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的是左传中的名篇《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几乎是家喻户晓。
曹刿,又称曹沫,士人,比大夫地位低,吃不上肉,但是还是有机会可以面见国君。从这点来说,士人的地位还是挺高的,比我们当今社会的中产阶级地位要高出很多。
他通过自荐的方式帮助鲁庄公战胜了齐国,在去自荐前,他充满了阶级蔑视,自己吃不上肉却说吃肉的人鄙。后来他被庄公重用提拔为卿大夫,从此吃上肉了,不知道他再次听到别人说肉食者鄙的时候,又作何感想。
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史记里把他写入到刺客列传,单人持刀成功胁迫齐桓公退还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对此又气又恼,本想立马翻脸拿下此人,然后反悔刚刚做出的承诺,但是被管仲极力劝阻了,成大事者要一诺千金,情绪稳定,面对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当是如此。
曹刿面见鲁庄公时并未直接说出自己的方法,而是先问了庄公依靠什么去打这场战争,这其实是很无礼的行为,但是庄公还是很诚恳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庄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民,战争要依靠人民,这样的思想显然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诸侯们统一的认识。而且对于人民来说能吃饱穿暖那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想来庄公平常也是很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庄公的回答无可厚非。
但是这显然不是曹刿心中理想的答案,因为这仅仅只是解决了人民愿意不愿意去战的问题,于是他继续追问。庄公第二个回答那就是神,对神明虔诚,而这个回答也不是曹刿想要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小信,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庄公没有放弃,在回答了如何对待民和神的问题后,他说出了在曹刿心中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法,公平公正的法治才能激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面对强敌入侵时奋起抵抗,才会有纪律严明服从指挥的强军。
从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中,他们两人的思想找到了很多共鸣点,同时也取得了初步的相互信任,所以在之后鲁齐交战过程中也配合的很好,而这个也是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老丘以为,我们看事物的时候,一般都是习惯性的去找关键问题,总想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来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考虑,提升事物本质的能力,往往比单纯解决问题来的更有效,因为很多时候问题只是表象,而真正的问题就是本质的能力。
让人民吃饱穿暖,对待神明虔诚守信,这些都只是解决表象问题,而法治才是能够提升国力、军队战斗力、人民幸福的根本能力。
曹刿在战役中提出来的方法并不高明,甚至是有违规则,在当时是被人所不耻的。
春秋时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很看重礼义,在战斗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两军开战前必须要等双方都摆好阵势,通过鼓声来指挥军队战斗,再比如如果一方败逃,一方追击时最多只能追五十步,超过五十步就有违道德,所以才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说法。
好比两个高明的剑客在比剑之前都要遵循礼仪,双方正视行礼,摆开架势,如果谁在比剑之前撒出一把石灰或者在对方行礼之时突然偷袭,即便赢了,那也是被所有的剑客所鄙视,甚至是集体追杀。
当齐国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军队开始齐头并进,前面是战车,后面是步卒,走到半路突然发现鲁国的鼓声还未响起,这说明对方还没有准备好,所以遵照礼仪,齐国把军队又撤回来重新摆阵势,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损失,特别是战车调头非常麻烦,很容易挤压冲撞步卒。
所以连续两次击鼓又撤回,对齐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士兵们疲惫不堪,而鲁国以逸待劳,原地休息,精神十足,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战斗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春秋时期的战争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都非常注重道德礼仪,出征前要祭祀昭告祖先,尤其是战争的时间也必须要选农闲时,如果农忙时出征会被百姓所唾弃,甚至激起军变,弑君。
这对于战争的双方来说其实都是一种好事,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即便战败,也不会出现屠城这样恶劣的行为,战争不是以杀死对方为目的,而只是以屈服对方为目的,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最高境界,也是当时诸侯各国的至高追求。
当道德和礼仪已经不再作为战争的规范时,那就是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你死我活了。所以曹刿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会让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最后变成了绞肉机。
老丘以为,曹刿就是当今社会的愤青、键盘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代表,如果遵守规则对他有用,他极力赞同遵守规则,当违反规则对他有用时,他又转身成为了规则破坏者,我们应该批判这样的人,而不应该去赞美他!
庄公十年 -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