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女工花16万买房,15年后拆迁获赔419万,卖家反悔,结果怎样

静白随心娱乐 2024-11-06 01:01:55

2024年初,一张小小的拆迁公告却重新将原本15年未曾联络的两个家庭再次捆绑在了一起。这件事要从这里开始讲起。

当天,魏思丽正在厨房忙碌,突如其来的敲门声使她感到有些惊讶。打开门一看,魏思丽发现竟然是失联多年的刘亚云,而且还带着她的儿子。

这来去如风的"走亲戚",让魏思丽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魏思丽手里的菜差点掉到地上,419万的拆迁补偿款还没到手,就把这位"故人"给招来了。

"当时这个房子是我卖给你的,我觉得分你150万并不多吧?不然的话,你把房子还给我也行。"此刻,刘亚云的语气中已经充满了逼迫的意味。

魏思丽看着眼前的女人,心中只有荒唐。她曾经给予她的帮助,没想到现在会变成这样。那年,她特意多给了5千块钱,目的是帮她渡过难关。

刘亚云却明显不是来商议的。不久之后,魏思丽收到了法院传票。看到传票上"请求判决买卖合同无效"的字样,她气得全身发抖。

刘亚云恶狠狠地对魏思丽说:“你当年已经是城镇户口,凭你的户口不能买农民宅基地建房子,这个合同就是不合法的!”这话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在魏思丽心上。

魏思丽觉得她很委屈,明明是08年帮她买了房子,到头来却变成了一个不懂法律的冤大头。

一场看似普通但却震动人心的关于合同效力的官司,于无声处打响。对魏思丽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法律的较量,更是一次对人性的考验。

那份填写着全家名字的合同仍然静静地躺在魏思丽的抽屉里。而现在,重新翻开它,却让她心中泛起一种无法言喻的酸楚。

她坚定了信念,决定单枪匹马去面对这场官司。她知道,这次不仅是419万拆迁款的问题,更是关乎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时间跳转到2009年。在那个时候,内蒙一个小县城的报纸里,一则低调的卖房信息在夹缝中出现。"出售一套平房,售价15.5万元,诚意者联系。"

这则看似普通的广告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母亲的不得已之选。

刘亚云是广告的主人,她正经历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她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她和上学的儿子,同时还留下了14万元的医疗债务。

当时的14万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只是想想就让人不禁会感到窒息。

"欠债总归是要还的......"刘亚云坐在破旧的院子里,看着讨债的人一波又一波上门。她的丈夫生前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他的离开使这个家陷入了困境。

这平房必须卖掉,才能够还清所有的债务。

这套房子虽然破旧,但15.5万的价格在当时还算不便宜。虽然看房的人很多,但都嫌价格贵,希望她能降价。但刘亚云算过账:14万还债,剩下一万多给儿子读书。

这个价格是固定的,一分都不能少。正在这时,魏思丽走过来了。

"我看了房子,这个价格正合适。"魏思丽也不容易,之前做小生意攒了些钱,正好看到这则广告。

听到刘亚云的故事,魏思丽沉默了。她能从对方颤抖的声音里听出一个母亲的无助。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份心酸她懂。

"我给你16万吧。"魏思丽说完,刘亚云愣住了。

"为什么给我多5千?"

"咱们都不容易,你还得供孩子上学,多给你点钱,你也能宽裕些。"

那天,刘亚云的手因为激动而忍不住颤抖,她在合同中刻意写上了一家人的名字,仿佛这不仅仅是一份买卖合同,更是包含了深厚情谊的签约。

在16万交割的时候,她对我说:“等我日子过得好起来,一定会记住你的好。”

谁能想到,这句承诺在15年后会演变成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呢?

当时的魏思丽,面对破败的院子,已经在盘算如何收拾。而刘亚云,手里抱着16万元的现款,心里充满了希望,期待能够还清所有债务。

这个看似平常的房屋交易,承载着两个女人的期待。一个期待安居,一个期待脱困。原本,这个故事应该有个温暖的结局。

真是可惜啊,人心真是太难捉摸了。

两个女人交易完成后,她们的生活就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魏思丽把全部的积蓄都投入到这所房子中,但她并不后悔。尽管这房子破破烂烂,可好歹让她有了个家。于是她一头扎进装修,一点点地把这个破旧的院子改造成她梦想中的模样。

她首先修理了漏雨的屋顶,换掉了摇摇欲坠的门窗。接着,当手中稍微攒了点钱时,她又加盖了两间平房。随着时间的推移,院子面积比原来翻了一番,还出现了两间空房可以租赁。

看着自己的心血,魏思丽总会露出欣慰的微笑。

那头的刘亚云,拿到16万后马上还清了14万的外债,终于能喘口气了。剩下的两万块,她琢磨着怎么用。最后,她选择承包了一片大棚,开始种植蔬菜。

刘亚云常说:“日子总得过下去啊。”靠着种菜,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儿子,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十五年的时间,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

这段时间里,他们两家一直没见过面。魏思丽忙于打理自己的小院子,偶尔听闻刘亚云的大棚生意做得不错,也只是淡淡地回应一句:"那挺好的"。

那个2024年初的不平静早晨让人们过的日子变得平静。

拆迁这个字眼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这片老旧街区炸开了锅。街坊邻居们纷纷议论着,听说这片地要建商业广场,补偿款可谓是相当可观。

魏思丽听说自家能拿到419万的补偿,但她的内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这房子住了十五年,每一砖一瓦都是回忆,就这么拆了,她确实有点舍不得。

然而,她没想到这个消息会如同长了翅膀般,瞬间传到刘亚云耳边。

那个曾经说"记住你的好"的女人,现在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她曾经的感激之情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毫无掩饰的贪婪。

街坊们私下议论说:"贵人多忘事,小人多记仇。"

对于刘亚云的做法,大家都很不理解。

十五年前的5千块钱人情在419万的诱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魏思丽深刻地领悟到,一些人的善良与利益的诱惑相比,显得那么脆弱和虚伪。

生活就是这样,那些你自认为已经看透了的人,事实上却是永远都无法看透的。

该场诉讼庭审将纠葛纠纷推向了高潮阶段。

刘亚云的律师抓住了救命稻草:政策当年规定城镇居民不能购买农民住宅,而魏思丽,恰恰是城镇户口。

"这一合同从源头就是无效的!"律师的言辞非常鲜明,"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被否定无效。"

魏思丽坐在被告席上,手里紧紧握着那份合同。

法官敲着法槌,示意双方保持冷静。

关键的转折出现了。在法院的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房子与15年前已大不相同。那419万的拆迁补偿,大部分都是以魏思丽扩建后的面积为计算依据。

这部分内容与刘亚云并无关联。

法官的话让刘亚云的脸色变得难看。他回忆起,原告在当年卖房时,只卖了一间小平房,而被告买下后,对房子进行了多次翻修和扩建,现在的面积已经是原来的两倍。

证据充分,事实明确。

最终,法院根据双方当年均不知情的过错,判决按照魏思丽70%、刘亚云30%的比例分配原房屋的拆迁款。

关于后来扩建的部分,全部所有权归属于魏思丽。

这就意味着,总计419万的拆迁款里,魏思丽可得382万,而刘亚云只能获得37万的份额。

法槌落下的瞬间,刘亚云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她心心念念的150万就这样化为了泡影,内心充满了失落。而一旁的魏思丽,并未像想象中那样高兴。

“早知道会这样,当年我就不该。。。”魏思丽的话虽然没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她的意思。

虽然法庭外阳光明媚,但阳光照在两个女人身上,已无法让她们感受到15年前那般的温暖了。

而这场关于契约精神的较量,也随着谜底的揭示而偃旗息鼓。

虽然官司已经结束,但是这个故事所引发的思考,值得每个人去深思。

15年前的那个下午,魏思丽对赵大强多给了5千块钱,那是出于对同样在生活中挣扎的人的同情。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份善意在15年后的拆迁风波中,竟然被赤裸裸的利益压得粉碎。

人性就是这么难以理解,该记住的总是容易被遗忘,而不该有的想法却难以压制。

法院的判决并不是只处理一个简单的合同纠纷,而是需要平衡和权衡各种因素和情况,包括情理和法律。这也是为啥当年的买卖行为不符合政策规定。

然而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刘亚云从未提及此事。直到她闻到了419万拆迁款的味道。

"我要是知道会这样,打死我也不会卖房子!"庭审结束后,刘亚云懊恼地说道。

然而,如果当年魏思丽没有买下这房子,刘亚云怎么能还清14万的债呢?又怎么能有资金东山再起,把大棚生意做起来呢?

"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老话,对于这次事件的描述再贴切不过。在已经接受37万的意外之喜后,仍嫌不足,贪婪地索要150万。

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提醒更多的人:不要对行善感到犹豫,但也别对善事的回报抱有期待。因为在人性面前,金钱的考验有时是脆弱的。

0 阅读:1

静白随心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