直闯苗曾驻地,趁其不备将其斩杀,一举夺取军权,顺利完成任务。此举展现出他非凡的胆识与果敢,为刘秀扩充实力扫除了巨大障碍,也让众人见识到他坚毅果决的一面。又如在与公孙述的战争中,吴汉初战失利,但他并未气馁,迅速按照刘秀指令调整部署,稳扎稳打,最终成功攻克成都,尽显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果断决策的能力。
(二)朴实忠厚,不善言辞吴汉为人朴实忠厚,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后汉书》记载他 “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意思是他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之间甚至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正是这种质朴的性格,让他深得刘秀及诸将的信任。邓禹及诸将多次向刘秀举荐吴汉,就是看中他虽不善表达,却踏实能干、忠心耿耿。在追随刘秀的过程中,吴汉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无论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还是平日里的恪尽职守,他都以忠诚和实干赢得众人的尊重与认可。
(三)御下不严,偶有暴行然而,吴汉并非完美无缺,他在治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御下不严,致使军队出现侵暴百姓的行为。建武二年,吴汉率军平定南阳郡董訢叛乱时,纵容部下掠夺乡民,搞得民怨沸腾。破虏将军邓奉恰好回乡探亲,目睹家乡遭此劫难,怒不可遏,愤而率乡民起义,击溃吴汉军队,屯聚淯阳,与其他势力联合反抗。这一事件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也让吴汉的声誉受损,更使刘秀的统一大业陷入困境,刘秀不得不派岑彭等将领率大军前去平叛,耗费诸多人力、物力才平息这场风波。吴汉的这一行为,成为他辉煌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也为后世治军者敲响警钟,凸显出严格约束军队、爱护百姓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性。
四、争议事件:成都屠城之谜(一)事件始末吴汉一生战功赫赫,为东汉的建立与稳定立下不朽功勋,然而,他的人生却并非毫无瑕疵,其中最受争议的,便是成都屠城事件。建武十二年(公元 36 年),吴汉奉命率军讨伐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地势和多年经营,负隅顽抗,与汉军展开激烈交锋。吴汉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与公孙述的军队在成都城下展开决战。公孙述亲自出城迎战,双方激战数日,死伤惨重。最终,公孙述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其心腹延岑见大势已去,无奈开城投降。
按常理,战争至此已然结束,成都百姓翘首以盼汉军入城,渴望过上太平日子。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吴汉在成都投降后,却做出了一系列残暴行径。他先是下令将公孙述家族满门抄斩,无论男女老幼,皆不放过,一时间,成都城内血流成河,惨叫连连;紧接着,他又放纵部下在城中奸淫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成都城瞬间沦为人间炼狱;更为甚者,吴汉还下令焚烧皇宫,大火熊熊燃烧,数日不绝,无数珍贵文物典籍、宫殿建筑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这座承载着蜀地历史与文化的古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原因剖析吴汉为何会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举动?这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当时汉军粮草不足,难以长期维持对成都城的管控,且东汉初立,国力有限,无力安置数量庞大的蜀地难民。在这种困境下,吴汉为了避免出现粮食危机、难民动乱等棘手问题,选择了以极端残忍的方式解决,通过屠城来减少人口负担,以维持军队的补给和当地的稳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吴汉此举是为了泄愤立威。在攻打蜀地的过程中,汉军遭遇诸多挫折,来歙、岑彭两位深受刘秀倚重的大将先后被公孙述派人暗杀,吴汉自己也曾兵败落水,险些丧命。这些惨痛经历让吴汉心中充满仇恨,待公孙述一死,延岑投降,他便将满腔怒火发泄在成都百姓和公孙述家族身上,试图以血腥手段震慑蜀地,让其他潜在的反抗势力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稳固东汉在蜀地的统治。
然而,无论何种原因,吴汉的屠城之举都饱受诟病。在那个战乱频仍、百姓渴望太平的时代,如此暴行无疑给无辜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也让吴汉的声誉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后世史学家在提及此事时,多有批判,而吴汉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成为人们争议不断的话题。
五、历史评价面面观吴汉作为东汉开国名将,在当时备受赞誉。刘秀对他评价颇高,称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刘秀对吴汉极大的肯定。在战场上,当其他将领因战局不利而惶恐不安、士气低落时,吴汉却能镇定自若,积极整军备战,鼓舞士兵的斗志,让刘秀深感其一人之威望足以抵得上一国之军队,足见吴汉在刘秀心中的分量。邓禹也曾多次向刘秀举荐吴汉,赞其 “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认为他勇猛善战且足智多谋,是众多将领中的佼佼者。而在《后汉书》中,范晔评价吴汉 “质简而强力”,指出他性格朴实、为人忠厚,又具备非凡的能力,所以能一直得到刘秀的信任与重用,长期身居高位,为东汉的建立与稳固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后人对吴汉也并非全是溢美之词。他在南阳纵兵劫掠,致使民不聊生,逼反邓奉,以及在成都屠城的残暴行径,饱受诟病。这些行为违背了人道与正义,让人们看到他性格中残忍的一面,也引发了对战争残酷性和将领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但评价历史人物需全面客观,吴汉身处乱世,在东汉的统一进程中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战功不可磨灭;同时,他的缺点与过错也为后世敲响警钟,成为研究历史、汲取教训的重要素材。我们应以史为鉴,从吴汉的人生轨迹中,既能看到英雄的光芒,也能洞察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正是历史人物研究的魅力所在。
结语:吴汉的历史回响吴汉,这位东汉开国名将,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寒微,凭借着自身的果敢与智谋,从亭长起步,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成为刘秀麾下的得力战将,为东汉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勇猛无畏、坚毅果决,让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诸多关键战役都因他的出色指挥而扭转战局,为刘秀扫平了称帝路上的重重障碍,堪称东汉开国的中流砥柱。
然而,人非圣贤,吴汉亦有其不足之处。他御下不严,致使军队出现侵暴百姓的行为,引发民怨,甚至逼反将领,给当地带来灾难;成都屠城之举,更是他一生都难以洗刷的污点,饱受后人诟病。这些过错警示着后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关乎人道与正义,将领的道德责任重于泰山。
但总体而言,吴汉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的名字与东汉的崛起紧密相连,其所作所为对后世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将领从他的战例中汲取经验,领悟用兵之道;统治者以他为鉴,深知用人之要、治军之理。吴汉的一生,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功过并存的真实历史人物形象,激励着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不断汲取智慧,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