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替汉景帝承担了削藩的责任,最终被杀,但也避免了西汉国力衰颓

史海撷英 2023-06-25 15:36:54

晁错的死,其实并不是一个意外,因为汉景帝需要他来承担责任。

作为皇帝,汉景帝如果公开宣称自己想要削藩,就容易伤了老刘家自己家人的心,动了他自己的统治根基。所以他可以做这件事,但是主意必须得是其他人出的。而那个出主意的人,从一开始其实就注定要替皇帝承担责任。

除此之外,晁错的人缘也不太好。当时汉朝中央的高层大臣和他的关系几乎都不太好。“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甚至还有一些人可以称得上是死仇。所以当七国之乱爆发,诸侯王打出要杀晁错的旗号之后,这些人也同时落井下石,要求汉景帝诛杀晁错。

如此一来,晁错自然必死无疑。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晁错的死,还是很有价值的。他用他一个人的死,换来了地方叛军师出无名,最后可以少死很多人。

而且,晁错的死也让汉景帝可以名正言顺地削藩,彻底收回地方诸侯王手里的权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晁错的死,其实真的是死得其所。

晁错

晁错的故事,其实还得从汉初的一场“规矩”思潮开始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末年,刘邦刚刚打进关中的时候,曾经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了全部的秦法。后来汉朝开国之后,汉朝高层又选择了以黄老思想治国,选择无为而治。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选择没毛病。因为当初的秦朝,其实就是因为法律太多,所以才快速灭亡。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其实有点复杂。简单来说,不是因为秦朝的法律太苛刻,这一点从近年来发掘的秦朝法律原本当中,已经可以证实了。

真实的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法律和思想都不太一样。所以在战国时期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而秦朝统一天下之后,贸然将秦法直接推行到整个中原。原本其他诸侯国的六国旧贵族就会因为不适应这些新法律,从而产生抵触的情绪。

所以,汉朝的统治想要长久,就必须得暂时废掉那些复杂的法律。社会的制度、国家的法律都是越简单越好。只要不杀人不偷盗,不干那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国家基本上不会管。

如此一来,西汉初期的社会,就开始呈现出高度自由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社会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底层百姓开始努力耕种,商人努力赚钱,国家开始休养生息,每天都在变得更好。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黄老思想

但是,崇尚黄老思想,推行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要不然的话,后来汉武帝也就不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因为自由是有边界的。

追求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往往会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逐渐下降。因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只要不杀人放火,不偷人家东西,不做那些违背汉朝法律的事情,官府就不会管。但是在法律不禁止的地方,往往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说,后来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这段时间,汉朝的绝对自由思想膨胀到了极点。当时洛阳城内有两个大家族打架,当地的政府官员去调解,人家完全不听。但是后来有一个叫郭解的大侠只是去露面说了几句话,这两个家族就停手了。“雒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雒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雒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连一个大侠都是如此,那么当时的汉朝高层贵族自然就更夸张了。当时很多汉朝高层贵族,个人的伦理道德一个比一个差。就比如说当时身为燕王的刘定国,在个人问题上简直是禽兽不如。

这些事情其实就是社会绝对自由化的恶果。

简单来说,在社会整体趋于更加自由的状态时,初期情况确实比较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是到中后期,个体之间的自由往往会相互妨碍。而当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一个王爷的自由显然要大于一个老百姓的自由,因为他权力更大。

所以在这之后,老百姓的自由就会受到严重的妨碍,甚至是严重损伤老百姓的利益。最后,就会出现汉武帝时期那种情况。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就叫“世风日下礼崩乐坏”。

对此,汉朝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有边界”的自由。简单来说,需要给自由加上一个框,在这个框里面,想怎么自由就怎么自由,只要不妨碍别人就行。但是一旦出圈了,不好意思,这不行。

最早意识到这个框的,其实就是汉文帝时代的一小撮精英。

在汉文帝时代,社会情况虽然还没到汉武帝时代那么夸张,但是少部分人,做事的下限已经越来越低了。对此,很多社会精英都意识到了问题,但是大家又不知道该怎么改。

第一个想明白这些问题,然后给出系统解决方案的,就是汉文帝时期的著名政论家贾谊。贾谊在写《治安策》的时候,列出了汉朝将要面临的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分别是:匈奴问题,诸侯王问题,以及世风日下制度疏阔的问题。这三大难题的背后,其实都有绝对自由的影子。而对于这三个问题,贾谊后来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贾谊的这些方案,也成了后来汉朝的治国手段。

晁错

以上这些看似和晁错的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是影响晁错一生的根本。

据史书记载,晁错和贾谊其实是真正的同龄人。他们都是出生于汉高帝七年(前200年),也就是汉朝刚刚开国,刘邦被匈奴困在白登山上那一年。

所以,晁错和贾谊的少年时期经历的时代变化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经历了汉朝开国之后,国家逐渐恢复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而等到他们长大之后,作为社会精英,他们也都逐渐意识到了汉朝的问题。

于是,在汉文帝时代,以贾谊和晁错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这一小撮精英首先意识到了那个框存在的必要性。而这一小撮人,后来只要没死,基本上都成了朝堂重臣。

袁盎

就比如后来致晁错于死地的袁盎其实也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年轻时候的袁盎,其实和晁错、贾谊等人的政治思想高度一致!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是政治盟友。

在这些人当中,首先冒头的就是贾谊。随着贾谊写出了《治安策》,贾谊很快就被汉文帝视作真正的国士。与此同时,年轻的晁错等人也开始逐渐冒头。这帮年轻人来自于五湖四海,彼此之间师承也不一样。但是共同的信念却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们不是战友,但是他们却想做一样的事情,那就是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些。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先冒头的贾谊受到的打压最大,直接遭到了周勃、灌婴等诸多开国老臣的联手打压。后来,贾谊更是忧愤而死,英年早逝。

但是贾谊的死并没有让这帮人就此消沉,反倒是让他们斗志更加高昂。所以在贾谊死后,晁错就站了出来,成了这个小团体新的旗手。

晁错生于颍川地区,早年师从法家学者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因为个人学问比较高,所以后来,晁错就被国家征召,前往中央担任太常掌故。后来,晁错又被国家派遣,去追随大儒伏生学习儒家思想,逐渐成了一个儒法两家贯通的通才。

贾谊

和贾谊相比,晁错的天赋其实要稍低一些。所以,当贾谊已经名动天下,写出很多治国高论的时候,晁错其实还在努力求学。

不过,到了贾谊和晁错三十多岁的时候,这时候晁错已经逐渐赶上来了。对于晁错这种大才,汉文帝也比较欣赏。当然,有了之前贾谊的前车之鉴,汉文帝自然也不敢让晁错太快冒头,生怕让晁错提前被打压下去。所以后来,晁错被送到了太子刘启的府上,做了刘启的太子家令。

在汉文帝看来,不管是贾谊还是晁错,其实都比较年轻,都可以留给太子刘启。而且,以贾谊为首的这帮人,当时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暂时没法实行。他们的这套方案,至少得再等二十年之后才有机会。所以留给太子刘启,让他们未来跟随刘启做事,这是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很遗憾的是,后来贾谊英年早逝,只留下了晁错。

在贾谊去世一年之前,晁错的理论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那一年,恰好赶上匈奴入侵,晁错就直接上了一份《言兵事书》。这份策论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在贾谊针对匈奴的思想上,进一步进行了细化。

对于这些建议,汉文帝很清楚,这些建议都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当时汉朝没有实力去执行。所以最后,汉文帝只能对晁错进行嘉奖。至于晁错提的建议,那就只能留到以后再实行了。

贾谊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之后,贾谊死了。贾谊的死对于整个汉朝思想界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打击。而贾谊死后,晁错则是逐渐替代贾谊,逐渐成了某个思想群体的新旗手。但同时,接下来的几年里,汉文帝对于这些年轻人的保护也越来越强,生怕这帮人再出现问题。

所以,在整个汉文帝时代,晁错最大的影响力其实就是写了一堆策论,并没有参与实际的治国。

当然,就算是这些策论,其实也对汉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说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朝开始大规模推行民间养马,并且开始向边境地区移民。这些事情都为后来汉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埋下了一个伏笔。

就这样,晁错最终平安活过了整个汉文帝时代。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随着汉文帝驾崩,汉景帝刘启接班。汉景帝接班之后,晁错作为刘启的老师,自然越发得到重用,很快就被提拔为内史。当时的晁错在文官当中的地位,几乎只在丞相一人之下。很多相关法律条文也都是出自于晁错之手。

所以,晁错的升迁之路,和绝大多数正常官员相比,其实都不太一样。寻常官员上位得讲政绩和人脉。但是晁错升迁就只有四个字:简在帝心。太子上去了,他自然就上去了,然后注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晁错

但是接下来,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晁错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汉景帝本人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人。

当时汉朝面对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匈奴问题、诸侯王问题,以及礼乐崩溃的问题。另外两个问题,解决方案这时候都已经出来了。只要按部就班地去执行,那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在削藩这个问题上,却又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汉景帝本人必须得削藩,方案也已经早就做好了。但问题是,这个主意,不能是汉景帝自己出的,而且也不能是任何一个皇帝出的。

因为在当时的体制下,老刘家的这些诸侯王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是汉景帝统治天下的根基。向自己的统治基础动刀,很容易会导致统治机器整体失衡。到时候一旦皇帝的权威受损,整个国家很容易会出现大问题。

真正要削藩的确实是汉景帝。但是这个责任,汉景帝不能承担,承担了就容易天下大乱。

所以这样算下来,晁错就必须得给汉景帝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而且,这个承担责任的人的能力必须足够,得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他还得承担得心甘情愿。

晁错

这样的人,晁错显然找不到,而且也没人愿意去做。所以最后,晁错就只能自己去做这个替死鬼。这就是墨家所谓的“杀己以存天下”。

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其实都有这样的高度。他们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只是希望这块土地上的其他人以后能够活的更好一些。如果非要打仗的话,也得尽可能少死一些人。

顺着这个思路,接下来晁错的很多做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为要做替死鬼,晁错势必会给自己整个家族都带来灾难。对此,晁错的父亲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而且他也和晁错明确说过。但是结果,晁错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在劝说无果之后,晁错的父亲直接选择服毒自杀。因为这样的死法相对于被腰斩或者砍头来说,还算是一种体面的死法。“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譁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面对父亲的死,晁错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反倒是坚定了自己承担责任的觉悟。而如果想要承担责任的话,为了避免波及到更多的人,晁错就必须得做一个“孤臣”。因为一旦将来他开始承担责任,那些老刘家诸侯王的怒火肯定会波及到他身边的所有人。到那个时候,和他关系越好,死得越快。反倒是和他关系不好,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死敌的人,可以活得很好。

刘启

所以接下来,晁错就成了一个团队毒瘤。在汉景帝时代初期,几乎所有朝堂重臣,但凡能叫上名的,几乎都和晁错关系非常恶劣,甚至可以说是死敌。不管是政见高度相同的袁盎,还是统领军队的周亚夫、栾布,亦或者是老丞相申屠嘉,全都对晁错深恶痛绝。

就这样,晁错逐渐成了一个真正的孤臣。在整个汉朝高层没有任何盟友,只有他自己孑然一身。

再之后,晁错的谏言开始变得更加激烈。在晁错的谏言下,汉景帝削藩的手段开始变得更加激烈。所以两年多以后,下面的几位诸侯王终于彻底坐不住了,然后就开始造反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承担责任的计划很快就成功了。因为几位诸侯王造反之后打出的旗号就是要清君侧,诛杀晁错。这事其实真的很高明,对于那些诸侯王来说,他们无法直接宣称自己要造反,只能说自己要清君侧。而这样一来,他们的怒火自然就只能被导向晁错早已经设置好的宣泄口,也就是晁错本人,所有削藩计划的制定者。

于是再之后,承担责任的时刻就到来了。

据史书记载,那一天,汉朝高层十多位中枢重臣,联名向汉景帝上书,请求要诛杀晁错。汉景帝因为早有这个觉悟,所以很快就批准了大家的上书。再之后,晁错全家被判处腰斩,死得极为惨烈。

晁错

但是晁错的死,对于汉朝整体来说,却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因为在晁错死后,那些诸侯王就开始师出无名。虽然他们不可能就此停止叛乱,但再打下去,舆论已经完全站到了汉朝中央那边。再加上汉朝中央对于这场叛乱早有准备。所以最后,七国之乱只折腾了三个多月就被逐渐镇压了。

因为镇压的时间太快,所以这场叛乱并没有给汉朝国力造成多大损失。而汉文帝时代攒下的家底也得以顺利传到汉武帝的手里。

这就是晁错被杀的真相。

那么,如果晁错不死,是否有其他选择呢?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晁错其实本来是可以自保的。但是只要他选择自保,那么不管他选择哪一种方案,损失都会比晁错被杀大很多很多。

如果晁错不死,晁错不可能再找出另一个承担责任的人去替汉景帝承担削藩这个责任。而接下来,七国之乱也就会师出有名,这场叛乱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全面内战,变成后来西晋八王之乱的局面。这个结果会导致接下来汉朝内战很久。从刘邦到汉文帝两代人攒下来的家底全部被挥霍一空。因为国力暴跌,接下来汉武帝自然也就没法再打匈奴,更不可能扬鞭大漠,远通西域。

汉朝形势图

而对于汉朝内部来说,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削除诸侯王,汉朝中央也就没办法政令贯彻全国,更没办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礼崩乐坏的问题以后也无法解决。

所以,晁错当然可以选择不死,但是他不死的结果,就是三大问题一个都无法解决。

相比之下,晁错全家被腰斩,这已经是代价最低的方案了。只有这样,汉朝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削藩。削藩之后,汉朝才有能力反击匈奴,继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让所有人过得更好一些。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晁错。

他其实本可以选择不死。但他如果不死,汉朝后来的历史很有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

0 阅读:3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